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控人又减持公牛集团股绩“翻身仗”怎么打?
独立 稀缺 穿透
市场不等人、竞品不等人!
作者:可乐
编辑:张戈
风品:楚逸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首次营利双降,刚完成回购又遇实控人减持,浓眉大眼的“插座龙头”最近不缺话题感。
10月9日晚,公牛集团公告称,自本减持计划公告之日(10月10日)起15 个交易日之后3 个月内(窗口期等不得减持股份期间不减持),阮学平因“自身资金需求”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 36171,753 股,按当日收盘价估算,价值约16亿元。
要知道,今年6月以来公司实施股份回购,刚于9月18日完成。实际回购股份503.60万股,回购最高价50.62元/股、最低价47.05元/股、均价49.68元/股,使用资金总额约2.50亿元。
拉长维度看,这并非阮学平首次大额减持。2023年7月,即三年锁定期刚满后不久,其就曾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779.19万股,套现约16.26亿元。如果此次减持按上限完成,意味着短短两年多时间里,阮学平累计套现规模将超32亿元。
另据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Wind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公牛集团每年都拿出超50%的归母净利分红,已累计分红127.7亿元。这期间,阮立平、阮学平兄弟持股比一直保持在80%以上,若以此粗略计,兄弟二人能拿走超102亿元的“大礼包”。
叠加上述减持,可谓赚的盆满钵满。然另一厢,公牛集团业绩股价却在负重前行,“插座一哥”该如何破局呢?
01
最差半年报 股权激励遇冷?
LAOCAI
先看股价,虽拿出了真金白银,可回购期间公司股价不涨反缩,从今年6月51.22元/股高点,震荡至9月43.74元/股的低点。加上实控人拟减持,自然引发一些投资者吐槽。
拉长维度看,2020年2月上市以来,公牛股价一度大涨,在2021年1月触及历史高点80.7元,较发行价59.45元累增35.74%。然此后开始震荡下行,即便有所回升也未能再达高点水平。截至2025年10月27日,收盘价43.58元,较开年48.46元累跌约10%,市值不足790亿元。
实际上,面对股价行情波动,公牛集团曾多次实施回购。尤其2021年5月,公司因涉嫌实施垄断行为被浙江省市监局立案调查。相关消息披露后,公司市值两天蒸发超50亿元。5个月后调查结果出炉,因公司与经销商等达成了固定和限定价格的垄断协议,实现对产品价格的管控,违反《反垄断法》被罚2.9亿元。
目光回到当下,刚回购就减持的资本迷局,也是让一些舆论感觉看不懂。深入一度看,实控人减持之所以牵扯市场神经,根源在于公司基本面发生了变化。
最新中报显示,2025上半年公司营收81.68亿元,同比减少2.6%;归母净利20.6亿元,同比减少8%,为上市以来首次双降,堪称最差业绩表现。
回溯其发展轨迹,2016年-2019年营收53.66亿元、72.4亿元、90.65亿元、100.4亿元,对应增速20.35%、34.91%、25.21%、10.76%,虽保持双位数增长,却出现了降速趋势。
上市当年,2020年营收微增0.11%至100.5亿元,归母净利微增0.42%至23.13亿元。好在2021年营利分别增长23.22%、18.47%,但也有可比基数低的考量。2022年-2024年分别营收140.8亿元、156.9亿元、168.3亿元,同比增长13.7%、11.46%、7.24%,增速持续放缓。归母净利31.89亿元、38.7亿元、42.72亿元,对应增速14.69%、21.37%、10.39%,除了2023年整体增速也在缩减。
值得一提的是,为激励员工公牛集团几乎每年都有股权激励,例如2021年股票激励考核目标为“2021年度营业收入或净利润不低于前三个会计年度(即2018-2020年)的平均水平且不低于前两个会计年度(即2019-2020年)平均水平的110%”......毫无疑问,这些考核目标均已达成甚至超额完成。
以2025年7月为例,公牛集团向644名核心人员授予414.33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23.84元/股,较草案最初的35.77元/股下调33%,仅为当日收盘价47.65元/股的一半。然据蓝鲸财经,在资金缴纳过程中,有26名员工因个人原因放弃认购合计17.92万股,是否遭遇冷意呢?
