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亿药企靠创新药猛赚,增长62%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最近,马斯克和他的“减肥神药”。这位世界首富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大力推荐GLP-1类药物,甚至亲自带货,让这类能减肥降糖的创新药热度飙升,相关药企的股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就在这股热浪里,一家国内老牌药企华东医药,静悄悄地交出了一份三季报。
乍一看,营收326.64亿,增长3.77%,净利润27.48亿,增长7.24%,好像没啥惊喜。但如果你仔细扒开这份财报,会发现一个被埋没的“宝藏”。
今年前三季度,它的创新产品业务收入猛冲到了16.75亿元,同比暴涨了62%!
这个增速,不仅远超公司整体营收增长,在竞争激烈的医药行业里也堪称亮眼。这家市值超过760亿的医药巨头,过去在很多人印象里可能还是个以“卖药”为主的商业公司,但现在,它正以一种“慢郎中”变身“急先锋”的姿态,在创新药的赛道上加速狂奔。
为什么要“折腾”?转型是逼出来的生机。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企业也一样。华东医药下这么大决心、花这么多钱去搞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创新药,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形势所迫下的必然选择。
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看看华东医药的老本行。它的业务主要分四大块:医药制造业(生产药)、医药商业(卖药流通)、医美和工业微生物。其中,医药商业是块头最大的“老大哥”,常年贡献着公司约70%的营收。
但这位“老大哥”有个致命弱点:不赚钱。
2025年上半年,医药商业板块的毛利率只有可怜的6.68%。也就是说,卖100块钱的药,毛利还不到7块钱。它贡献了70%的收入,利润却只占了总利润的13.44%。这完全是“赔本赚吆喝”,辛苦忙活半天,就是个搬运工的活儿。
反观医药制造业(主要是生产仿制药和创新药),虽然收入只占整体的33.94%,却是名副其实的“利润奶牛”,利润占比高达77.27%,毛利率更是达到惊人的77.18%!
这一对比,高下立判。
1. 收入占比高但利润微薄的“虚胖”业务,
2. 收入占比不高但利润丰厚的“肌肉”业务。
如果你是公司的掌舵人,你会把资源和精力重点投向哪里?
答案显而易见。猛攻创新药,优化业务结构,把公司的重心从“卖得多”转向“赚得巧”,是华东医药必须走,也正在走的一条路。
市场需求也在倒逼它转型。以华东医药重点布局的内分泌领域(比如:糖尿病、减肥)为例。
数据触目惊心:2024年,全球有近5.89亿成人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50年要涨到8.53亿。这还不算庞大的“预备役”队伍,全球有超过6亿的糖耐量受损人群。中国的情况更严峻,成人糖尿病患者高达1.48亿,糖尿病前期患者有2.74亿。这是个天文数字般的市场。
同时,全球糖尿病相关的医疗支出在2024年首次突破了1万亿美元。巨大的医疗压力,既意味着沉重的社会负担,也预示着谁能在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创新药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在这个万亿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所以,无论是内部优化的需要,还是外部市场的吸引,猛攻创新药对华东医药来说,都是一道必答题,没有退路。
怎么搞创新?“自己生”+“外面买”,两条腿走路。
目标定了,路该怎么走?
华东医药的策略非常清晰实用:不自闭,不空想,坚持“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两条腿走路,双轮驱动。
创新药是出了名的“烧钱”行业,没有持续的投入就是空中楼阁。华东医药在这方面展现了决心。
来看一组研发投入数据:2021年研发费用9.80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增长至14.26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仅医药工业的研发投入就高达21.86亿元,同比猛增35.99%。其中直接研发支出17.67亿元,同比增长53.76%。
这个投入强度,占医药工业营收的比例达到了16.21%,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目前,华东医药的创新药研发中心正在推进90多项创新药管线。2025年至今,已经有5个产品获批上市,6个产品上市申请被受理,18个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在中美获批。
最近更是捷报频传。比如:其控股子公司道尔生物自主研发的DR10624,是一种全球首创的长效三重激动剂,在治疗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二期临床中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个药同时靶向三个受体,组合具有唯一性,潜力巨大。
完全靠自己研发,速度慢,风险高。华东医药另一高明之处在于,善于通过收购和合作,快速补强自己的产品线。
仅在2024年一年,它就全资收购了恒霸药业、惠升生物等优秀药企,还引进了IM19注射液、脯氨酸加格列净片(惠优静)等优质产品。这就像在战略游戏中,不仅自己造兵,还不断收编盟友的精锐部队,迅速壮大自己的实力。
这种“自研+引进”的模式,让华东医药在创新的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稳稳地找到了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
凭啥能成功?两大杀手锏保驾护航。
创新药赛道这么卷,华东医药凭什么觉得自己能脱颖而出?
