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的市场,这些年似乎充满着魔力,吸引着各种独角兽企业。过去一年,港股IPO市场创下新股发行募资纪录,IPO数量合共143家,合计募资3973亿港元。
新股市场的收益同步创历史新高,假设所有新股各中签1手,首日卖出共赚16.34万港元,一个造富的时代正在启航。而自阿里巴巴之后,去年回到香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激增至9家,共集资1313亿港元,占总集资额34%,9只新股全年涨幅全部收红,从美股回到港股上市的中概股也给了大家更多的研究空间。下面我们利用港股IPO的数据来解读一下2017-2020年的市场,并展望今年的打新机会。近几年香港IPO市场持续火爆,在2018年港股IPO数量达到峰值201家,主要是源于4月,港交所发布的IPO新政实施,新政策降低了公司上市的要求,其中较为亮眼的点是允许“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未产生营收的生物医药公司赴港上市,允许预期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的公司以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这些举措也让港交所真正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而“新政”也使得港股市场摘得2018年全球IPO桂冠。在新政预热的第二年,赴港上市的公司数量明显下滑。2020年则源于新冠疫情致使赴港上市的公司持续减少。虽然IPO数量下滑,但是IPO募资总额却不降反升,这也得益于市场的持续转好。近4年港股IPO上市首日开盘情况汇总,我们以开盘价为定义,高开基准为涨幅≥4%,平开基准为-1%至4%之间,低开基准为≤-1%。结合恒生指数走势,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大盘持续上涨,则2018年新股上市首日高开比率最高;而2018年恒生指数跌幅近13.6%,2019年高开比率最低,同时2019年大盘在上半年冲高后开始回落,也使得IPO市场高开比率不断下降。这些数据说明IPO上市表现与大盘强弱息息相关,而且与前一年的市场行情密不可分。在我们打新的过程中遇到最头痛的问题就是中签之后卖点不好,往往预测不到最高价,基本会在开盘就选择卖出。当然,开盘卖出的收益在近4年都比较可观,但往往不是收益最高的,尤其是在2017年、2019、2020年,收盘价卖出收益会更高一些,这与大盘的走势是密不可分的,再一个就是新股的质量,一家好的公司上市后必然会受到市场热捧,而质量较差的新股可能开盘就面临很大的抛压,以至于无人接盘,长期下去就走向破发。令人惊讶的是,2018、2019和2020年,收益最高的是长期持有的方式,而2017年长持的收益并不高。这主要是联交所修改上市规则后,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拉动了新股的长期收益,这些从美股回来上市的企业,有些质地是相当不错的,而这些标的上市当天的涨幅并不高,因为上市前这些中概股与美股的正股间有一个“折价”,也就是说一只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上市首日的涨幅基本已经被锚定,但把时间拉长,收益也是显著高很多。所以如果无法判断最高价以及新股的质地,坚持以开盘价卖出也能获得很高的收益。2019年热门新股上市的数量越来越多,港股打新的平均一手中签率逐年下降,在2020年达到一个低点,仅为34.22%,从目前的行情来看,2021年的中签率可能还会走低。若想预测出某只新股大概的中签率却是可行的,因为中签率跟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新股所处的行业、市值、申购人数、超额认购倍数以及回拨率等,所以针对不同新股采取不同的弹药输送策略是比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