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报整体落幕后,本该在昨天就宏观上的一些看法和见解与大家分享,因周末资本市场北交所开市大事件,昨日择优先聊了下北交所。今天市场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北交所题材下三只个股京投发展创业黑马以及中关村率先封板,其他题材如储能,元宇宙,电子元器件(尤其是PCB)等全天保持强势,风光水锂则出现一些分歧,未来的大方向,不过分赘述了,之前文章也表达的比较清楚,自上而下,大方向要把稳,个股上差别就没那么大了,也没有必要去纠结一倍还是几倍的问题,心态决定盈利比例,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


在每个季度初,或者行情出现一些分歧的时候,认真研究下宏观是很有必要的。

做投资,大的方向上尽量不要犯错,赚多赚少总是赚,也不要人云亦云,多数人认同一般不一定有好的结果,而且大部分情况下,舆论或者资讯都带有一定的误导性。

宏观,虽然枯燥,晦涩难懂,但可以更好地通过现象看本质,慢慢地会厘清一些思绪,我之前写过几篇关于宏观的文章,可能对于大多数受众群体来说,太过于乏味与繁琐,因为很多朋友都喜欢直接看结论,甚至来一串代码更爽。我开自媒体的初衷,就是集思广益,与大家一起进步,尝试着用资本市场的视角和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各自的投资分析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小投资风险。若非如此,我完全可以在券商系统内开设投资咨询收费服务,但我并不想这样,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过分沉迷于金钱服务交易下,会让人变得唯利是图,失去自我,不管你们信不信,我还是我,只做一个有温度的财经陪伴者。

10月份的一些宏观数据已经出炉,总结下来就是PMI和新订单加速回落,供需双降,价格指数攀升等。经济增速可能出现下滑,物价上涨,滞胀迹象明显,前不久的股市大波动,与滞胀预期也有很大关系。

滞胀是停滞性通货膨胀的简称,经济停滞或者向下,失业及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认为,导致滞涨有两个因素,一是供给侧受负面影响,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商品价格剧烈攀升而引起;另一个是宏观经济政策不当而导致。

现阶段,我国的类似滞胀苗头的产生,来自于两个方面:
1、新冠疫情冲击造成全球供给侧崩溃,供给紧缺,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2、欧美粗暴的经济政策。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影响,大肆放水,进一步促生大宗商品价格,带来更强烈的通胀影响,对我们造成输入性通胀是最直接的表现。

从宏观调控来说,出现滞胀,很头疼。对于“滞”,必须给经济升温;对于“胀”,又必须给经济降温,这是一个尴尬两难的局面,但是,宏观调控绝非这么简单粗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跨周期调节和直接调控相结合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具体怎么做,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

我们重点要讨论的是,结合当前的环境,假设在滞胀的表现下,如何把握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

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们将目光移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那时正在经历长达12年之久的滞胀期(1969-1980)。

美国70年代出现滞胀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科技发展处于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等;
美国滞胀长达12年的原因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效。

滞胀期间,美国资本市场的表现是:股息加权后,标普500涨幅110%左右,周期与金融股引领市场,1975-1980间,涨幅近乎2倍。

美国滞胀期间的经历告诉我们,滞胀期间资本市场依然可以有很好的表现,广泛认为,其背后的驱动逻辑是盈利回报抗滞胀(如刚才所说,因为“滞”的表现,经济下行压力一直存在,因而货币政策收紧不会一蹴而就,利率上行速率低于价格上行速率)。事实上,驱动逻辑真的是这样么?

没弄清这个问题之前,在中国,在A股市场,我们并不能由此简单的得出如美国滞胀期一样——周期和金融股引领市场的结论。

美国滞胀期间,之所以周期和金融股引领市场,与当时美国卡特政府的施政政策有较大关系,滞胀期的前几年,卡特政府在治理通胀和刺激经济增长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货币政策时松时紧,没有统筹规划进行一致性的大局战略,导致美国滞胀期才会持续那么久,在解决不了根本性滞胀的前提下,资本主义体质又没有共同富裕意识,资本只得选择周期和金融继续鏖战。

但是最终,1981年,真正让美国走出滞胀的是里根政府靠产业结构转型实现的,所以回头去看美股1980年之后,科技股从此开启大牛市。

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

当宏观经济政策没有真正发挥效用时,滞涨期间只有周期和金融股才会表现,因为看不到走出滞胀的希望。
解决滞胀的核心是:在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才是最为关键。

显然,当前,我们中国政府要比卡特政府高明,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不会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对党和政府的坚定信念,让我们对投资有更清晰的认知。

在当下,中国政策态度是明确的,周期疯涨不会毫无节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另外,国家强调,金融是需要对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企业进行让利的,大家仔细思考下背后的差别。

走出滞胀才是终极目标,有效的宏观政策发力下(具体办法就看我们管理层的英明睿智了),但结果肯定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加快落地,具体表现在于产业结构转型,比如新能源替代,智能电网,储能等新基建领域;科技创新释放生产力,比如新技术,新生态,新产业,新消费(新科技消费)等。
大家结合近一年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动作来看,就能有个清晰的认知了

至于周期,金融,地产,传统消费,高能耗产业等,不太看好。

结合新时代,认清新常态。

以上见解看法仅供交流,我只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决定权在自己手中,最后,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