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原创

作者丨巴里

编辑丨及轶嵘

题图丨出门问问

今年2月,一张照片在业界广为传播。久未露面的原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AI公司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和真格基金的两位合伙人同框在一个画面。

此后,王慧文发布英雄帖,个人出资5000万美元欲打造中国版OpenAI。另一边,出门问问则被传出了上市计划。

据媒体报道,出门问问正与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合作,为最快可能在年内开展的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做准备,筹资规模或达2亿至3亿美元。

知情人士称,目前的IPO考虑还处于初步阶段,融资规模和上市时间等细节可能会改变。

官网显示,出门问问是一家以语音交互和软硬结合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公司,面向To C消费级场景,陆续推出了AI智能手表、AI真无线智能耳机、智能音箱等人工智能软硬结合产品;To B方面,出门问问目前已为物联网、金融、电信等企业级场景提供服务。

2012年,出门问问由谷歌前科学家、资深自然语言科学家李志飞创办。睿兽分析显示,该公司共完成六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真格基金、SIG海纳亚洲、圆美光电、歌尔声学、Google、大众汽车集团,累计融资额超2.55亿美元。2017年,公司获得1.8亿美元融资,突破10亿美元估值,成为独角兽。

但此后该公司再没有融资消息。近日,李志飞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出门问问近期不考虑融资,因为自有资金能够支撑研发投入,也不想陷入一个融资-烧钱-亏损-裁员的循环中。

4月20日,出门问问推出了AI大语言模型“序列猴子”。但李志飞对其的打分是“不及格”,他表示,“如果说ChatGPT-4是100分,我们的模型只有50分。虽然还有差距,但看到了上哈佛的希望。”

如果出门问问赴港IPO,AI大模型或许能成为吸引投资者的新故事。

从“出道即巅峰”

到“变档加速”

出生于湖南一个普通家庭的李志飞,从小就有着成为一名科学家的远大理想。

此后,他也实现了年少时的目标。他有一份出色的履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前Google总部科学家、世界级自然语言处理及人工智能专家、世界主流机器翻译开源软件Joshua主要开发者。

2012年,李志飞在拿到红杉资本和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资之后,从谷歌辞职,回国创办了上海羽扇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立志打造下一代移动语音搜索产品——“出门问问”。

崇尚谷歌工程师文化的李志飞毫不掩饰自己的梦想——做中文版的Google Now 。创业之后,李志飞召集到了一批来自斯坦福、马里兰、南大、浙大、复旦、上海交大等中美著名高校的工程师,组建了“出门问问”的核心创始团队。

彼时,在一众创业者中,李志飞可谓是“出道即巅峰”。

面向To C消费级场景,出门问问陆续推出了出门问问手机App、AI智能手表TicWatch系列、AI真无线智能耳机TicPods系列、智能后视镜TicMirror、智能音箱TicKasa系列等人工智能软硬结合产品。

2018年,公司开启了ToC和ToB双轮驱动的战略。面对ToB企业级市场,出门问问发布了首款已量产的AI语音芯片模组“问芯”。此外,还宣布2018年将在全国范围新开20家线下智能体验店。

到2019年,公司规模已接近1000人,包括智能手表、智能音箱、智能手环、智能无线耳机、智能车载等六七条产品线。为了快速增长,公司海外渠道分为北美、欧洲、东南亚三个区域,分别由三个完整的独立团队负责。

历经2018年的疯狂扩张,2019年摆在出门问问面前的是“变档加速”的大调整。

在智能音箱赛道,出门问问直接与小米、百度、华为等巨头正面交锋,面对巨头的补贴行为,完全没有还手之力。这也是李志飞第一次意识到,与巨头的竞争非常可怕。“这样的增长不可持续,越增长亏损越厉害。”

首先是业务线精简,只保留了智能手表、智能车载2个产品线,20家线下门店全部关掉。其次,公司人数从千人规模精简到500人。

“投资者人只看营收上的增长,不看效率,也不看亏了多少钱。如果公司的底子不好,一旦没钱了无法继续融资,这种增长将不可持续。”

在李志飞看来,公司早期带着技术光环,被投资者与合作伙伴赋予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到发展中期,大家发现,这些前沿科技,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化都很不成熟。而后者,正是中国AI独角兽公司们共同面临的尴尬现状。

坚持下来的出门问问,终于在2021年完成调整,走上“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

2021年,to C业务智能手表占公司营收的80%以上,智能车载等to B业务营收占比不到20%。李志飞表示,“我们基本上可以做到收支平衡。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可以到几十万台,整个海外市场的需求暴涨。”

新故事有了

但如何卷过大厂们?

