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业绩“失约”古越龙山涨价可是良药?
独立 稀缺 穿透
作者:大鹏
编辑:楚逸
风品:张戈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梦想是梦想,现实是现实!
时隔一年半,贵为黄酒一哥的古越龙山选择再次提价。4月1日宣布旗下多款核心产品提价2%-12%。
而就在几日前,3月28日公司最新财报刚刚出炉:2024年营收19.36亿元,同比增长8.55%;归母净利却从2023年的3.97亿元降至2.06亿元,滑幅达到48.17%。
不禁疑问,此次逆市提价能否提振盈利能力,市场接受程度如何?作为黄酒业领头羊,增收难增利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困题呢?
01
连续四年业绩不达标
LAOCAI
还记得2023年业绩说明会上,古越龙山董事长孙爱保曾豪言:2024年一定会努力实现酒类销售增长12%以上,利润增长12%以上,确保营收超20亿元。结果上看未兑现。
实际上,这也是公司第四次业绩失约。此前,其2021年定下的“力争酒类销售增长20%,利润增长20%”目标;2022年和2023年,定下的“酒类销售增长12%以上,利润增长12%以上”目标,均未能实现。
2023年公司营收增长10.11%、净利虽大增96.47%,大幅超出预设目标,但细观主要得益于获得沈永和酒厂房屋拆迁的补偿款,以及持有的龙山电子49%股权转让款的一次性收入,合计高达2.05亿元。而当年扣非净利仅1.91亿元,同比增长5.15%。2024年为1.98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
或许是吸取了前述教训,2025年古越龙山的目标增速大幅下调。力争酒类销售增长6%以上,利润增长3%。
聚焦此番提价,公告显示,自4月22日起提高部分产品销售价格,包括彩包花雕(加饭)系列提价2%—5%,清醇三年系列提价4%—8%,部分坛酒系列提价8%—9%,部分五年陈系列提价5%—12%,部分青花醉提价2%—5%,女儿红桶装酒系列提价3%—5%,女儿红老酒系列提价2%—5%。
对于调整原因,古越龙山称,鉴于部分产品包装及配方优化调整,结合目前产品市场供需状况,对公司部分重点产品的销售价格进行调整。同时称,上调部分重点产品销售价格有助于提升黄酒品类的市场价值认同。因黄酒有其自身历史文化,客户黏性强,黄酒定价比较低,忠实客户一直都在。
话虽如此,最终认同还要看销量业绩,在整体市场承压、行业去库存背景下,上述提价勇气可嘉,可对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仍存不确定性。
据野马财经统计,从2016年至今,古越龙山至少已有8次对旗下产品提价。但多次提价背后,公司盈利能力却未见多大起色,2020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35.11%、35.96%、35.43%、37.58%、37.16%,远未达到2019年42.29%的巅峰水平。
2023年11月产品提价后,2024年,古越龙山主要产品中高档酒、普通酒的毛利率分别为44.32%、18.58%,较上年同期不增下降0.37个百分点、2.75个百分点。若拉长维度,早在2019年,古越龙山扣非净利润就达到1.8亿元,而2024年只有1.98亿元,5年累计增长10%,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影响,成长性难言光鲜。再结合上述连续四年未达目标预期,提价能否有效改善盈利能力要打一个问号。
行业分析师王彦博认为,提价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可能改善盈利能力,但如果不能同步提升产品价值和消费体验,则可能加速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流失,规模水平降低反最终不利盈利的持续改善。特别是在当前消费背景下,这一策略的风险性不容忽视。
酒业分析师蔡学飞对铑财表示,黄酒作为中国特有的酒品,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且也符合目前个性化与健康化的饮酒趋势,而古越龙山作为黄酒品类代表酒企,本身具有一定品牌溢价,对于酒类产品,价格是价值体现,适当提价可提升品牌形象,提振市场部信心,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小步快跑的提价形式也较稳健,通过提价,古越龙山不断升高的产品结构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
不过需注意的是,黄酒品类溢价本身不高。在蔡学飞看来,目前消费不振大环境下,提价更多的可能还是一种营销策略,对市场实际销售、企业业绩的提升帮助很有限,黄酒价值提升更多的还是应从品牌文化,黄酒品类的价值挖掘以及消费场景的引导方面,单纯提价对黄酒的发展作用有限。
02
销售费超2.5亿元
毛净利率反降
高端之路怎么走?
