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皮肤
一电子皮肤行业概述
电子皮肤(E-skin)是一种仿生柔性传感器系统,通过集成压力、温度、触觉等多模态传感器,模拟人类皮肤的感知功能,实现对外部环境的实时监测与交互。
电子皮肤能像人类皮肤一样,实时捕捉外部环境中的关键物理信号,包括压力(如触碰、挤压、轻按)、温度、触觉纹理,部分产品还可感知湿度、应变(如拉伸、弯曲)等。
还可以将感知到的物理信号,转化为可被后端系统识别的电信号,并高效传递;不同的场景,还具备与应用场景匹配的柔性、延展性,可贴合不同形状的载体(如机器人肢体、人体皮肤、设备表面),同时能耐受一定的环境干扰,部分特殊类型还可实现自修复、生物相容性(适配人体植入或接触场景)等特性,确保在实际场景中稳定发挥功能。
二电子皮肤的分类
电子皮肤行业的主要细分领域包括:柔性压力触觉传感电子皮肤、柔性温度触觉传感电子皮肤、柔性解耦多模触觉传感电子皮肤,以及基于霍尔效应的磁电式电子皮肤。
1)柔性压力触觉传感电子皮肤
可细分为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和摩擦式四种技术路线。
目前压阻式和电容式被标记为重要发展方向,其特点是利用材料在受力后电阻或电容的变化来感知压力信号,具有高灵敏度与快速响应能力,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工业机械臂抓取等场景。
2)柔性温度触觉传感电子皮肤
涵盖热阻式、电容式和热电式三种类型,主要通过感知温度变化引起的电阻、介电常数或塞贝克效应产生的电压差异来实现测温功能,适用于医疗健康监测中的体温连续追踪及机器人环境适应性调节。
3)柔性解耦多模触觉传感电子皮肤
融合多种传感机制,如热电与压阻、热电与压电、热阻与电容的组合,能够同时独立检测压力、温度、剪切力等多种刺激,避免信号串扰。
4)基于霍尔效应的磁电式电子皮肤
是一类非接触式感知技术,通过磁场变化检测形变或位移,具备高稳定性与长寿命特点,在汽车智能座舱、可穿戴设备和工业自动化中有广泛应用潜力。
电子皮肤的结构
电子皮肤的基本结构包括PDMS凸起、石墨烯薄膜、电极和PI基底,这些组件共同作用不仅增强了电子皮肤的敏感度,还提高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耐用性。电子皮肤的性能可以通过其几何结构的优化来进一步提升。
电子皮肤的制造工艺也在不断进步。通过嵌入式银纳米线渗透网络和紫外激光快速数字消融图案技术,可以制备出超薄、灵活且透明的导体。
这种工艺不仅简化了生产流程,还提升了产品的整体性能。同时,可拉伸的透明剪纸电极设计,进一步增强了电子皮肤的柔韧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稳定工作。
电子皮肤产业链
电子皮肤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如芯片、结构件、柔性基材(如PDMS、PET、PI、PE等)、介电材料、活性功能层和电极材料。
高性能聚酰亚胺(PI)薄膜作为关键柔性基材,生产设备多为非标且精密度要求高,国外巨头对工艺保密导致国产替代难度大,国内瑞华泰、国风新材、祥源新材等企业正在积极布局。
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材料也被用于提升传感器导电性与柔韧性,天奈科技、沃特股份在相关材料领域具备研发优势。
电子皮肤产业链的中游聚焦于核心技术转化与规模化生产,是连接材料创新与场景应用的关键环节。该环节以柔性传感器设计制造为核心,主导技术路线呈多元化发展:压阻式凭借成本优势和工艺成熟度占据主流,国内企业如汉威科技、福莱新材等,通过卷对卷涂布工艺实现量产;电容式则以高分辨率见长,他山科技等企业借此实现非接触感知与材质识别。
下游应用广泛覆盖人形机器人、医疗健康、消费电子、汽车智能座舱等领域,医药和消费电子是主要应用场景。在人形机器人中,电子皮肤主要用于手部触觉感知,如特斯拉二代灵巧手每个指尖配备触觉传感器。医疗领域用于心率、血压、血糖、假肢感知等功能,消费电子则集成于VR/XR设备、手机、智能穿戴产品中提升交互体验。
电子皮肤市场规模
根据GrandViewResearch 数据预测,2025年全球电子皮肤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3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2030年或将进一步增长至300亿美元以上。
中国市场方面,2024年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市场规模预计为4-5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将增长至接近100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60%以上。
行业重点公司
