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粒场财经原创内容

有人说,$比亚迪(002594)$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因为,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锂电池业务,亦或者电子和轨道交通等业务,都符合时代的潮流和历史的发展方向。

不过,事实却又总是让人失望。

8月28日晚,比亚迪公布了半年度财报。根据财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908.9亿元,同比增长50.22%;净利润11.74亿元,同比下滑29.41%;同期扣非净利润3.69亿元,同比下降59.76%。

当然,在财报中,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比如,上半年新能源车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54.76%,市场占有率超过16%,较年初增长接近5%,领跑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再比如,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收入为82.87亿元,同比增长72.97%,在总营收的占比达9.12%。但是,面对这样一份财报,哪怕是最有信仰的投资者,还是会情不自禁的问一个问题:

“上半年净利润不到12个亿,扣费净利润不足4亿元,真的能够支撑起8000亿的市值?”

营收增长50%

但主要靠手机组装业务

有人说,尽管净利润大幅下滑,但公司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由于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因此相比于净利润,营业收入增速的意义更大。

不过,只是“增收不增利”这么简单吗?

根据介绍,比亚迪目前主要有四块业务,分别是新能源汽车及传统燃油车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并积极拓展城市轨道交通业务领域。

看各具体业务。

今年上半年,“汽车及汽车相关产品”收入为391.57亿元,同比增长22.09%;“手机部件及组装”收入为431.32亿元,同比增长84.48%;“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收入为82.87亿元,同比增长72.97%。由此计算,三块业务的合计占比达到了99.66%。

能看出什么呢?

与去年同期相比,汽车业务的营收占比由53.01%下降至43.08%,手机部件及组装的营收占比由38.64%提高至47.46%。也就是说,驱动公司营收大幅增长的不是汽车业务,而是手机组装业务。

这就引出了两个疑问:

第一,上半年公司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154.76%,新能源车的市占率超过了16%,为何公司整体汽车业务只增长了22%?

第二,作为最基础也最受市场期待的汽车业务,占比首次低于50%,“手机部件及组装”占比提高至47.46%,假设分拆给予各业务估值的话,公司的整体估值中枢是否应该下移呢?

毕竟,公司“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毛利率为7%,甚至低于工业富联,而工业富联的市盈率(TTM)仅为12倍。

汽车业务不赚钱

二次电池及光伏业务有待证明

根据半年报显示,公司整体毛利率为12.76%,同比下降34.9%,即便与2020年相比降幅也达到了34%。接下来,重点探讨公司“汽车业务”和“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的盈利能力。

先看“电池及光伏”。

单位:千元

根据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电池及光伏”收入为82.87亿元,净利润为3232.1万元,净利率为0.39%;去年同期,公司这块业务的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47.9亿元和1.99亿元,净利率4.15%。

重点看该块业务的毛利率。

尽管公司没有直接披露具体数字,但剔除“手机部件及组装”和“汽车相关业务”之后,大致能够计算出该块业务的毛利率为11.63%,略低于公司整体毛利率。很显然,这样的毛利率水平,无论跟宁德时代(电池及储能毛利率27.16%)还是亿纬锂能(锂电池毛利率22.95%)相比,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不过,由于这块业务的总资产达到了509.65亿元,意味着公司产能扩充巨大,因此盈利能力尚有待证明。

再看汽车业务。

单位:千元

根据财报显示,公司“汽车及相关产品”收入为391.56亿元,净利润为19.26万元,净利率为4.92%%。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年上半年公司来自政府补贴的收入合计为9.67亿元,也就是说公司实际的净利润大概为9.59亿元,由此计算净利率为2.45%。

从过去三年来看,假如扣除掉政府补贴的话,公司的汽车及相关产品业务几乎不赚钱。那么问题来了,一直靠补贴的比亚迪,随着新能源补贴的滑坡,未来公司的盈利能力能得到效弥补吗?

财务数据弱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暴露风险

有人会说,比亚迪的财报中不乏一些亮眼的数据。比如,与2020年相比,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下降了8个百分点;比如,与2020年同期相比,公司的存货周转率提高了22.53%;再比如,公司的利息费用下降了41.12%,研发费用同比增加了18.62%。

但是,得看主要矛盾。

第一,毛利率。

可以看到,在公司最为重要的三块业务中,除了电池及光伏业务之外,汽车和手机相关业务的毛利率都呈下滑趋势。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与2020年相比,公司三块业务的毛利率都呈不同程度的下滑。

第二,自由现金流。

尽管自2017年开始,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均超过了同期净利润,但公司资本开支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今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37.72%,资本开支却同比增加60.22%,导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与2020年相比,重新跌回负数区间。

这会带来怎样影响?

