作为国内早期烘焙市场的引领者,克莉丝汀如今却从辉煌走向了没落。其中的缘由,和公司早期的疯狂开店策略有关,更和股东内部的矛盾纷争相关。面对失去供应商的支持、消费者的信赖等多重危机,克莉丝汀未来还能否重振旗鼓?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文|本刊记者 何雯雯

“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01210.HK)上海总部已经人去楼空了?

今年3月10日,克莉丝汀发布公告,公告显示:“由于经济复苏缓慢导致销售额减少,本集团现金流紧绌并且遭遇经营困难,在支付店铺租金、供应商货款、员工薪酬方面出现延误,截至2023年2月28日,拖欠金额约为人民币5700万元。由于拖欠货款,若干供应商已展开法律程序,冻结了本集团的银行账户,被冻结金额介乎约人民币350万元至人民币400万元,本集团目前依赖股东贷款维持营运。”

克莉丝汀还在公告中表示,“上述情况对本集团的营运造成不利影响。本集团自2022年12月起已暂时关闭旗下所有零售门店。”

克莉丝汀的一则公告终于将公司面临的危机和盘托出。

作为昔日中国烘焙市场的引领者,克莉丝汀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境地?从顶峰落入山谷,从辉煌走向没落,克莉丝汀还能否走回正轨,重振旗鼓?

从辉煌走向没落

早在发布公告之前,2022年中下旬就有传言,克莉丝汀经营异常,多家门店停业。彼时,流言四起,但是克莉丝汀也只是表示,公司受疫情影响,经营陷入停滞。据媒体报道,克莉丝汀从去年年底开始,上海总部大楼和上海工厂基本处于停止运营状态。截止至3月10日,克莉丝汀才将公司面临的危机公之于众。3月30日,公司再发布公告表示要延迟刊发2022年度业绩。

公开资料显示,克莉丝汀自1993年起生产及销售烘焙产品,是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投资烘焙企业之一。2012年,克莉丝汀港股上市,被称之为“烘焙第一股”。据同花顺数据,上市前,克莉丝汀营业收入从2008年的10.01亿元稳步增长至2011年的13.84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也维持在1亿元左右(见图表1)。上市前夕,这段时期是克莉丝汀业绩最辉煌的时刻了。

根据Euromonitor资料显示,2010年,克莉丝汀是拥有及经营中国销售烘焙产品的最大(就收益及零售门店数目而言)一家零售连锁店。

但根据往年的年报业绩,克莉丝汀在2012年上市,营业收入达到13.88亿元的高位之后,公司的营业收入就再也没有突破该数值,并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上市次年公司开始由盈转亏。2013年,克莉丝汀净亏损0.3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达286.28%,直至2021年,公司仍亏损1.70亿元。一连亏损9年,谁能想到,“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陷入了“上市即巅峰”的境地。

3月10日的公告中,克莉丝汀表示公司现金流紧张,不仅拖欠员工工资,就连房租、供应商的货款也无法正常支付。那么,公司目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如何?截至2022年6月30日,克莉丝汀流动资产总额为8160万元,其中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仅有2145.20万元。公司非流动资产总额为3.36亿元,资产总额合计为4.17亿元。同期内,克莉丝汀负债合计为6.82亿元,其中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分别为6.69亿元、1309.90万元,即公司负债主要以流动负债为主。

很显然,公司的流动负债远比流动资产要大。其中流动负债中,合约负债为2.6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款为1.25亿元、租赁负债为0.43亿元。可见,公司的货币资金不足以覆盖短期债务。而且,公司负债总额远比资产总额要大,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达163.36%。事实上,克莉丝汀已经资不抵债。

随着门店的关闭、停业,员工讨薪、供应商追讨货款等负面消息曝出,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恐怕克莉丝汀要失去的将是消费者、供应商等人的信赖。未来想要重回烘焙市场,将难上加难。

内忧外患

前文公告中,克莉丝汀将公司面临的重大变故归咎于疫情的影响,事实上,早在上市之时,克莉丝汀发展颓势就已经初显端倪。

2012年,克莉丝汀港股上市后,便秉持着扩张开店的策略。仅2012年,门店总数从2011年的898家净增加138家至1036家。除了开店,克莉丝汀还在门店的设计装潢上下功夫。

在一系列的操作下,公司主营业务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反而出现了下降。从产品类别来看,面包及蛋糕、月饼、点心三大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均出现了下滑,分别下降1.09%、6.30%、4.73%。

整体来看,这一年,公司的业绩并不理想,总营业收入同比仅微增0.27%,归母净利润则从2011年的0.96亿元骤降79.04%至0.20亿元。对于业绩的下滑,以上海主阵地为例,公司解释是新店效益尚未体现、旧门店所处市场较为成熟、市场竞争激烈所致。

