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就来,说走就走,基金经理的“码头意识”越来越浓了


12月17日晚间,中欧基金突然发布公告称,周应波因个人原因卸任中欧时代先锋、中欧互联网先锋、中欧明睿新常态和中欧远见共4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一职。同时,周应波唯一留任的——中欧创新未来18个月,则增聘中欧基金投决会主席周蔚文为基金经理,和周应波、邵洁、刘金辉组成管理小组,负责该产品的投资管理。

从实际情况看,周应波应当是辞去了中欧基金的全部职务,保留的这只基金,也是过渡性的,很快也会脱手,从而完全脱离中欧基金。至于离开中欧基金后的去向,周应波没说,中欧基金也没说,外界也没有必要过多猜测。基金业的江湖,原本就神秘莫测,甚至比较诡异。基金经理作为这个江湖中的道长、堂主、教主、帮主,抑或是自由自在的“侠客”,既掌管着某方天地,也控制着一片江湖,又彼此不断厮杀,有时还会杀得昏天黑地。而真正成功的基金经理,也就那么几位,其他的,几乎都是炮灰。

对周应波来说,在基金江湖中,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门派了。中欧基金本身规模很大,而周应波掌管的基金,在中欧基金中又很重要。按照Wind提供的数据,此次周应波卸任的4只在管基金,三季度末合计规模高达470亿元,占到其管理总规模的81.59%。这样规模的基金,进入到股市,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果基金经理居心不是很良者,对普通投资者的伤害也是会很大的。

由于股市的波动不断,且低迷期远大于兴奋期。因此,对基金经理们来说,承受的压力和承担的风险也非常大。特别是已经有一定名气的基金经理,搞不好就会名声扫地。自然,就会对基金经理们形成强大的精神压力,以至于一些功成名就的基金经理,会选择离开基金江湖,去新的行业“再就业”。

很显然,基金经理的这种行为方式,决不是弃熟就生,而是实在承受不了基金经理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如果心理素质差一点,不排除有一天会出现心理崩溃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基金经理们已经不再把基金行业看成一片江湖,不想再成为教主、堂主、帮主什么的,而是只把基金当作一个码头,选择一个码头呆几年,成功了,离开,失败了,换个码头再干,直到成功为止。反正亏钱了,基金承担,自己少拿一点收入。成功了,就是自己的资源,收入足以弥补此前的损失。

于是,外界能够看到的,就都是基金业的成功案例,而极少看到基金经理的失败例子。成功了,扬名天下,个人收入也是瞬间登天。失败了,隐姓埋名,藏匿起来,逃到一家新的基金继续自己的营生,直到也能扬名天下。因此,在基金行业,虽然失败者遍地都是,但外界知晓的,却都是成功者。特别是今年,一名基金经理的收入高达5000万,就是最好的例证。

不得不说,基金江湖越来越像码头,基金经理们也越来越有“码头意识”了。他们不会再把基金当作是一份职业、一份工作、一份事业,而是一个码头。在基金码头上,他们需要的是一夜成名,然而功成名就后快速隐退,实现名利双收。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继续干下去,就有可能功败垂成,甚至名声扫地,好容易争取到的名利,在顷刻间丢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坚守在基金行业的基金经理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把基金业当作码头,年轻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闯一闯,闯成功了,就再也不想再闯,基金业的江湖,也就更多的留给初入江湖者,或失败者。真正的成功者会越来越少,也许,这也是一种大浪淘沙。只是,会把金子也一并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