今年上半年,公司“电池及光伏”资本开支为56.7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4.5%。也就是说,公司在加速产能扩充建设,但是,产能的扩充必须以大量资金做支持。事实上,无论是电池光伏业务还是新能源汽车业务,亦或者电子业务,都属于重资本行业,因此会导致公司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继续承压。往深层一点说,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为负数,意味着公司的市场地位其实没外界想象中强。

另外,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费用为29.9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3%,较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于是问题来了,尽管研发金额不能算低,但对照宁德时代(上半年研发费用27.94亿元)、吉利汽车(上半年研发费用22.95亿元)、工业富联(上半年研发费用52.33亿元),显然对于多线作战的比亚迪来说,是不够的。

最后,公司财务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存货为396.86亿元,同比增加42.79%,但公司只计提了2.14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同比下降了54.64%;比如,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应收账款为379.8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1.79%,继续维持高位,但公司只计提了0.58亿元的信用损失;再比如,今年上半年公司的货币资金为217.89亿元,但参考公司短期借款,公司的现金流压力依旧十分巨大。

业务充满想象空间

但业绩却始终难有起色

在半年报中,关于新能源汽车业务,公司是这样的表述的: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的引领者,集团于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领先的市场份额,奠定了比亚迪于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行业领导地位。”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六月,比亚迪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较年初增加近5%,超过了16%,继续领跑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并稳居全球前列。根据最新的7月数据来看,受益于比亚迪的王牌DMI和比亚迪汉,比亚迪新能源车月销量首次突破5万辆,在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了85%,其中混动和纯动各占50%。不仅如此,随着海豚、元plus的发布,并预计3季度陆续上市,后续有望延续比亚迪汉和DMI的优势,继续挤占同价格区间的燃油车市场。

尤其是比亚迪海豚,预售近一个小时订单数就超过了2000台。

再看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

前面提到,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电池业务收入为82.87亿元,同比增长73%,较2019年同期增长86%。也就是说,随着比亚迪电池业务的剥离,公司加快外供脚步,电池及光伏业务也迎来了快速的增长。

关于电池的销量和产能,王传福在公开场合曾表示:“几乎每一个你能想到的汽车品牌,都在与弗迪电池洽谈合作”、“目前,刀片电池的产能快速爬坡,品质稳定可靠,远超预期,开始向全行业外供。”

据公开资料统计,2021-2023年刀片电池新增产能将达到164Gwh,传闻中的国内外客户也达到了15家公司。正因为此,随着弗迪电池产能的不断增加以及不断推进外供,电池业务无疑充满了想象空间。

不过,在过去几年时间里,这一业务的全球市场份额却在不断下滑。

根据SNE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2021年H1,比亚迪动力电池的全球市场份额由11.8%下滑至6.84%。与之相对应,动力电池企业CR5的市场份额由2018年的67.5%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81.5%,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

那么问题来了,外供的比亚迪究竟能抢下多少市场份额,又能够赚取多少利润?

回到公司整体层面。

2016-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同期净利润却由2016年的50.52亿元下降至2019年的16.14亿元,扣非净利润更是从46.13亿元下降至2.31亿元。尽管2020年公司的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尚可,但其中最大部分的利润构成靠的是口罩等一次性业务。因此,总体来说就是,公司营业收入规模越来越大,但公司却越来越不赚钱。

由此,大家不得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 第一,就汽车业务来说,扣除政府补贴的话,新能源汽车能否逆天改命为公司创造大量利润?或者说,目前公司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16%,那么随着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否会陡然大幅好转?

● 第二,还是最前面提到的,今年上半年“手机部件及组装”的占比达到了47.46%,汽车及相关业务首次低于50%,那么参照比亚迪电子和工业富联的估值,公司整体的合理估值是否合理?

总结一下:西方国家在燃油车上已经有了100多年的积累,中国自主汽车缺乏品牌积淀,在变速箱和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又受制于人,所以,中国想在燃油车超越西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有有全球最完整、成熟的电动汽车制造产业链,让大家看到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所以给比亚迪这样的龙头企业的估值比较宽容。但是从长远来看,股票的市值终究得靠盈利来支持,否则我们弯道超车只是一个“让人窒息”的新能源梦。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