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听取两批工作组赴16个省份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汇报。李克强要求,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根据地方需求增加额度,上半年开工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在今年后几个月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不仅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由于受外部环境和国内疫情双重影响,今年的经济运行、经济增长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二季度,经济增长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从而给全年经济增长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如果不能在后几个月有效恢复,对稳增长、稳就业、稳民生是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的。

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困难加剧的问题,也表现在了消费方面,消费需求不旺的矛盾更加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投资来激活市场活力、激活发展热情、激活市场需求。特别是已经批复建设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必须加快建设进度、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除更加有效地发挥对稳增长、稳就业的作用外,还要对消费起到积极的推动影响,增强居民的消费热情。

事实也是,在目前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出口已经表现得相当不错,不仅没有拖后腿,一定程度上还起到正向拉动作用。经济增长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能否对就业等形成有效保障,关键还是要看投资和消费。而消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则需要投资来推一把,需要投资给予消费一定的外部推力,让受到经济环境影响的消费能够振作起来,扮演稳增长主力军角色。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要求必须“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并把这个沉甸甸的责任交给了地方、交给了有关方面、交给了金融机构。那么,接到这份责任的地方和部门、机构,自然没有任何理由不认真实施、不坚决执行、不加快落实。特别是重大工程,更要拿出点“大干快上”的劲头,最大限度地增加实物工作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稳增长作用。

对地方来说,不能只想着房地产,只把精力放在如何出台房地产刺激政策上。房地产市场需要恢复,需要激发居民的购房意愿。但是,主要精力不能放在房地产,而要放在实体经济和重大项目上。对实体经济,要把中央支持实体经济的各项政策全部落实到位,不打折扣。同时,要制定地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持续优化改善营商环境,给实体企业增强信心,尤其是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只要企业的投资信心、发展热情恢复了,实体经济就能比较好地恢复。对重点项目,则要下大力气确保工程量、加快建设进度。必须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在争取项目上很用力,对项目建设则有点松劲,这种现象不能发生,也不该发生。否则,就是一种失职,就要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地方进行问责。

对金融机构来说,在企业困难、房地产市场疲软、居民消费意愿不强的情况下,贷款发放等也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因此,给予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必须是金融机构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此时此刻应当勇敢地站出来,给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以有效的资金支持,确保这些工程和项目能够有序推进、加快进程、增加实物工作量。前提是,必须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跟踪工作,防止资金被挪用或乱用。一旦发现,要坚决纠正,并报告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该追回的一定要追回,避免出现新的问题。

对相关职能部门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服务,项目审批、项目备案、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安全等,都要服务好、监管好、跟踪好,不能因为需要实物工作量就不抓工程质量、不考虑施工安全,甚至弄虚作假。如果这样,同样要追责。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是在工程质量、安全等都有保证的前提下,而不是顾此失彼,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施工单位、金融机构,都要五根指头弹钢琴,要统筹兼顾、协调运行。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促进稳增长、稳就业、稳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