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基金:AI大模型盛宴再起,人工智能的浪潮又要来了?
昨日凌晨,科技圈再次被一枚“重磅炸弹”引爆。
全球科技巨头正式上线旗下最新一代AI旗舰大模型,在多项权威测试中刷新其上一代模型的记录:更先进的推理能力、更领先的跨模态理解,以及比起前一代模型更突出的智能编码体验。(资料来源:,2025.11.19)
这不仅仅是一次产品的迭代,更像是一场技术的变革。
当用户只需一句话,就能让AI生成一个带有物理引擎的完整游戏;当数学竞赛的“地狱模式”得分远超同类大模型。我们不禁要问:这股技术旋风,究竟是又一次短暂的市场喧嚣,还是产业真正迎来质变的信号?
当大模型开始具备“视觉智能”和“逻辑推理”的双重突破,AI投资的逻辑,或许也到了需要重构的时刻。
技术演进
从“堆料”到“体验为王”
回顾过去,市场对AI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谁的模型参数更大”。然而,中银证券最新观点指出,行业或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不再只是“拼智商”
当前的竞争焦点不再是追求参数的无限堆叠,而是聚焦于“像人一样沟通”。
以海外人工智能模型龙头公司发布的最新AI模型为例,其核心体现了AI向“智商与情商双重在线”的演进。通过自适应推理能力和个性化对话风格的优化,AI正在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标准,力求成为更懂用户的“伙伴”。
智能体(Agent):核心落地方向
在这一阶段,“智能体”成为了战略焦点。
它不再是被动的问答机器,而是未来能执行任务、辅助决策的核心形态。中银证券认为,智能体有望是推动技术与商业化闭环的关键所在。
大模型与终端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大模型不再仅仅漂浮在“云端”。
“计算机+终端”的融合形态正逐步成为趋势。这种深度融合旨在将大模型的能力真正落地到日常场景中,让AI触手可及。(以上观点均来源:中银证券,2025.11.17)
产业落地
商业化“拐点”有望到来
技术进化的最终归宿,必然是应用落地。当前,从个人助手到无人驾驶,多个细分赛道有望迎来关键的突破节点。
个人AI助手:打通商业闭环
未来的个人AI助手,将向功能完备的智能体演进。
它将整合购物等生活服务场景,不再只是陪聊,而是真正打通“技术—商业”的闭环。同时,这一进程将伴随着全球化的布局,头部产品的竞争可能直接在全球市场展开。
AI眼镜:从概念走向时尚
在硬件端,AI眼镜正加速从极客的“概念玩具”走向大众的“时尚消费品”。作为大模型服务场景的重要延伸,AI眼镜有望推动AI技术在消费级的普及。
无人驾驶:步入“商业化拐点”
出行领域的变革同样剧烈。
中银证券认为,无人驾驶技术已越过临界点。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行业正从单纯的“技术临界点”步入真正的“商业化拐点”。未来,规模化运营与全球化扩展有望成为该赛道的核心方向。
产品迭代:智能调度成趋势
为了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大模型产品正呈现出“智能调度”的趋势。例如,系统能自动匹配最优模型,推动行业的标准化发展。(以上观点均来源:中银证券,2025.11.17)
深度逻辑
算力韧性与前瞻展望
在看到应用层“百花齐放”的同时,投资者更需要看清支持这一切的底层逻辑与资本风向。
算力:如何看待近期的市场波动?
面对算力板块的近期表现,中信建投认为,应当回归产业基本面来看待。当前AI技术带动的算力需求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从中长期视角来看,该机构指出,世界正处于AI产业革命的进程中,其深远影响或可类比“工业革命”,而非简单的行业轮动。基于此,在关注短期波动的同时,更应重视AI带动的算力需求及应用落地的长期产业逻辑。(以上观点均来源:中信建投,2025.11.17)
前瞻:量子科技的突破
除了传统算力,量子科技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也承载着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重任。
近期,量子计算产业进展不断:
(1)国内知名量子技术服务公司完成超导量子计算机的联合搭建和调测;
(2)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发布了两款全新量子处理器。(以上资料均来源:,中信建投,2025.11.17)
行业特征:全球化与生态合作
回到当下,行业竞争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一方面,国际竞争加剧,头部AI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直接争夺用户;另一方面,AI与传统行业的生态合作在加深。
通过技术方、渠道方与设计方的协同,正在加速AI产品的消费级渗透。同时,产品迭代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平滑过渡(如是否提供旧版切换),以降低用户的适应成本。(观点来源:中银证券,2025.11.17)
普通人如何捕捉
时代的“船票”?
面对宏大的产业叙事与激烈的全球竞争,单一企业的胜败往往充满不确定性。技术迭代的快速更替,使得普通投资者面临较高的选股难度。
在此背景下,或可借助人工智能相关指数进行全产业链的“篮子化”配置,例如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该指数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既包含硬件设备端,还包含软件应用端,或可助力投资者通过分散持仓平滑单一技术路线的风险。
当然,机遇与风险并存。投资者在看清“体验为王、算力刚需”这一长期主线的同时,也需理性关注技术创新不及预期、政策推行不到位及下游需求波动等潜在风险,利用指数工具在变革中捕捉机遇。
来源:泡财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