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孜孜不倦关注房企境外重组的缘故,我认识了一些律师圈的读者朋友。

我本以为律师们应该是旱涝保收。特别是魔术圈律所(Magic Circle)和白鞋律所(white shoes),作为圈子里的顶级律所,至少不会跟地产圈一样涌动着裁员潮,一地鸡毛。

但原来,现状跟我想象的,出入还挺大。

魔圈所是对英国伦敦五家顶尖商业律师事务所的统称。这段时间,魔圈所的Allen&Overy(安理)、Linklaters(年利达)就裁员了。

白鞋所,即美国那些顶级律所,情况也半斤八两。Latham&Watkins(瑞生国际)、Ropes&Gray(瑞格) 、Proskauer Rose(普洛思)、Kirkland&Ellis(凯易)、Gunderson Dettmer(高锐)等也做了人员优化,进行收缩或撤离。

顶级律所裁员、收缩、撤离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像今年这样大动作堪比2008年经济危机

2008年,它们几乎无一例外都采用冻薪方式来应对业务量的下滑。

当然,还包括劝退中高年级律师,减少续约低年级律师、批量招聘法务助理/律师助理等以低换高、以新换旧乃至临时毁约的裁员套路。

据说一般不到万不得已,顶级律所是不会轻易折腾出大动静,毕竟事关颜面。

有个前车之鉴。当年,Latham&Watkins(瑞生国际)就是因为裁员成了反面教材,外界还用“lathamed"作为被解雇的法律俚语。

但今年,这些顶级外资律所也顾不上颜面了。

律所们今年裁员一大重要原因是非诉业务收入,遭遇重创。

非诉业务属于过去市场红利下的产物,特别是在并购、IPO等兴盛时,算是律所业务收入的扛把子之一。而眼下,并购项目、IPO项目的法律需求,直接从头部掉到脚踝,并且这块业务短时间内重新站上风口的希望渺茫。

当昔日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时,顶级律所们也得为“活下去”而内卷。

高年级律师很容易成为第一批炮灰,好不容易熬到了年资但要中年失业。摊谁头上,都挺苦涩。

要知道,外资律所曾是不少法学生心中的白月光,引无数人竞折腰。

外资所光薪酬听上去就很吸引人。

一位在白鞋所待了多年的朋友告诉我,十多年前,本科毕业入职外资律所月薪普遍2万元,是一些中资律所月薪的几倍。

即便从2014年开始,中资律所中的红圈所崛起后抢占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但外资律所依旧还能够保持相当不错的在华业绩。

但没人想得到,素来比较高冷又自信的顶级律所,一下子就走进黑铁时代

古希腊神话中对于黑铁时代的描述是众神将苦难带到人间,人类为生活不断陷入忧愁和沉重的劳作。万科对黑铁时代的隐喻是行业里企业的缩表出清。

对于部分外资律所而言,当它们选择关闭上海/北京办公室时,也意味着开始退出国内市场。

即便没有被裁员的律师们,也得接受心理上的落差。

他们再也不需要像经济活跃时候那样摩拳擦掌,为企业做并购、上市、合作了。有的人不得不在内部调转业务领域,从非诉转到破产、清算等争议解决上,有的人则骑驴找马,自降薪酬寻找红圈所里的机会

至于红圈所里是歌舞升平吗?我的另一位朋友用《围城》的句子来形容: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

但不管怎么样,风向非常明显了。那就是:

对于年轻的律师们而言,把外资所内地/香港办公室作为职业目标的黄金时代过去了。外资所们不再如日中天,更像是落日余晖。

只是,这一切都属于不可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