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赛文 编辑:小市妹

7月4日晚间,中芯国际发布公告,在公司工作20年的核心技术人员、技术研发副总裁吴金刚辞职。而就在一周前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公司刚刚决议通过分配给吴金刚16万股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

此时选择辞职也就自动意味着他无法拿到自己的股票,以当日收盘价58.37元计算,吴金刚放弃的股票市值超过930万元。

去年12月,中芯国际就一度因为梁孟松的辞职申请被推上风口浪尖。时隔7个月,中芯国际就要再度面临核心人员出走的境况。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在中芯国际工作了20年,已是核心技术人员的吴金刚放弃两百万年薪和市值近千万的股票毅然辞职?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对中芯国际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技术人员的流动在行业内又是否普遍?

【骨干出走】

吴金刚的辞职,外界普遍归因于对待遇的不满。

根据5月20日中芯国际最新一期的股权激励计划,吴金刚虽然位列首期授予名单,作为两位核心技术人员之一,获得了公司16万份的限制性股票,占授予限制性股票总数的比例0.21%。但是吴金刚所获的股票比例跟董事会秘书、副总裁郭光莉持平,仅仅为另一位核心技术人员张昕的一半。

▲激励计划提及的两位核心技术人员及股票比例

现年53岁的吴金刚于2001年加入中芯国际,当时的中芯国际还成立不到一年。此后,吴金刚历任助理总监、总监、资深总监,和技术研发副总裁。

招股书中显示,吴金刚博士是中芯国际仅有的5名核心技术人员之一,在5人之中,又以吴金刚加入最早,为中芯国际工作时间最长,但拿到的股票数量最少。

而除了本期股权激励计划,吴金刚的薪资水平也引起外界的讨论。

根据中芯国际2020年报,吴金刚2020年的税前薪酬总额为214.1万元,尽管已经来到百万级,但吴与其他四位核心技术人员收入水平相差很大。

赵海军税前报酬为631.8万元,周梅生为418.5万元,张昕为425.4万元,而拿到公司赠送住房的梁孟松税前报酬更是达到了2881.1万元。无论怎么看,名义上同级的吴金刚都好像低了一档。

吴金刚的离职是因为钱,又不完全是。

在核心人员之中,吴金刚在中芯国际的资历最老,主要负责公司FinFET N+1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及管理工作。并且有报道指出,N+1项目的宏观战略由梁孟松主导,但技术细节的路线问题都由吴金刚把握。

年薪到了两百万,千万级的股票说不要就不要,在中芯国际奋斗了二十年,常常为了技术研发放弃休假的吴金刚并不是因为缺钱而走。

回想2020年末,梁孟松向董事会致函提出离职,也是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

公司薪酬向来不患寡而患不均,中芯国际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本意是留住这些元老和骨干,但如果能用两千万留住梁孟松,四百万年薪给其他核心技术人员,那到了吴金刚这里,千万的股权激励和两百万的年薪就变成了错。

【“中芯”还能稳住】

吴金刚的出走已经成定局,失去了他的中芯国际会受到影响吗?

从股价来看,核心技术人员离职还是在短期引发了投资者担忧。

7月5日在半导体板块整体大涨4.4%的情况下,中芯国际A股收涨0.41%,H股收跌2.15%。

7月6日,中芯国际股价开盘下跌,盘中跌幅一度达到3%,H股创下今年1月8日以来新低。

▲中芯国际A股和H股五日来走势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吴金刚的离职并不会给中芯国际带来重大的实质性不利影响。

首先,“裸辞”的吴金刚并不会对中芯国际的研发进程产生干扰。

按照吴金刚与中芯国际签订的竞业协议,吴金刚自离职次日起的12个月内不得帮助公司竞争对手、为其工作、被其雇佣、向其提供服务、供应产品或充当公司的竞争对手;不加入任何与公司业务存在竞争关系的公司或为其提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作为其投资人、股东、董事、 监事、经理、顾问或扮演其他任何角色。

同时,吴金刚在公司参与的技术研发与专利申请,所获得的专利权归均公司所有。离职对公司专利权的完整性没有任何破坏,也就是说吴金刚绝无可能将中芯国际的研发经验直接转手。

吴金刚主导研发先进工艺项目n+1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并且芯片的研发也并不寄托于个人身上,而是需要整个研发团队的努力,因此吴金刚职务上的研究成绩,并没有破坏掉中芯国际研发团队的整体结构。