此前几年,出门问问不断被传出上市的消息。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7年,李志飞曾表示计划两年内寻求IPO,或许会在美国或香港上市;2018年接受采访时,他又称计划在2019年底或2020年上半年上市;2019年,又传出公司正寻求筹集1亿美元资金,并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消息。

但对于这些融资消息,出门问问表示不予置评。对于在科创板上市,公司则表示“我们感兴趣,有计划上”。随后四年,出门问问上市似乎不了了之。

今年伴随着其发布AI大模型,出门问问的上市计划再一次被传出。

4月20日,出门问问宣布内测探索大模型“序列猴子”,这也代表着其正式加入国内大模型创业潮。

在大模型能力基础上,出门问问推出面向创作者的CoPilot产品矩阵,包含四款AIGC产品:AI写作平台“奇妙文”、AI绘画平台“言之画”、AI配音平台“魔音工坊”、数字人视频与直播平台“奇妙元”。

据介绍,“序列猴子”是一款具备多模态生成能力的大语言模型,模型以语言为核心的能力体系涵盖“知识、对话、数学、逻辑、推理、规划”六个维度,能够同时支持文字生成、图片生成、3D内容生成、语音生成和语音识别等不同任务。

除了面向创作者的产品矩阵之外,出门问问本次还推出了面向C端的升级版语音助手“魔法小问”,据称类似于“Siri+ChatGPT”,以及面向B端的企业专属大模型。

李志飞直言,GPT-4如今的表现近乎满分,相比之下“序列猴子”就像是一个需要不断教他学习的小孩子,目前还只有50分的水平。但他也表示,该模型已经超过预期,目前正处于“顿悟”阶段,未来提升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大模型商业化落地首先是创作者,然后是B端,最后才是C端。”他透露,在创作者方面出门问问提供付费服务,B端主要提供定制大模型服务,提供个性化答案。

据官方数据,目前出门问问注册用户超500万,全球付费用户超百万。

在ChatGPT热潮下,一夜之间,大厂们争先恐后卷起了大模型,包括百度、华为、阿里、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等在内的公司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大模型。同时,国内以王慧文创立的光年之外为代表的大模型创业公司也纷纷拿到巨额投资,蓄势待发。

尽管整个赛道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但多家券商在研报中表示,国内大模型存在进展不及预期、应用层产品进度不及预期、应用层商业模式推广不及预期等问题,以及人工智能相关政策风险。

那么,曾意识到与巨头竞争可怕的李志飞,在如今AI大模型这场军备竞赛中,又将交出怎样的答卷呢?

可以肯定的是,出门问问如若此次赴港IPO属实,那么AI大模型必将成为其上市的新故事。

对于此次即将递表港交所的消息,出门问问和招银国际尚未置评,中金公司不予置评。

AI创业者

不得不关注的六点反思

对于跌宕起伏的创业经历,李志飞曾在2021年与创业邦进行过一场独家对话,附上他的几点反思,希望能够给AI创业者带来启发:

1、创业者需要成为出题高手

创业就像出题,需要定义题目是什么,要为哪些用户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解决哪些痛点,最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技术创业者比较了解技术的边界,找到题目可以在解题的过程中形成壁垒。

绝大部分技术创业者都不是出题高手,而是解题高手。技术是一个从左到右或者说自始至终的过程,而出题是以终为始倒过来的一个商业驱动过程,天然就是有冲突的。

2、AI公司最大的问题是虚胖,估值越高后面越痛苦

当前AI公司普遍进入下半场,上半场可能大家可以吹牛,但下半场因为马上就要看到终局,结果必然非常残酷。

今天的AI公司无论是估值还是团队规模、对外承诺都是虚胖。这是一个不正常的发展路径,缺少踏踏实实的发展。AI公司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成本结构,比较强的工程落地能力,以及场景闭环能力。很多知名的AI公司没有经历这样一个正常的发展路径。

3、科技公司独立生存,需要打造有壁垒的商业模式

科技公司需要找到可持续的刚需,用技术手段打造一个有壁垒、可持续和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除非能永远靠融资或者被收购,否则要成为一家可以独立生存的公司,就需要形成自我闭环。

4、不能把科技公司做成亏钱的外包公司

很多科技公司把自己做成了一个亏钱的外包公司。

纯粹的软件外包公司是不亏钱的,但是过去很多AI公司很大的问题是,100元的成本因为竞争关系只收60元,这是AI公司必须要避免的。避免成为一个亏钱的外包公司,而是应该做一个研发成本可以被边际化的产品公司。

5、科技公司必然要有很多试错

100个技术里面有10个能成功,对人类科技的贡献就已经很好。

科技公司的问题是拿着锤子找钉子,在做技术创新时,不能纯粹只是造锤子,钉子在哪都不管,需要的是一些以终为始的思考。但如果只是盯着钉子再去找锤子,这也不是科技公司的模式。科技公司必然要有很多试错,否则做的就不是前沿科技,而成了运营公司。

6、不应该为了融资而融资

为了融资而融资没有意义,相反会很痛苦。

资本进来,会放大公司的本色。如果公司本色不错,商业模式清晰,资本会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公司没有一个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盲目增长的代价最后都要悉数奉还。技术的投入不一定有产出,很多时候是有去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