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222起:A股这波并购潮里谁是赢家、谁在“裸泳”
2025年以来,在注册制改革深化、产业政策引导与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多重利好下,A股并购重组市场呈现出“量质齐升”的结构性特征。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年内A股市场披露的并购交易已达222起,涉及上市公司244家,其中完成交割的交易金额突破3700亿元,民营企业以147家的参与数量占据主导,地方国企与央企则聚焦半导体、能源、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布局。 在政策层面,监管层持续优化并购重组规则,简化审核流程、拓宽支付工具、支持跨界整合,为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 特别是“A控A”并购案例的频现,如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等,推动产业从“分散竞争”向“集约发展”转型,彰显了资本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技术迭代、产业链延伸的需求日益迫切,一场围绕核心技术与优质资产的“争夺战”正在A股市场悄然上演。 01、并购逻辑趋向提质、协同、补链 2025年以来,在“并购六条”等政策利好推动下,A股市场掀起强劲并购整合热潮,成为产业升级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引擎。这场热潮以产业协同为核心,呈现规模大、方向明、主体多元的鲜明特征。 据Wind数据,截至10月30日,年内A股披露并购交易222起,涉及244家上市公司,其中130起为首次披露,合计交易金额超3000亿元;已完成交割的54起交易金额更是突破3700亿元。从主体来看,民营企业以147家的数量占据主导,地方国企、央企分别有59家、25家参与,集中在关键领域布局,形成多元参与生态。交易方式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96起)与协议收购(84起)为主流,产业导向特征显著,横向与垂直整合类交易达128起。 从产业逻辑看,这场并购潮不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呈现出“横向整合提质、纵向延伸补链、跨界协同创新”的鲜明导向,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典型案例中,中国神华“打包注入”13家能源企业,打造全产业链能源旗舰;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形成覆盖船舶设计、建造、维修的全产业链平台,成为行业整合标杆。金融领域,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加速向国际一流投行迈进;硬科技领域,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100%股权,推动国产算力产业链体系化发展。此外,国机集团以37.16亿元收购川仪股份控制权,成为近五年央企协议收购地方国企的最大规模交易;富临精工与宁德时代联合增资江西升华新材料,深化储能与磷酸铁锂业务合作。 总体而言,此次并购热潮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与产业链协同,从传统行业整合到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赛道布局,正推动A股企业从“分散竞争”向“集约发展”转型,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02、并购案例正反面:机遇与风险并存 在今年的并购热潮中,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的案例堪称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标杆,其创新的“三步走”收购策略与显著的协同效应,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这场收购始于2025年7月,智元机器人通过旗下持股平台智元恒岳及致远新创合伙,以“协议转让+原控股股东放弃表决权+要约收购”的组合方式,逐步实现对上市化工企业上纬新材的控股,最终将持有66.99%股权,形成稳定控制权。 具体来看,第一步通过协议转让受让29.99%股份,巧妙避开30%的全面要约义务,降低收购成本;第二步由原控股股东放弃表决权,快速实现实控人变更,确保控制权稳固;第三步发起部分要约收购,增持37%股份的同时为中小股东提供退出通道,减少市场阻力。整套操作仅用60天完成,既规避了监管风险,又实现了战略落地的确定性,被业内称为“监管红线内的最优解”。 尽管上纬新材公告澄清暂无资产注入与借壳计划,但市场对“具身智能+新材料”的想象空间已然打开。二级市场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场并购的价值。自7月初披露收购方案以来,上纬新材股价从7元/股左右一路飙升,9月25日触及132.10元/股的历史高点,年内最大涨幅达1998.75%,成为A股首只“20倍股”。 当然,A股市场上从来不乏“蹭热点”、“炒概念”式的并购。永和智控即是一个值得投资者参考的反面案例。 这家主营水暖阀门的上市公司,自2019年曹德莅担任实控人以来,三度筹划控制权变更均告失败,最近一次更是从筹划到终止仅历时一周,原因是收购方未按期支付首期2000.15万元股份转让款。而其跨界收购的子公司泰兴普乐,如今已沦为急于甩掉的“烫手山芋”,凸显出并购决策缺乏战略协同的致命风险。 永和智控的困境始于2022年的跨界收购。当年11月,公司以3122.45万元增资控股泰兴普乐,涉足光伏电池产业,期望借助N型电池技术实现业务转型。为此,公司不仅计划提供2亿元贷款支持产能建设,还设置了高额业绩激励:若泰兴普乐2023-2025年净利润分别达8000万元、3亿元、6亿元,管理团队可获丰厚奖金。 然而,泰兴普乐自2023年起经营状况持续恶化,2023-2025年1-5月累计亏损超3.65亿元,营收从4125万元骤降至5.88万元,还涉及16起司法诉讼,涉案金额超1100万元。 收购标的的持续亏损直接拖累了上市公司业绩,永和智控已连续三年净利润亏损。为摆脱困境,公司试图出售泰兴普乐及酒店资产,但均因标的质量问题遭遇挫折,泰兴普乐的股权转让两度终止。 业内人士指出,永和智控的失败根源在于并购决策缺乏对行业周期、技术成熟度的充分研判,盲目跨界导致资源分散、协同失效,最终陷入“收购-亏损-甩卖”的恶性循环。 这一案例警示企业,并购不是简单的资产叠加,而是战略、技术、管理的深度融合,脱离自身主业与核心能力的扩张终将得不偿失。 当前,并购重组已成为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清晰的战略规划、强大的整合能力与对风险的有效管控。从市场整体来看,尽管并购活跃度持续提升,但终止案例也达到48起,部分企业因资金链断裂、估值分歧、监管审批等问题导致交易搁浅,也反映出并购过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随着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与产业升级进程加快,A股并购市场有望继续保持活跃态势,更多围绕核心技术、优质资产、产业链整合的并购案例将不断涌现。但与此同时,市场也将更加理性,那些缺乏协同效应、盲目扩张的并购行为将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与监管约束。 在这场资本与产业的深度博弈中,只有坚守价值投资理念、注重长期协同发展的企业,才能在并购潮中真正实现提质增效,为投资者创造持续价值。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