从更长周期看,公牛集团的股权激励价格整体呈下滑趋势。据界面「创业最前线」,2020年至2025年,每股最终授予价格为76.13元、88.15元、63.06元、48.95元、34.92元、23.84元。这也意味着,前期参与股权激励计划的员工,获授限售股的成本明显偏高,在公牛集团股价承压下滑后,极有可能已经浮亏。
如2025年4月推出的特别人才持股计划,经调整后最终执行价为49.39元/股,而最新股价报收43.58元/股,参与人员即时浮亏。股价承压、亟需信心支撑之时,实控人却选择大额减持,自然显得有些扎眼。
02
核心业务双降
新曲线培育靠什么
LAOCAI
公开资料显示,自1995年从插线板起步至今,公牛集团已在行业深耕三十载,逐步构建起涵盖电连接、智能电工照明、新能源三大业务板块的多元产品矩阵。产品线扩至数码配件、墙壁开关、LED照明、储能设备、充电桩乃至智能家居等一系列品类。
截至2025上半年末,公司拥有超过110万家终端网点的线下销售网络。其中,包括75万多家五金渠道售点、12万多家专业装饰及灯饰渠道售点,以及25万多家数码配件渠道售点,渠道优势显著。
然即便如此,2025上半年公司两大核心业务——电连接与智能电工照明——均出现萎缩,收入分别下降5.37%和2.78%,因合计营收占比超95%,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主因。
追其原因,内外皆有考量。据情报通数据,公牛在转换器、墙壁开关插座、充电桩与充电枪等产品的天猫线上销售排名中仍居首位,但行业整体已步入存量竞争阶段。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家装需求随之受到抑制。作为行业龙头,公牛集团不可避免受到冲击。
在此背景下,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智能化、个性化方面,已是整个家居家装业突围的一个核心看点。考量在于,2025上半年公司管理费用同比增长27.98%,达到3.91亿元,而研发费销售费用分别下降21.56%和17.13%。尽管营业总成本的下降,有助维稳盈利水平,可还是那句话不创新无未来,面对新一轮智数化需求升级,需警惕创新动作滞后、而动摇销冠基础。
2021年9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披露,公牛通过制定《产品信息及价格发布表》强制经销商执行统一零售价,并对核心产品实行“专营专销”制度。公司设立市场督查部门,对经销商变价或窜货行为进行严格管控,2020年共发出违约通告逾千份,收取经销商与供应商违约收入合计超过146万元。这些行为最终被认定为构成垄断,公牛被罚2.9亿元。
如何维护江湖地位、公平竞争、打开更多新增量空间,考验公牛集团、阮立平兄弟的大智慧。
03
募投项目延期 新能源有多香
LAOCAI
面对主营业务增长乏力,公牛集团正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新能源业务上,试图以此开辟第二条增长轨道。自2021年切入充电桩与充电枪市场以来,该业务板块确实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态势:2023年同比增长148.64%,2024年增长104.75%,2025上半年收入3.86亿元,同比增长33.52%。
不过若深入剖析,便会发现其中隐忧,首先增速在放缓,同时经历数年发展,总营收占比仅为4.7%,一时还难扛起拉升整体业绩增长的重任。
同时,大市场更强竞争。放眼新能源赛道,早已强敌环伺。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纷纷构建自有充电网络,逐步形成闭环生态,如蔚来已建成超2.5万座充换电站,小鹏的自营充电站规模达1920座。
另一方面,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专业运营商凭借先发优势,已在市场占据有利位置。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央企凭借资源优势和雄厚资本,也在加速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在这个多方势力角逐的竞技场,公牛作为后来者想分得一杯羹,挑战甘苦想来自知,这门新曲线生意到底有多香呢?