LAOCAI
的确,想要逆势突围,多维升级是重要一环,背后除了价格还有品质体验。
作为黄酒业龙头,古越龙山有着对标飞天茅台的野心。近年对高端化不遗余力。公司不断推出新品布局中高端赛道,如“只此青玉”等系列中,1959白玉版售价达到1959元/瓶。
营收占比随之提升。2024年中高档酒、普通酒、玻璃制品营收分别为13.98亿元、5.07亿元、724.62万元,同比增长12.47%、5.10%、-63.90%。2023年,普通酒销量占总销量60%以上,中高档酒不及40%,而2024年后者已攀至72%。
成绩可圈可点,只是若放在整体酒类行业当中,中高档酒不到15亿级的体量仍相对较小,高端化之路任重道远。
另一厢,由于宣传持续加码,高企的营销费压力也不容忽视。2023年,古越龙山销售费2.47亿元,同比增长37.37%,其中广告及业务宣传费等同比增加超1700万元。2024年增速下来了,但延续了增长状态,达到2.52亿元。
说到根本,烧钱不可怕,关键是能烧出多少业绩提振效果:2020年至2024年,古越龙山净利率分别为11.44%、12.72%、12.46%、22.32%、10.67%。(2023年为非经营性损益贡献。)2024年,中高端酒占比大升,整体盈利能力却未见多大提升,除了净利率下行,中高档酒毛利率也同比减少 0.37个百分点,普通酒减少 2.75个百分点。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销售费不是万能药,产品力培育才是里子,背后离不开人才团队、渠道、产品创新、消费习惯认知等综合因素加持。若一味销售费走高,无法换取营收较快增长,对公司的利润侵蚀、发展质量损伤不可不察。
据界面新闻,古越龙山普通酒品类的主要代表是500、600ml加饭花雕酒。浏览天猫超市上的在售产品,12瓶500ml加饭花雕酒折扣后约92.8元,约合7.8元一瓶。无论瓶身外观还是价格,都是贴近消费者的“光瓶酒”。
但从白酒赛道看,以玻汾、西凤酒为代表,光瓶酒售价基本在四五十元,黄酒不仅营收体量小,价格也更便宜、品类溢价不高,较难走上高端餐桌。即便贵为行业一哥,古越龙山也深受其困扰。
酒类行业分析师肖竹青指出,黄酒品牌形象认知度较低,很多消费者对其认知停留在10块、20块的心理价位。想突破此预期,就需高端化建设,消费者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工作,离不开长期主义。从社交属性上来讲,黄酒不如白酒,这方面黄酒进入状态会比较慢。
酒业专家蔡学飞也认为,对于酒类这种社交性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重要体现,但前提是市场能接受这样的产品定价,品牌能够支撑高溢价,而会稽山、古越龙山等黄酒企业本身品牌价值有限,黄酒品类溢价也不高。在目前环境下,黄酒价值提升还是应该从品牌文化、品类价值挖掘以及消费场景等方面入手。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这几年酱香崛起,清香雄起,浓香发力,进一步挤压了黄酒这个品类的发展空间、增长空间以及扩容空间。且从新生代的角度来看,年轻人认为黄酒是中老年人喝的,对于黄酒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是越来越削减的。这也让黄酒企业进入了一个青黄不接的困境,也是黄酒更加内卷的核心原因。
一句话,无论自身实力还是赛道特征,提价都有一个限度。高端化破壁是一个系统工程,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即便古越龙山作为黄酒一哥,消费者教育仍需徐徐为之,需防范“费力不讨好”、欲速而不达。
03
从全国化到全球化
LAOCAI
对于2025年的经营计划,古越龙山表示将继续坚持高端化、年轻化、全球化、数字化发展思路。
客观而言,为打破偏安一隅的区域酒局限,古越龙山全国化布局不遗余力。2023年,新增12家品鉴馆,在北京、福州等十几个重点城市举办高端品鉴会及一桌式品鉴会490场。当年国内除“包邮区”外收入占比38.35%,同期会稽山仅7.93%。2024年又新开绍兴兰亭品鉴馆、新昌慢酒馆,基本上已经覆盖全国。
