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总收入翻倍凸显转型成效,三大催化有望助力晋景新能(01783)成长再度提速
晋景新能(01783)的最新财报,向市场透露了一个关键信号。
6月25日,锂电回收全球化服务商晋景新能发布了2025财年(截至3月31日止12个月)的业绩公告。数据显示,公司报告期内的收入约为8.7亿(港元,下同),同比大增92.3%,股东应占亏损为1574万,较2024年亏损7886.2万大幅缩窄80%。
若剔除若干项不反映业务持续经营表现的一次性开支后,晋景新能2025财年已实现盈利。报告期内,晋景新能的经调整EBITDA录得盈利4476.4万元,而2024财年该指标为亏损4005.6万元。
显然,晋景新能于2025财年取得了收入近乎翻倍增长且真实盈利超4400万元的亮眼业绩,这可以说是晋景新能自转型以来于业绩层面取得的里程碑式进展。而这背后,得益于晋景新能逆向供应链管理及环保相关服务的爆发式成长。
但若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晋景新能的布局来看,目前仅是晋景新能逆向供应链管理及环保相关服务业绩开始释放的初始阶段,特别是晋景新能已搭建起了立足于香港、链接粤港澳、辐射东南亚及欧美市场的全球电芯循环服务体系,随着公司已签约客户项目的逐步落地以及新客户的持续拓展,该服务体系将于“双碳”时代展现巨大价值,从而成为推动晋景新能内在价值持续裂变的关键性力量。
转型成效显著:总收入两年翻倍,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以传统建筑业务起家的晋景新能在2018年上市后便重点关注绿色基建领域,至2020年时,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新能源大时代的全面开启,晋景新能凭借敏锐洞察能力及强大执行力开始布局动力电池的处置与循环利用业务,向着绿色能源领域加速转型。而2023年11月16日是晋景新能战略转型的重要节点,其在该日内正式将中文股份简称更改为“晋景新能”,明确了公司向绿色能源领域转型的坚定决心。
在决定正式转型绿色能源领域后,晋景新能凭借抢先布局的先发优势,于2024、2025两个财年中的发展可谓“势如破竹”。2024财年中,晋景新能逆向供应链管理及环保相关服务的收入暴增710.41%至2.29亿元,但即使在如此高的基数下,晋景新能该业务于2025财年继续“高歌猛进”,报告期内该业务收入暴增204.21%至6.96亿元,这较2023财年的2822万元增长了2366.36%。
短短两年的时间,逆向供应链管理及环保相关服务作为晋景新能的新增长曲线展现出了强劲成长动能,该业务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也从2023财年的7.03%提升至2024财年的50.58%,并于2025财年达到了近80%,成为了晋景新能总收入两年翻倍的核心推动力,这表明晋景新能的转型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加速迈入收获期。
随着逆向供应链管理及环保相关服务收入占比的持续提升,晋景新能的盈利能力也迎来了明显改善,这主要体现在了两个方面,其一是毛利率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23财年至2025财年,晋景新能的毛利率分别为5.3%、6.2%、11.8%。作为高价值业务,逆向供应链管理及环保相关服务对晋景新能毛利率的提升十分明显。
其二,晋景新能真实盈利已实现扭亏为盈。之所以在财报中引入经调整的EBITDA这一指标,主要是因为股东应占亏损中包含了不能代表公司业务经营表现的多项一次性开支,例如在2025财年中,晋景新能就支出了3891.4万元的股份支付费用,这远大于期内的股东应占亏损。只有在剔除某些非现金或非经常性项目后的经调整EBITDA指标才能有效反映晋景新能的真实盈利状况。而2025财年晋景新能的经调整EBITDA为4476.4万元,这较2024财年-4005.6万元有质的提升。
在收入大增且实现经调整EBITDA指标扭亏为盈的同时,晋景新能的在手现金亦大幅增长。截至2025年3月31日,晋景新能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合计约1.68亿元,这较2024财年的4991万元大增236.61%。且晋景新能于今年6月通过增发新股的方式募集了近1亿港元的资金,继续充实在手现金。充裕的在手现金不仅能大幅提升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且可为公司加速转型、持续夯实各项业务的领先优势奠定坚实基础。
全球锂电池退役高峰期即将来临
从财报的层面看,晋景新能向绿色能源领域转型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已在业绩中得以详细呈现,而公司之所以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与其抓住了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的产业风口有直接关系。
近两年来,全球主要国家均大力支持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相关政策不断发布。以国内为例,2024年12月23日,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对回收企业在回收率、研发投入、梯次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年2月,国务院推出了《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该方案首次提出“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并明确将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法》或相关单行条例的制定。
在一系列政策紧锣密鼓推出的同时,国家队中资环的下场则成为了标志性事件,这意味着行业的发展将越来越规范,资源循环利用从“分散治理”迈向了“国家主导”的新阶段。