第二,2020年开始席卷全球的“缺芯潮”让芯片变成了一个卖方市场,而中芯国际几乎成为半导体产业链上的最大赢家。

随着自身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市场的旺盛需求,中芯国际2020年营收实现大幅增长,年报显示,中芯国际去年营业收入高达274.71亿元,同比大增2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41.5%,净利率首度超过10%,达到了14.6%,较上年同期增加8.8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中芯国际一季度的净利润高达10.32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4.37亿元。半导体的热潮还没有褪去,个人离职引发的短期震荡难以阻挡行业的趋势。

中芯国际的灵魂人物还是当数蒋尚义和梁孟松。

当年台积电能在芯片代加工领域跃升为老大,蒋梁二人要记首功。而中芯国际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二人的发挥。

▲蒋尚义与梁孟松

在台积电,梁孟松手握数百专利,又领导研发团队。去年年底,梁孟松要离职,中芯国际直接将梁孟松的薪酬从34万美元翻了几番到135万美元,再送两千万的豪宅,梁孟松对该公司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蒋尚义其退休前就是台积电的开发副总裁,在台积电也是核心人物之一,既会技术开发,又能与ASML等谈判引进光刻机。他所主推的先进的封装技术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我国芯片制程的不足,因此,拿到公司顶格的股权激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相比之下,吴金刚更偏向于技术执行层面的领导岗位,并不位于公司核心高管之列,对战略层面的问题是缺乏经验和话语权的,核心技术人员是一个对吴金刚比较准确的定位。

专利全部留下,行业发展向好,灵魂人物尚在……中芯国际并不需要因为吴金刚的离职而太过紧张。

【人才流动是常态】

尽管还是有不少人对吴金刚离职的第一反应是惋惜,然后痛骂中芯国际。但实际上,纵观全球芯片制造企业,高层次人才的流动也并不鲜见。

芯片制造需要技术核心,但它终究还是个集体项目。

过去几十年,国际芯片制造的龙头台积电就向外部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甚至有企业专门去台积电挖角。出走的台积电员工个个成了香饽饽,但台积电却仍是世界第一。

以为挖来了人就高枕无忧,这些公司往往搞不出什么名堂。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武汉弘芯。当时这家企业甚至委托猎头要打包带走100名技术人员。用双倍、三倍薪酬为诱惑,武汉弘芯说服了超过50名台积电员工离职加盟,甚至还用100万元的佣金挖来了蒋尚义。

可如今武汉弘芯的芯片梦已经化作一场泡影,高薪找来的员工树倒猢狲散,失去数十位老员工台积电却至今还能掌握着全球一半的芯片加工订单。

▲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企业

转过头看中芯国际,蒋梁二人其实都与台积电有着很深的渊源,可他们二人也都不止一次地“出走”。

蒋尚义曾在美国德州仪器和惠普工作,1997年又加入台积电。2016年加入中芯国际成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梁孟松同样有过好几段职业经历,他先是在AMD工作,又先后在台积电和三星做芯片制造工艺研究,来到中芯国际,继续半导体研究工作。技术核心的出走或是投奔他人,中芯国际其实早该平常心了。

另外,头部的芯片制造企业员工基数大,人员的变动容易被外界所捕捉。

芯片研究难度大回报低,当年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喊出的“十万青年十万肝”的口号不能适用于当今的技术骨干了。

顶尖的芯片人才为了追求个人发展辗转于欧美、韩国、日本、台湾和大陆也在情理之中。

以台积电为例,尽管其员工离职率常年保持在5%以下,但是台积电在全球的员工数量超过五万名,5%的人员变动就对应数千人的来来往往。并且,工作不满一年的员工离职率最高,2020年,台积电一年内新进人员离职率达到15.7%。

此外,人们又往往愿意把芯片技术突破归功于个人,而忽略研发团队的集体力量,于是外界对某些人员的辞职过分关注。

吴金刚离职对于中芯国际自然是损失,但是行业向好的趋势和公司间人员流动的常态,让中芯国际的投资者和吴金刚本人都不必悲观。

吴金刚的下一站在哪?传言中的华为?或许有可能。

中芯国际的下一站在哪?五千亿?看起来非常有可能……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