但这不代表没隐忧。2024年大本营依然是第一收入主力:江浙沪地区销售收入10.87亿元,约占营收的57.03%;国内其他地区营收7.76亿元,占比40.74%;国际销售收入则基本与上年持平,仅有0.42亿元。
为何即便是黄酒一哥,也难在全球化中占得一个席位呢?放眼整个酒水,黄酒市场占有率不足2%,仅有古越龙山、会稽山、金枫酒业三家上市公司。消费认知和普及率阻碍了其发展上限。
东北证券曾发布研报,2016年以前,黄酒业处于繁荣状态,规模以上企业量在100家以上,2017—2023年则从121家减至81家,销售收入从195.85亿元降至85.47亿元。且区域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受地方饮食习惯影响,市场扩张难度较大。中国产业调研网研报显示,江浙沪市场销量占整个黄酒市场比高达70%以上。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黄酒市场规模约210亿元,虽较2023年有所增长,但较同期白酒业超8000亿元的规模,还是差距巨大。
2018-2024年,古越龙山江浙沪地区的销售占比是73.29%、67.23%、65.56%、63.33%、60.37%、59.17%、57.03%,区域依赖正在逐步降低,正在走出“包邮区”,成绩可圈可点。但若参考上述赛道环境,未来的全国化乃至全球化仍是待解难题,持续走出去并不容易。
另一厢,江浙沪毕竟是黄酒业根据地、大本营,进击全国化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把牢基本盘。以2024年为例,江浙沪收入同比增加不足0.7亿元,远低于国内其他地区1.14亿元的增量。
想要突破盈利瓶颈,光靠提价远远不够。如何加强产品创新、提高品牌认知,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全国化乃至全球化,这些都是古越龙山等黄酒企业需直面的现实难题。
04
行业革新先锋
方向远比努力更重要
LAOCAI
当然,面对年度目标接连落空,古越龙山也在自我调整进化,除了放低增长预期,还计划加快推进黄酒产业园一期项目全面达产增效,完成生产研发服务中心项目主体建设,并在园区和中央酒库建设光伏发电设施;计划智能化酿造和瓶酒灌装产能均达12万吨以上,提升生产效率30%以上。同时,有目标、有重点地拓展全球市场,计划新开品鉴馆10家以上,招商100家以上。
从经营计划看,2025年古越龙山要做的事情着实不少,且每一个都蕴含价值看点。
以出海为例,公司在欧盟、东南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市场加速布局。如在日本展开推介活动,在法国举办品鉴会,在澳大利亚澳中春晚上亮相,并在中国香港设立古越龙山(香港)公司,向中国香港市民和全球访港游客推介绍兴黄酒。
出于地缘和文化的亲近性,自2024年10月下调烈酒税后,中国香港往往被认为是内地酒企出海进程的关键一步。在尖沙咀K11人文购物艺术馆的地下大型超市中,货架上陈列的为数不多的内地酒中,就包括古越龙山旗下产品。
在“2025中国酒业上市公司品牌价值榜TOP30”中:上榜企业价值增长与下降各有15家。其中,古越龙山、山西汾酒、金徽酒品牌价值增幅位居前三,分别达到28.7%、24.4%和19.4%。
实际上,不单黄酒本身历史悠久,古越龙山贵为行业一哥,也不缺市场经验、消费资本积淀、品牌认知度。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绍兴酒厂,凭借技术、质量、效益等诸方面的行业积淀,早在1994年就进入全国轻工业利税200强。并于1997年登陆资本市场,早于贵州茅台和五粮液。近年来,在全国化、年轻化、高端化方面也频频出击,主动努力跳出“舒服区”彰显出的活力韧性,称得上一面行业革新旗帜。
转型升级从不是轻松话题,如履薄冰如烹小鲜。若基于此,对于古越龙山,或许外界应再多一些耐心信心。不过,面对连续数年的经营目标放空、最新年报的净利下滑,这个行业一哥的改革急迫性、精准度依然肉眼可见。
越是爬坡较劲期,越考验耐力韧劲、战略精准度,方向远比努力更重要,提价之外还会有哪些动作?2025年能否达标呢?拭目以待。
本文为铑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