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公子不悔

今天,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2021年7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

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 ,两个期限品种报价均与上个月持平。

这意味着,我们的LPR已经连续15个月按兵不动。也解开了不久前降准之后的各种猜测,降准不降息。

在7月7日吹风之后,7月9日央行正式宣布降准,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给市场释放1万亿的增量资金。

针对此次降准,管理层给出的理由是,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换句话说,降准是为了应对输入型通胀造成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实体经济利润下降问题。

数据显示,5月份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较4月份,利润减少了10.4%,造纸和纸制品业利润环比减少了11.5%,纺织服装、服饰业减少了13.9%,农副食品加工业减少了14.1%。

如果不加以改变,将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影响就业和消费,增加企业成本并增加企业的信用风险。

当然,除了给实体经济降低成本外,同样也是为下半年经济稳定增长,提供确定性。最近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二季度GDP增速为7.9%,不及此前Wind的8.5%的预期。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降准,而且是超预期降准,必然打破了之前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开始走向中性略宽。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关于是否降息的讨论,变得非常激烈。

从今天公布的数据来看,显然不降息。不降息,大家心知肚明,毕竟7月15日操作的一年期MLF利率维持不变,这个利率别视为LPR的指示剂。

但这个月不降息,还有下个月,还有下下个月呢?

本号认为,降息的概率不大。

第一,我们的降准已经打破了很多人的预期。在全球疫情形势好转的背景下,很多国家的货币政策开始收紧,今年以来,就有10个左右的国家加息了。美联储也释放强烈的货币转向信号。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不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不会逆势操作。这次逆势操作,其实是在抢一个时间差,抢在美国货币大转向之前进行一次降准。

第二,相比降准,降息的货币政策转向信号更强。一旦降息,则宣示着货币彻底转向,这显然不符合当下的经济环境。

在降准的文件中,央行对于当下货币政策的描述,用了“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这些词透露的信号非常明确,虽然降准了,但货币依旧保持中性,最多略宽。

而一旦降息,货币政策就维持不了中性局面,彻底转向了宽松。所以,短期内,基本不会降息。

非但不会降息,给楼市的定向加息还会继续。

今年以来,楼市已经连续6个月加息。

主要是因为,在央行与银保监会给各类银行划定了流向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限度。

在额度吃紧的背景下,各类银行纷纷收紧了房地产与个人住房贷款,包括加息、延长放贷周期,甚至停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