InterlinkElectronics(美国):开发压阻式柔性传感器,支持多场景压力感知,应用于医疗设备(如假肢触觉反馈)、消费电子(可穿戴设备)及工业机器人精密装配,技术成熟且成本优势显著。
Tekscan(美国):提供高分辨率压力分布测量系统,通过FleForce系列传感器实现机器人触觉反馈优化,例如汽车制造中检测零部件贴合度、医疗机器人手术辅助等,空间分辨率达亚毫米级。
汉威科技(中国):覆盖压阻/压电/电容/汗液四大技术路线,构建纳米敏感材料体系,产品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精密装配、仓储物流货物抓取,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电子皮肤已小批量供货,合作近30家机器人厂商。
福莱新材(中国):采用压阻式技术路线,开发高灵敏柔性触觉传感器,覆盖毫克级至百公斤级全量程,第二代产品实现三维力感知与全曲面贴合,应用于服务机器人、新能源电池检测及工业自动化,2025年首条中试产线投产。
华威科(中国):突破超微感应点制造工艺(1平方毫米/点)和全印刷技术(精度0.01毫米),为人形机器人提供高精度触觉感知系统,2025年累计装备超2000只灵巧手,车规级产能达200万片/年,灵敏度达1g级别。
帕西尼(中国):基于电磁式技术路线开发ITPU多维度触觉传感器,支持压力、温度、材质和滑动感知,集成于灵巧手(如DexH13Gen2),提供1mm按压定位精度与超百万次使用寿命,应用于医疗康复与工业精密操作。
他山科技(中国):自研AI触觉感知芯片,解决多号解析难题,开发TS-F/TS-E系列模组,支持灵巧手与电子皮肤的触觉-视觉融合感知,应用于服务机器人、工业检测及消费电子,技术仿生度行业领先。
钛深科技(中国):全球首创离电式传感技术(FITS),通过离子材料接触面积变化实现超高灵敏度压力感知,产品应用于机器人电子皮肤(如服务机器人碰撞预警)、新能源电池检测及医疗健康监测,信噪比超4000:1,厚度仅0.1毫米。
墨现科技(中国):专注柔性压力传感器定制,提供整手高密度触觉解决方案,支持全方位包裹与多点位感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抓取、工业质检及消费电子,技术适配家庭服务等复杂场景,助力机器人智能化升级
(特别声明:仅供参考,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一电子皮肤行业概述
电子皮肤(E-skin)是一种仿生柔性传感器系统,通过集成压力、温度、触觉等多模态传感器,模拟人类皮肤的感知功能,实现对外部环境的实时监测与交互。
电子皮肤能像人类皮肤一样,实时捕捉外部环境中的关键物理信号,包括压力(如触碰、挤压、轻按)、温度、触觉纹理,部分产品还可感知湿度、应变(如拉伸、弯曲)等。
还可以将感知到的物理信号,转化为可被后端系统识别的电信号,并高效传递;不同的场景,还具备与应用场景匹配的柔性、延展性,可贴合不同形状的载体(如机器人肢体、人体皮肤、设备表面),同时能耐受一定的环境干扰,部分特殊类型还可实现自修复、生物相容性(适配人体植入或接触场景)等特性,确保在实际场景中稳定发挥功能。
二电子皮肤的分类
电子皮肤行业的主要细分领域包括:柔性压力触觉传感电子皮肤、柔性温度触觉传感电子皮肤、柔性解耦多模触觉传感电子皮肤,以及基于霍尔效应的磁电式电子皮肤。
1)柔性压力触觉传感电子皮肤
可细分为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和摩擦式四种技术路线。
目前压阻式和电容式被标记为重要发展方向,其特点是利用材料在受力后电阻或电容的变化来感知压力信号,具有高灵敏度与快速响应能力,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工业机械臂抓取等场景。
2)柔性温度触觉传感电子皮肤
涵盖热阻式、电容式和热电式三种类型,主要通过感知温度变化引起的电阻、介电常数或塞贝克效应产生的电压差异来实现测温功能,适用于医疗健康监测中的体温连续追踪及机器人环境适应性调节。
3)柔性解耦多模触觉传感电子皮肤
融合多种传感机制,如热电与压阻、热电与压电、热阻与电容的组合,能够同时独立检测压力、温度、剪切力等多种刺激,避免信号串扰。
4)基于霍尔效应的磁电式电子皮肤
是一类非接触式感知技术,通过磁场变化检测形变或位移,具备高稳定性与长寿命特点,在汽车智能座舱、可穿戴设备和工业自动化中有广泛应用潜力。
电子皮肤的结构
电子皮肤的基本结构包括PDMS凸起、石墨烯薄膜、电极和PI基底,这些组件共同作用不仅增强了电子皮肤的敏感度,还提高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耐用性。电子皮肤的性能可以通过其几何结构的优化来进一步提升。
电子皮肤的制造工艺也在不断进步。通过嵌入式银纳米线渗透网络和紫外激光快速数字消融图案技术,可以制备出超薄、灵活且透明的导体。
这种工艺不仅简化了生产流程,还提升了产品的整体性能。同时,可拉伸的透明剪纸电极设计,进一步增强了电子皮肤的柔韧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稳定工作。
电子皮肤产业链
