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电越多钱越负!隆基市值蒸发5000亿的警示

负电价时代,光伏巨头隆基绿能的“生死劫”!

负电价。

没错,就是用电不要钱,发电的反而要倒贴钱。

今年9月份,四川省破天荒地出现了全天负电价。这可不是偶然事件,年初浙江连续两天报出-0.2元/度的电价,4月份蒙西电网也出现过负电价。而“重灾区”山东更夸张,负电价时长连续两年逼近1000小时,预计今年会超过这个数。

图片

这事儿听起来离谱,背后反映的却是我国能源结构正在经历的巨变。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光伏产业狂飙突进后的新挑战。当电多到用不完,甚至要倒贴钱时,过去那个靠拼命扩产、打价格战的内卷时代,是不是彻底结束了?

在这个关键的岔路口,我们来看一家特别有代表性的公司。

隆基绿能,它曾是光伏行业绝对的“老大哥”,市值一度超过5000亿。但如今,它正经历公司成立25年来最严峻的考验:连续七个季度亏损,总亏损金额超过300亿元,相当于每个月就要亏掉14个亿!

图片

一边是行业出现负电价新常态,一边是自身陷入巨额亏损的泥潭。

这位“光伏一哥”到底怎么了?

它又能靠什么穿越这场风暴?

负电价不是电厂的末日,而是行业的警示灯。

在深入聊隆基之前,咱们得先搞清楚,负电价到底意味着什么。

负电价不等于电力公司在亏本赚吆喝。咱们国家的电力市场,大部分电量(90%以上)是通过中长期合同锁定的,价格和电量都相对稳定。真正随行就市、出现负电价的现货交易,电量占比通常不到10%。再加上国家对新能源的补贴,负电价对发电企业的整体收益影响有限。

那为什么会出现负电价呢?

简单说就是:电太多,用不完,又存不起来。

自2024年一季度之后,隆基绿能已经连续亏损了七个季度,总亏损金额达到了300.93亿元,相当于一个月就能亏14亿元

图片

截至2024年底,中国风电和光伏的装机容量合计达到14亿千瓦,比原定2030年的目标还超额完成了2个亿!

这相当于提前6年完成了任务,发电能力飙升。

咱们的用电需求也在增长,但速度远没有发电装机量增长得那么快。就好比水库的进水速度远远超过了放水速度,水位自然会越来越高。

光伏发电看天吃饭,阳光灿烂时发电量巨大,但这时候如果正好是节假日,工厂放假,用电需求低,就会造成供需严重错配。电这东西,不像水可以存在水库里,发出来就必须即时用掉,否则就浪费了。为了不让电网崩溃,电厂宁愿倒贴钱,请求用户多用电,也要把电送出去。

所以,负电价是一个强烈的市场信号:中国的电力矛盾,已经从“缺电”转向了“调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字——储。谁能把多余的电低成本、高效率地存起来,谁就掌握了下一个时代的密码。

隆基的困局:一步慢,步步慢?

看清了这个行业大背景,我们再来看隆基绿能的困境,就更好理解了。

它当前的巨亏,固然有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过去的两次关键战略判断失误。

“硅片尺寸之争”中败下阵来。

2020年,隆基力推其182mm单晶硅片,并宣称这是“终极尺寸”。当时它对竞争对手TCL中环主推的210mm大尺寸硅片颇为不屑,集中火力攻击其技术弱点。

然而,市场用实际行动投了票。业内众多企业联合起来,组建了“210联盟”,短短半年就打通了全产业链。大尺寸硅片在降低系统成本和提升效率上的优势逐渐显现,成为市场主流。

这场战役的失利,让隆基丢掉了硅片市场的半壁江山。2024年,隆基硅片出货量106.26GW,同比下滑12.45%,排名降至第二,被老对手TCL中环反超。

图片

过度超前押注氢能,错过了储能黄金期。

早在2021年,隆基就高调进入氢能领域,成立子公司专注电解水制氢设备。这眼光本来很长远,绿氢确实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但问题在于,氢能产业链太长了,成本太高,商业化落地远未成熟。隆基在氢能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建成了2.5GW的电解槽产能,位居行业首位,却迟迟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

更致命的是,当它在氢能领域“仰望星空”时,却错过了脚下“光储一体化”爆发的黄金入场期。等它回过神来,发现同行如阳光电源、阿特斯等,早已在储能系统领域建立了深厚的技术壁垒和市场优势。

2025年11月,隆基终于“赶了个末班车”,通过收购精控能源约62%的股权,切入锂电储能系统。但精控能源在国内的市占率还不到5%,产品竞争力有限。而它的对手们呢?