不止于国内,国外市场亦是如此,例如欧盟《新电池法》的出台。该法案提出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对锂电池厂电池的收集、处置、处理及回收等均有详细要求。且对再生材料的应用亦提出了具体目标,2031年动力电池中再生钴比例≥16%、再生锂≥6%,至2036年再生钴比例升至26%。此方案的提出不仅重塑了欧盟内部电池产业的竞争规则,也对全球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锂电回收相关法案的相继出台其实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退役潮的爆发期做准备。从国内层面看,2018-2020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关键期,三年间搭载动力电池的新车总量达到约400万辆,而动力电池设计寿命通常为5-8年(容量衰减至80%以下即需退役),按此推算,该批车辆的电池自然退役时间窗口集中在2025-2027年,这是国内即将迎来的动力电池首个退役小高峰。至2030年时,仅国内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300GWh,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速高达45%。
国外主要地区的动力电池退役爆发期虽有分化,但欧美储能和早期电动车电池将在2027至2030年迎来退役,这就意味着,2030年将成为全球锂电池集中退役的爆发性高峰期,这是产业发展趋势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三大催化或有望引爆未来业绩增长
晋景新能在产业爆发之前便能在短短两年内实现逆向供应链管理及环保相关服务的爆炸式成长,那么面对即将而来的产业高潮期,晋景新能的成长潜力将得到彻底释放,其发展速度有望迈上新台阶。
从晋景新能目前的布局来看,公司未来发展至少拥有三大“催化”,而每一个“催化”对于公司业绩的释放都将起到显著的带动作用。其中第一个“催化”是晋景新能旗下的香港首间动力电池处理设施投产在即。
该动力电池处理设施是集智能处理、梯次利用、资源再生于一体的高智能储能产品处理基地,设计产能直接可满足香港2035年规划的电动车电池处理需求。设施预计于2025年底试运营,并于2026年正式投产。
关于该设施投产后所处理退役电池的来源,晋景新能已与“T”字开头的全球领先新能源车企以及其他头部新能源汽车厂商于香港市场确定了战略合作,通过锁定领先车企的方式获取退役电池来源,已形成明显的卡位优势。
不止于此,该设施作为串联起大湾区与国外资源、国内制造通路的关键载体,是晋景新能区域协同与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枢纽,可对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起到关键作用,届时该设施亦可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亚地区的退役电池处理。可以预见,该设施于2026年的正式投产将成为晋景新能业绩释放的加速器。
第二个“催化”是已签约客户项目的逐渐落地带来的业绩新增量。
作为全球循环经济领域的领先玩家,晋景新能持续深耕全球电池循环生态体系的建设,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其目前已搭建起了立足于香港、链接粤港澳、辐射东南亚及欧美市场的全球电芯循环服务体系,该体系在全球28个国家拥有超过70个服务网点及本地业务。
凭借全球的丰富网点以及强大的本地化运营实力,晋景新能已成为新能源企业出海和回收企业组建海外回收渠道的首选服务商。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国轩高科、晶科能源、华友循环、中天储能等一系列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均已成为晋景新能的客户,且根据此前市场测算,仅国轩高科、晶科能源两家为晋景新能带来的退役电池的处置价值或已超300亿元。已签约客户让晋景新能提前锁定了退役电池的来源,这让晋景新能未来的业绩成长具有高确定性。
第三个“催化”是产业内企业系统化“作战”渐成标配,晋景新能全球化服务商的合作价值将越加凸显。
欧盟《新电池法》要求2027年执行“电池护照”(碳足迹、再生材料比例可追溯),从而完成对全链条数据的协同和贯通,这对于国内锂电池厂商出海即是挑战亦是机遇,只有率先完成全链条数据贯通的企业,才能以先发优势抢占欧美市场份额,因此联合产业内企业打通全链条数据便成为了锂电池出海的必选项。这在近期产业内头部企业的最新动作上亦能得到印证。
6月18日,亿纬锂能(300014.SZ)联合格林美(002340.SZ)、华友钴业(603799.SH)、晋景新能等企业,正式启动了“全球锂电回收网络平台”。该平台旨在通过全球化布局、数字化溯源与开放化合作构建覆盖全球四大洲的锂电回收网络,实现对退役电池材料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计划于2030年实现12万吨/年回收产能。
“全球锂电回收网络平台”的联合推出是回收行业从单点竞争到系统化协同的“范式”转变,对产业生态实现了全新的重构,但这并非孤例。早在今年5月份时,循环经济“国家队”之一的中资环国际、宁德时代(300750.SZ)控股的邦普循环便与晋景新能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三方拟在政策研判、技术协同及海外网点建设领域展开深度探索和合作。
中资环国际作为“国家队”成员之一,被誉为是产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一举一动牵扯着市场神经,此次三方合作的签署便是“国家队+产业龙头+全球化服务商”的强强组合,是“国家队”在打造锂电循环经济领域“体系化输出”的新标杆,这意味着整个行业发展已正式迈入体系化、全链条竞争的新阶段。
而在锂电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化“作战”的新趋势之下,晋景新能这样在海外拥有丰富回收渠道及强大运营实力的全球化服务商的价值将显得越发重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寻求与晋景新能合作,晋景新能开拓新客户及积累客户的速度有望大幅提升,从而为公司长期的持续高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总结:
晋景新能2025财年的业绩公告,是其向绿色能源领域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的最佳佐证。对于晋景新能的成功转型,资本市场亦是高度认可,其股价自2022年以来持续上涨,成交量也日趋活跃,24年纳入 MSCI指数,并获得机构资金持续增持,今年有望纳入港股通,获得更多类型资金的关注。
但目前110亿港元的市值或仍未充分反映晋景新能的真实价值及未来成长预期。随着全球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期的临近,再加上晋景新能的业务布局在三大“催化剂”下将释放的强劲成长动能,晋景新能未来数年的业绩增长或已具备较高的确定性。
从盘面来看,晋景新能股价在经过连续多年的上涨后已开启了长达半年的横盘,进行充分的换手与筹码沉淀,而随着后续晋景新能业绩释放的进一步提速,其股价或也将迎来新一轮的主升行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