它手里握着两大杀手锏。
好药研制出来,还得能卖得出去。这方面,华东医药有着绝大多数创新药企无法比拟的优势,它那庞大的医药商业网络。
多年扎根医药流通领域,为它积累了深厚的地面部队资源和医院渠道。这意味着,它自家的创新药一旦上市,可以迅速借助这套成熟的销售体系铺向全国,大大降低了市场推广的门槛和成本。
这一点也直观地体现在数据上:从2021年到2024年,公司的整体销售费用率始终控制在20%以下,并且持续下降。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进一步降至14.90%。在“卷”上天际的医药行业,能如此高效地控制销售成本,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华东医药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它的创新药管线覆盖了内分泌、肿瘤和免疫三大核心领域,布局深远。
这是当前最火的赛道。华东医药重点押注GLP-1相关药物。其口服小分子GLP-1激动剂HDM1002已完成体重管理三期临床的全部患者入组。另一款GLP-1R/GIPR双靶点激动剂HDM1005也在2025年10月完成了三期临床的首例入组。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减肥降糖大战中,华东医药已经拿到了重要的入场券。
用于治疗铂耐药卵巢癌的爱拉赫(索米妥昔单抗)已经率先打开市场,前三季度销售收入超4500万元。其CAR-T产品赛凯泽前三季度有效订单170份,超过去年全年。
乌思奴单抗注射液销量逐季快速增长,未来随着新适应症获批,销售峰值有望冲击20亿目标。这背后,离不开创始人及管理层的战略定力。
董事长吕梁在内部一定多次强调过转型的决心。他很可能说过这样的话:“面对行业变局,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创新才能赢得未来。即使投入巨大,周期漫长,我们也必须坚定地走下去,这是华东医药基业长青的唯一路径。”这种来自最高决策者的信心和定调,是整个公司战略得以坚决执行的根本保障。
言西认为,华东医药的转型,是一次非常清醒和正确的“自我升级”。它没有躺在过去医药流通的舒适区里,而是勇敢地跳进创新研发的“红海”,去寻找真正的“蓝海”。
强大的现金流和商业平台为研发提供了弹药和支持,丰富的管线布局分散了风险,而高效的销售网络则确保了产品商业化的成功率。这是一套组合拳,不是单一创新药企能轻易复制的。
但挑战也同样存在:
1. 竞争白热化:尤其是在GLP-1赛道,国内外巨头林立,诺和诺德、礼来等实力超强,华东医药需要做出真正的差异化优势。
2. 研发风险:创新药研发九死一生,任何一个在研管线的失败都可能带来巨大损失。
3. 医保控费压力:即使新药成功上市,如何应对国家医保谈判带来的降价压力,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总的来说,华东医药的这步棋走对了。它从一个“卖药的”向“造药的”核心角色转变,是在提升自己的产业价值链地位。16.75亿的创新药收入,62%的增速,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更多管线的成熟和商业化,创新药有望从“利润贡献者”成长为“业绩顶梁柱”。
箭已离弦,势不可挡。
从一份“平平无奇”的财报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药企奋力转型的决心和已经初现的成效。靠着惊人的研发投入、精准的BD(业务发展)能力和两大杀手锏的护航,华东医药这家“慢郎中”,正在创新药的赛道上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
它的蜕变之路,或许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对于华东医药的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抱有一份谨慎的乐观,期待它真正成长为一家创新驱动的国际化的医药企业。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