阳光电源2024年储能系统市占率高达25%,亿纬锂能的储能电池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三。收购只是最简单的一步,后面的技术整合、市场开拓,对隆基来说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断腕求生,隆基的背水一战。

面对连续的巨亏和战略上的被动,隆基绿能显然没有坐以待毙。

它开始了公司成立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刀刃向内”的改革。

在2024年年报中,隆基罕见地以一封致股东信开场,直接承认公司存在“流程复杂、机关臃肿虚浮”的问题。承认错误,是改正的第一步。

图片

随后,改革雷厉风行。到2024年底,公司员工总数从7.51万人锐减至3.79万人,裁员近一半!平均每两位员工中就有一人离开。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在民营企业中极为罕见,但也凸显了形势的严峻。

2025年5月,公司创始人、原总经理李振国主动辞去董事、总经理及法人职务,转任科技管理中心首席技术官。这一举动信号非常明确:在行业技术路线激烈博弈的关键时刻,公司的灵魂人物要回归他最擅长的领域,专注光伏前沿技术的攻坚。

这引出了隆基当前最核心的,也是最具争议的战略押注。

All in BC电池,是远见还是豪赌?

在电池技术路线上,隆基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潜力更大的路。

过去,隆基也是TOPCon技术路线的先行者。但这种技术目前已经高度同质化,大家都能做,结果就是“还没赚钱就先产能过剩”,量产效率卡在25%左右,很难再大幅提升。

隆基认为TOPCon只是“过渡产品”,于是把宝压在了下一代BC电池(背接触电池)上。

图片

BC电池有什么好?它最直观的优势是好看且效率高。因为它所有的金属栅线都在电池背面,正面完全无遮挡,黑乎乎一片,更美观。更重要的是,这种结构让光线吸收面积最大化,目前部分BC电池量产效率已突破27%,实验室效率更是达到27.81%,远高于TOPCon。

但BC电池的工艺复杂,成本更高,量产难度大。

短期看,这不到1%的效率差距,可能无法让隆基立刻大规模盈利。

但长期看,如果它能率先突破技术和成本的瓶颈,就有可能实现换道超车。

这充分体现了隆基创始人李振国所说的公司新策略:“不领先,不扩产”。他在内部多次强调:“隆基的策略是不领先、不扩产。现在踏踏实实研究技术,走长期主义,反而比为一时之长短争的头破血流好得多。” 这种来自最高决策者的定调,意味着隆基宁愿牺牲短期规模和市场份额,也要赌一个技术领先的未来。

言西认为隆基绿能正处在一个非常危的时刻,但也正展现出一家龙头企业应有的韧性。

连续巨额亏损,还要投入巨资搞BC技术和储能,钱从哪儿来?这是个现实问题。BC技术从领先到成熟,再到成本具有竞争力,需要时间。

市场会不会给它这个时间?

在它“练内功”的时候,竞争对手可能还在用更便宜的TOPCon技术继续扩大市场份额。收购精控能源只是第一步,如何后发制人,在强敌环伺的储能市场杀出一条血路,考验着隆基的战略和执行能力。

能对自己动如此大的“手术”,裁员近半,创始人退回技术岗,这证明了管理层的决断力。隆基毕竟是隆基,它在研发上的积累和投入依然是行业顶尖的。把资源重新聚焦于技术突破,是回归它成功的本源。

在一个人人都在卷价格、卷产能的行业里,敢于坚持“长期主义”,押注下一代技术,这种战略定力本身就值得尊敬。

负电价时代的到来,宣告了光伏行业野蛮生长的结束。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扩产和降价,而是技术、效率与生态协同能力的综合较量。

对隆基绿能而言,过去的失误是惨痛的教训,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用300亿的亏损,买来了对行业规律的敬畏,买来了断腕求生的勇气,也买来了聚焦长期的清醒。

行业最终的赢家,从来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活得最久、看得最远、技术扎根最深的。隆基的这场自救之战,不仅仅关乎它一家的生死,更为中国所有谋求转型升级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观察样本。

它的面前,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革新之路。走通了,海阔天空;走不通,万丈深渊。但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位曾经带领行业技术进步的老兵,能凭借其深厚的底蕴和破釜沉舟的勇气,最终穿越周期,迎来下一个“生生不息”的二十五年。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