2013年,克莉丝汀扩张步伐有所收缩,净新增门店数为16家,年底公司门店总数达1052家。

然而,两年的扩张、开店,并没有使公司更上一层楼,反而使公司陷入了亏损之中。

2014年下半年,克莉丝汀管理层开始检讨反思,净关闭门店100家。2015年净关闭门店数进一步扩大到192家。关店潮仍在继续,截止至2022年的6月30日,克莉丝汀的门店数仅有246家。从2013年的1052家缩减至2022年上半年的246家,门店规模在不断收缩。尽管如此,公司经营并未有所好转,亏损仍在持续(见图表1)。

受早期的盲目拓店策略的影响,克莉丝汀一连亏损多年。除了高层决策失误外,董事会内部的腐败问题,也成为了损害集团利益的一大毒瘤。

2022年12月1日,香港联合交易所向克莉丝汀7名现任及前任董事发布纪律行动声明。其中,向克莉丝汀前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罗田安、前独立非执行董事朱念琳作出损害投资者权益声明;谴责克莉丝汀前非执行董事卓启明、前独立非执行董事苏莞文;批评克莉丝汀非执行董事洪敦清、前独立非执行董事罗伟德与高海明。

其中,联交所认为,罗田安作为克莉丝汀创始人、时任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未能做到诚实及善意地以公司整体利益为前提行事、为适当目的行事及避免实际利益冲突,蓄意且持续地让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允许一品轩(罗田安姐姐全资持有的公司)阻挠公司获利,反映其在担任董事期间一直未履行董事职责,直至2017年11月被罢免董事会职务为止。其他董事批准了与一品轩的“设备采购及/或2017年持续关联交易”,没有主动向管理层查询,也没有监察及跟进“采购及/或预付款项”。朱念琳知悉上市科的调查却未配合,进一步违反配合联交所调查的承诺。

可以看出,克莉丝汀在管理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内控问题。罗田安作为公司掌舵人,通过公司谋取个人利益,给公司的发展埋下隐患。除此之外,股东之间的矛盾纷争,更是接连上演。

据了解,2017年11月,克莉丝汀创始人、时任CEO罗田安被三位股东联合提案罢免了董事职位。一年后,罗田安卸任公司CEO,由朱永宁接任。2019年,罗田安启动罢免董事行动,试图重新掌权,但因遭到55.4026%的反对票,罗田安重回上市公司董事会的计划就此搁浅。2020年5月,罗田安曾向港交所递交实名举报信,称朱永宁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股权和投票权。

据媒体的报道,朱永宁则表示,“他举报好几年了,这个人瞎搞”,并认为克莉丝汀的问题与罗田安有关。“2013年以来克莉丝汀为什么亏损?你问问他(罗田安),他不是创始人吗?他为什么被罢免了?我2018年才来克莉丝汀。”

近几年来,从一系列公开的信息中也可以看出,克莉丝汀的股东一直处于内斗中。2022年里,克莉丝汀的多名董事更是接连辞任。2022年1月24日,曾建利、卓启明分别向董事会申请辞去执行董事及非执行董事职务;6月24日,詹益升、林铭田向董事会申请辞去执行董事职务;11月25日,徐晓艳辞去独立非执行董事职务。

危机当前,克莉丝汀也正在积极求变、寻找新的出路。当前,克莉丝汀亟需解决的是资金短缺的问题。克莉丝汀在3月10日的公告中表示,“本集团正积极谋求业务多元化,计划通过合适的融资方式(如出售资产及股本融资)解决流动资金问题并于2023上半年恢复营业。”

同日另一份公告显示,独立第三方——中国智雅财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已有条件同意认购克莉丝汀1.8亿股份,认购价为每股0.0621港元。认购完成后,认购人持股比例为12.93%,罗田安方面持股比例将降到13.22%。

根据认购协议,发行认购股份之所得款项净额(经扣除所有相关成本及开支后)估计约为10878000港元。克莉丝汀表示,拟将认购事项之所得款项净额悉数用于补充本集团之一般营运资金。

通过本轮融资后,克莉丝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不过,根据公司2022年上半年流动负债的规模来看,此次融资所得款项仍然杯水车薪。

除了现金流问题,公司更要解决的是集团内部问题以及股东之间的矛盾纷争。但是,这两个问题由来已久,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恐怕很难。

在长达9年的亏损之下,克莉丝汀如今经营再陷困境。除了受早期扩张策略的失误影响,公司掌舵人对公司利益的损害以及股东之间的矛盾纷争,让公司的发展陷入了死结。多重危机之下,可以说留给克莉丝汀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