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文/张梁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冠名“中华”二字的国有控股财产保险公司,中华财险在光环之下也难掩发展的阵痛与困厄。在车险综改影响下,叠加内控问题、频收大额罚单、业绩波动等等压力,中华财险该如何应对内忧外压,获得转型与升级?

2021年9月23日,黑龙江银保监局下发黑银保监罚决字〔2021〕69号文件,指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财险”)黑龙江分公司存在以下违法违规行为:跨省经营车险业务;虚列费用;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黑龙江银保监局依据《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六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百七十一条对中华财险黑龙江分公司予以警告并处罚款合计36万元,对两位相关责任人分别予以警告并处罚款9万元。

而就在此前不久的9月19日,正是车险综改刚满一周年的时间节点,降费、增保、提质等等阶段性目标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车险综改也将进一步向纵深阶段继续发力。

在这样的节点上,中华财险黑龙江分公司却因违规跨省经营车险业务等三项违规行为而被处于罚款达36万元,一方面体现了车险综改背景下严监管的持续发力,另一方面也是车险综改不断深化的趋势给各大财险公司带来持续阵痛的缩影。

作为国内财险公司第二梯队的中华财险,是经由中国保监会批准,并于1986年7月15日设立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2002年,经由国务院批复同意,冠名以“中华”,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以“中华”二字为名的国有控股财产保险公司。

但光环之下,难掩发展的阵痛与困厄。如今,在车险综改影响下,叠加内控问题、频收大额罚单、业绩波动等等压力,已有35年历史的中华财险,又该如何应对内忧外压,取得转型与升级?

频收罚单

根据中华财险官网重大事项披露信息以及中国银保监会公告等进行不完全统计,除了前述中华财险黑龙江分公司的违规行为之外,仅2021年,中华财险便收到了不少的大额罚单,分支机构违法违规行为频现。

就在同一天,9月23日,中华财险黑龙江分公司还收到了黑龙江银保监局下发的黑银保监罚决字〔2021〕68号文件,因存在虚列劳务派遣人员劳务费用问题,被处以罚款20万元的行政处罚。

8月19日,中华财险深圳分公司收到中国银保监会深圳监管局下发的深银保监罚决字〔2021〕80号文件,因存在财务数据不真实、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问题,被处以罚款41万元的行政处罚。

同一天内,上海银保监局也连发沪银保监罚决字〔2021〕123号和沪银保监罚决字〔2021〕124号两份文件,指出中华财险上海市宝山支公司、上海市南汇支公司均存在两项违法违规事实:第一,2020年1月至11月期间,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第二,2020年1月至5月期间,编制虚假资料。前者被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共计25万元,后者则被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共计38万元。

7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新疆监管局下发新银保监罚决字〔2021〕50号,指出因未严格审核导致未发现农险业务虚假承保、虚假理赔,编制虚假文件资料对农业保险进行虚假承保、虚假理赔等违法违规行为,将对中华财险五家渠分公司、五家渠分公司一〇五团支公司分别罚款50万元;并责令五家渠分公司一〇五团支公司停止接受农险新业务1年,撤销支公司总经理任职资格。

6月25日,中国银保监会广东监管局对中华财险下发粤银保监罚决字〔2021〕34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处罚事由为中华财险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编制虚假材料问题,处罚措施为罚款75万元。

更早之前,4月14日,中华财险宁波分公司收到中国银保监会宁波监管局下发的甬银保监罚决字〔2021〕19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因存在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业务数据不真实、跨区域经营保险业务问题,收到警告并罚款58万元的行政处罚。

庞大的分支机构体系,是支撑中华财险在全国区域内开展保险业务的重要支撑和来源。但一份份大额罚单,其中甚至不乏重蹈覆辙的违法违规行为,仅前述的行政处罚,已让中华财险被处以合计高达344万元的罚款。而这,不仅损害了公司整体依法合规经营的水平,也影响了其整体利润,同时显示出中华财险在内部控制建设上的乏力。