电子皮肤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如芯片、结构件、柔性基材(如PDMS、PET、PI、PE等)、介电材料、活性功能层和电极材料。
高性能聚酰亚胺(PI)薄膜作为关键柔性基材,生产设备多为非标且精密度要求高,国外巨头对工艺保密导致国产替代难度大,国内瑞华泰、国风新材、祥源新材等企业正在积极布局。
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材料也被用于提升传感器导电性与柔韧性,天奈科技、沃特股份在相关材料领域具备研发优势。
电子皮肤产业链的中游聚焦于核心技术转化与规模化生产,是连接材料创新与场景应用的关键环节。该环节以柔性传感器设计制造为核心,主导技术路线呈多元化发展:压阻式凭借成本优势和工艺成熟度占据主流,国内企业如汉威科技、福莱新材等,通过卷对卷涂布工艺实现量产;电容式则以高分辨率见长,他山科技等企业借此实现非接触感知与材质识别。
下游应用广泛覆盖人形机器人、医疗健康、消费电子、汽车智能座舱等领域,医药和消费电子是主要应用场景。在人形机器人中,电子皮肤主要用于手部触觉感知,如特斯拉二代灵巧手每个指尖配备触觉传感器。医疗领域用于心率、血压、血糖、假肢感知等功能,消费电子则集成于VR/XR设备、手机、智能穿戴产品中提升交互体验。
电子皮肤市场规模
根据GrandViewResearch 数据预测,2025年全球电子皮肤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3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2030年或将进一步增长至300亿美元以上。
中国市场方面,2024年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市场规模预计为4-5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将增长至接近100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60%以上。
行业重点公司
InterlinkElectronics(美国):开发压阻式柔性传感器,支持多场景压力感知,应用于医疗设备(如假肢触觉反馈)、消费电子(可穿戴设备)及工业机器人精密装配,技术成熟且成本优势显著。
Tekscan(美国):提供高分辨率压力分布测量系统,通过FleForce系列传感器实现机器人触觉反馈优化,例如汽车制造中检测零部件贴合度、医疗机器人手术辅助等,空间分辨率达亚毫米级。
汉威科技(中国):覆盖压阻/压电/电容/汗液四大技术路线,构建纳米敏感材料体系,产品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精密装配、仓储物流货物抓取,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电子皮肤已小批量供货,合作近30家机器人厂商。
福莱新材(中国):采用压阻式技术路线,开发高灵敏柔性触觉传感器,覆盖毫克级至百公斤级全量程,第二代产品实现三维力感知与全曲面贴合,应用于服务机器人、新能源电池检测及工业自动化,2025年首条中试产线投产。
华威科(中国):突破超微感应点制造工艺(1平方毫米/点)和全印刷技术(精度0.01毫米),为人形机器人提供高精度触觉感知系统,2025年累计装备超2000只灵巧手,车规级产能达200万片/年,灵敏度达1g级别。
帕西尼(中国):基于电磁式技术路线开发ITPU多维度触觉传感器,支持压力、温度、材质和滑动感知,集成于灵巧手(如DexH13Gen2),提供1mm按压定位精度与超百万次使用寿命,应用于医疗康复与工业精密操作。
他山科技(中国):自研AI触觉感知芯片,解决多号解析难题,开发TS-F/TS-E系列模组,支持灵巧手与电子皮肤的触觉-视觉融合感知,应用于服务机器人、工业检测及消费电子,技术仿生度行业领先。
钛深科技(中国):全球首创离电式传感技术(FITS),通过离子材料接触面积变化实现超高灵敏度压力感知,产品应用于机器人电子皮肤(如服务机器人碰撞预警)、新能源电池检测及医疗健康监测,信噪比超4000:1,厚度仅0.1毫米。
墨现科技(中国):专注柔性压力传感器定制,提供整手高密度触觉解决方案,支持全方位包裹与多点位感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抓取、工业质检及消费电子,技术适配家庭服务等复杂场景,助力机器人智能化升级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由投资顾问徐***(执业编号:A079******)提供,以上建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盈亏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珞珈投资ZX0077 售后投诉电话:0755-61957028 0755-25880000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