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跟财经圈,本来是各玩各的,井水不犯河水的存在,不过总有一些女人能把这两者联系到一起。比如前些年的小燕子割韭菜、兵兵阴阳合同。

这几天大爽子1.6亿片酬和阴阳合同的事情一出,好多朋友都为A股相关公司担心起来。

引经据典来说的话,2018年兵兵的事情出来后,A股的影视传媒板块先是在第二天大跌(其实还好啦,三五个百分点),然后全年延续大跌,普遍腰斩。

按照市值计算,蒸发上千亿。

不过我们得看到这么几点:首先是2018年的大熊市环境;其次是延续两年的影视行业“去产能”;资金在这样的阶段选择重点撤出营收有不确定性的内卷行业,才是根本原因。

几个女明星干掉股市上千亿的市值,也真是抬举他们了。

其实说起阴阳合同和天价片酬,影视公司和顶流演员之外的影视行业从业者才是最大受害者。

我们吃瓜群众最多忍一忍台词念数字、表演靠抠图的肥皂剧,大不了再翻出点老片子来看。

而这些从业者可是天天要承受“干的最多,背锅还不赚钱”这样的不公待遇的。

吃瓜群众不但不是受害者,还是间接的罪人。影视公司并不傻,为什么自己勒紧裤腰带,冒着被查的风险,签阴阳合同,多给流量明星钱?

还不是因为大部分人爱看哪!

比如涉及大爽子阴阳合同的北京文化,2019年亏损14爽,六七年间,只有两年的扣非净利润赚到了不到2爽的样子;背靠广电总局营收超稳的中国电影,扣非净利润也不过5、6爽的样子。

这些公司恨得牙都碎了。所以现在好多公司,包括鹅厂,都开始自己花钱堆自己的明星出来。

不过这种“偶像养成”的模式现在还是没有成熟。中国的人口基数在这里,只要有了名气,就不担心饭辙。自己花钱捧人——翅膀硬解约单飞这种行业顽疾,还是没有解决的希望。

娱乐行业是非常典型的,与人口基数完全正相关的行业。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一个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小国,只有100万人口。那么说破天娱乐行业的受众也就是这100万人。

如果你做的芯片牛逼、汽车牛逼,可以销往全世界,但是娱乐产品,就没办法。

所以好多香港老戏骨都是拿着几千块钱固定工资、乘坐公交车上班的存在。表面上是亚视倒下后TVB一家独大,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市场狭小。

娱乐行业,包括影视剧、旅游甚至数码产品甚至游戏,其实还是一个刚需,需求总量会保持,并且还会持续增长。最大的风险,应该是内卷,而不是政策或其它。

影视剧制作不像旅游,有垄断的景点,也不像VR和消费电子,多少有一些技术门槛。高成长和高波动是行业特征。

作为纯粹的股民来讲,如果实在担心的话,一些做楼宇广告之类的优质公司,营收的确定性更高一些,可以考虑替换。比如前几天为大家梳理出来的分众传媒

......

说起来,其实好多行业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相比化工、芯片、电子这些有次元壁的领域,好多朋友觉得类似于影视、家电这些板块更好看懂。其实不然。

比如刚刚披露一季报的公牛集团,因为一季报同比增长256.17%,今天直接涨停。这家公司我在梳理“高瓴入主且近期充分调整”的方向时就有它。那么这个利润增长怎么去看待呢?

首先,近期披露一季报的好多公司,我们都要先考虑规避“低基数”的问题。去年一季度正是疫情期间,同比的比较基准跟这个比,难有不涨的。

这几天看了很多公司的财报,有的公司挺逗比,还要在一季报里特别加一句“即使是对比2019年一季度,我们也增长了”云云,给我看乐了。这些油腻的老板们突然有种莫名的萌点......

插板茅虽然对比2019一季度同样出现了扣非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不过我把一季报详细读了一下,发现如下问题:

第一,一季度预付款比去年年末增加了2500万左右,合73.7%百分点;

第二,2020年3月份,全球疫情肆虐,大宗商品暴跌(原油跌到负数),铜价低点时,把公司投入期货市场的资金上限 ,从1.2亿元提高到了8亿元。对应到财报上,一季度比去年的“其他综合收益”栏目多了6000多万....

翻译一下,这家公司在去年大宗商品(他们的上游原材料)价格暴跌,打到冰点时,不但大量囤货(原材料预付款),而且还加杠杆从期货市场大捞了一笔......

这是高人哪!至于为什么人家能从期货市场赚到钱,原因大概就是不会问“跌到什么时候是底”这样的蠢问题吧......

总而言之,茅还是茅,这个业绩既没有正向预期差,也没有反向预期差。不过公司定价倒是见仁见智,我觉得算是居中吧。后面如果有暴跌,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前几天我在文章中提到了光伏、新能源这样前期热炒板块中未被定价、受益于下游市场增长的行业细分领域方向(比如多氟多诺德股份),这个方向后面仍可以注意。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参考,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