业绩承压

除了内控风险之外,中华财险近几年在业绩表现上也不尽如人意。

根据其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2017-2020年,中华财险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为389.44亿元、423.13亿元、485.86亿元和529.04亿元。尽管保险业务收入实现稳步增长,但其净利润却没有取得相对同步的增长趋势。2017年-2020年,中华财险分别取得净利润为12.93亿元、11.23亿元、5.81亿元和6.13亿元。

其中,可以明显看到,2019年中华财险的业绩同比上一年度已是腰斩。对于此,中华财险在该年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表示,2019年受信保业务风险持续暴露及养殖险遭遇生猪重大疫情等主要风险影响,公司的综合成本率持续突破红色阈值区间。

即使到了2020年,中华财险的业绩表现与风险管理方面仍处于低迷状态。据其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公司2020年的综合成本率仍持续突破红色阈值区间,仍需要加强对于信保业务的控赔清收力度,并加强车险业务风险细分和筛选。

进入2021年,据其第2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第一、第二季度里,中华财险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为157.55亿元和169.19亿元,分别取得净利润为-2.82亿元和6.02亿元,盈利能力仍显得后劲不足。

从中华财险历年的年度信息披露报告可以看到,机动车辆险(含交强险)在2018-2020年均为其保费收入的首位,分别占总保费收入的61.95%、59.73%、53.3%。

然而,随着车险综改拉开序幕与落地,整个车险市场内保险规模急剧下降,亏损随之成为财险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阵痛。中华财险自然也难逃影响。

2018-2020年,中华财险的机动车辆险(含交强险)保费收入分别为258.76亿元、277.14亿元、280.09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4.63%、7.10%、1.06%,增速放缓;中华财险分别取得承保利润为4.29亿元、1.77亿元、-1.55亿元,承保利润逐年下跌,甚至转盈为亏。

与此同时,中华财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8-2020年,中华财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301%、263.32%、220.23%,2021年6月末,中华财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4.56%。

另一组数据则是,银保监会披露2021年二季度末,被纳入会议审议的179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3.7%;其中,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5.7%、286.8%和307.4%。

224.56%与243.7%、286.8%对比,可以看到,中华财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尽管仍在监管要求之上,但近年来在不断地下降,且已有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趋势。

此外,在消费者服务方面,据其2020年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中华财险在银保监系统通报的投诉件数为834件。其中若以险种名称分类,以机动车辆保险收到的投诉数量占比最多,为60.19%,其次为保证保险17.39%、农业保险7.07%等;若以投诉事项类别分类,则以“理赔”数量占比最高,为82.61%,其次为“销售”“承保”“保全”等事项,分别占有4-5%。

为此,中华财险也表示将修订保险消费投诉管理办法、重大及群体性保险消费投诉处理应急预案、投诉问责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健全消费投诉处理制度,并完善内部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协同处理的投诉处理工作机制,采取投诉归因分析、发送服务监督卡等措施,妥善处理各类消费投诉。

在单靠车险业务已明显难以支撑财险公司发展的背景下,加快业务转型将是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对此,中华财险也在2020年的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明确表示,将以“以客户为中心转型、数字化转型、生态圈融合转型”三大转型、“销售模式、理赔队伍、城市型机构”三大改革,以及“做优车险、做强农险、做大非车险”三大险种为主要战略调整方向,控制公司的发展战略风险,推动自身转型升级。

有业内人士表示,车险综改除了因车险业务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而对各家财险公司带来经营压力之外,还需要继续关注如何维持保险公司市场的规范稳定发展。

从降费、增保、提质,到规范、稳定发展,对于中华财险而言,“不断强化内控建设,切实提升依法合规经营水平”也不应只停留在每次被罚之后的信息披露文件中。除了数字化转型与业务改革,对于各家分公司的内控管理上,中华财险也应同时重视和发力,为转型升级积蓄同频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