越是较劲时刻,越考验战略定力、品控风控基本功。浏览黑猫投诉平台,截至2025年10月27日,"公牛电器"累计相关投诉792条,涉及产品使用寿命短、安全性存疑等。
诚然,用户千人千面,人人满意并不现实,上述投诉或有偏僻片面处。但还是那句话,产品体验、用户口碑是企业发展基石。尤其与"安全用电"为核心卖点的公牛而言,上述投诉无疑敲响警钟,多些查漏补缺、附身倾听总没有错,毕竟市场从不缺选择。
(以上投诉均已经过平台审核)
视线转向资本运作和项目管理,也该加把劲儿。自2020年2月成功登陆A股并募集35亿元资金以来,公牛集团的个别募投项目就陷入"延期"质疑。2022年12月,公司首次宣布将LED灯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信息化建设、渠道终端建设四大项目的完工时间统一推迟至2025年2月。
2023年12月,公司以"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为由,将墙壁开关插座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时间推迟至2026年2月。今年2月公告又称,信息化建设项目再度延期一年,理由是"需要更多时间进行系统配置和优化"。
截至2025年6月末,仍未完工的两个项目——墙壁开关插座生产基地(投资5.89亿元)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1.6亿元),恰恰是投资规模最小的。相比之下,投资额均超7亿元的其他三个项目反而如期完工。都说商场如战场,商机稍纵即逝,这不禁让人对公牛集团的项目管理能力、执行效率产生疑虑。
2023上半年至2025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从39.19次滑至26.34次,存货周转率从3.85次降至3.36次。截至2025年6月末,应收账款余额攀至3.2亿元,在营收中占比达3.92%,较两年前上升约1.8个百分点。透过这些数据变化,需警惕公司资金回笼速度是否放缓,运营效率有无滑坡。
除了做大更要做强做优,如何孵化更多成长曲线,提振优化核心业务、改善运营效率,公牛集团还有考题横亘。
04
先发优势+自我进化
翻身仗野望
LAOCAI
当然,能够跻身市场头部、坐稳插座一哥,公牛集团也有实力沉淀、价值亮点的一面。
为构建可持续的技术竞争力,公司每年滚动制定三年技术规划,依托未来研究院这一创新平台,系统性开展前瞻技术、关键技术和产品应用技术的研发布局,并制定了清晰的技术发展路径图。
研发体系建设方面,公牛集团积极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围绕新能源用电、数字化智能控制、健康照明、AI产业应用等重点领域,与多所一流高校及顶尖咨询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构建了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这一系列举措在2025上半年结出硕果:公司新增授权专利214项,软件著作权13项。
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拥有有效专利达3,055项,软件著作权85项,不仅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还设立了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研发实力获得国家层面认可。
同时,行业标准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引领作用。多年来,公牛集团积极参与行业规范制定,累计参与起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156项。还是行业内首家承担"浙江制造"标准起草并取得认证的电工企业。
自创立之初,公牛就将产品质量视为生命线,"以质取胜"理念深融企业基因。为此,公司构建了覆盖产品策划、设计、采购、生产、售后全过程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在原材料选用、生产控制、产品检测等各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
为确保质量管控的有效实施,公司投入建设了总建筑面积达12189平方米的质量检测中心,其拥有3个国家级认证实验室,并先后获得UL目击实验室、CNAS实验室等七大专业机构认可,检测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还设立了独立的材料研究院,专注材料质量提升的技术预研和应用验证,持续优化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和技术先进性。
品牌建设方面,作为家喻户晓的公众品牌,面对新市场环境,公牛没有躺在昔日功劳簿上,而是积极借助智能化、年轻化新品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方式,持续丰富品牌内涵,正从传统的"安全可靠"形象,逐步向"高端、时尚、科技"的新定位转型升级。
不难发现,公牛集团拥有较扎实的市场底座,同时积极谋变、自我进化,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贴近市场、消费者,对于一家大型传统企业而言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过,从上述种种问题点看,其变化脚步还需加快,力度精准度还需提升。毕竟市场不等人、竞品也没闲着,营利双降就是一个信号。如何把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商业价值,来一场业绩股价翻身仗,是阮学平兄弟减持分红外,亟需向市场解答的灵魂问题。
本文为铑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