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蓝皮书里的深圳企业“转型故事”
“世界转型看中国,中国转型看深圳。”这句在产业界广为流传的共识,近日随着《深圳市企业转型升级研究蓝皮书》的正式发布,再次获得权威注解。
这份由深圳市企业升级转型促进会发布的蓝皮书,不仅是一份城市产业发展的成绩单,更是一部解码中国企业在AI时代突围路径的“方法论”,为全国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样本”。
蓝皮书数据令人瞩目:高技术制造业贡献率达63%,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42.3%,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超80%,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企业超1.2万家。这串数字背后,是深圳从“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到如今以原始创新为引擎的深刻蜕变。它标志着深圳的转型升级已从单点突破的“盆景”演变为系统集成的“森林”,其核心驱动力,正是企业主体的“重构建”能力。
深圳企业的转型,首先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质变上。曾几何时,深圳以“世界工厂”闻名,富士康、华为、中兴等企业代表的电子制造业撑起了“深圳制造”的黄金时代。但如今,深圳的经济支柱已悄然改变——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四大主导产业。
蓝皮书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在技术创新领域,2024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3.83万件,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城市前列。这些数字背后,是深圳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华为从通信设备商转型为智能汽车、云计算和AI解决方案提供商;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据全球70%以上份额,并向农业、测绘等B端市场延伸;比亚迪从电池代工企业成长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腾讯、平安等巨头则加速向金融科技、产业互联网转型。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依靠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重构,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深圳企业的转型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和企业创新三者协同的结果。其基本经验涵盖三个方面:政策精准赋能,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专利转化闭环;技术创新为核,兼顾效率与可持续发展。
深圳市企业升级转型促进会会长、蓝皮书编委会执行主任王克先生指出,深圳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得益于“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政府通过“20+8”产业集群政策、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等措施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激发创新活力;企业则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布局新赛道。
据悉,深圳升级“20+8”产业集群战略,明确培育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南山主攻AI与芯片、光明布局合成生物、宝安聚焦高端制造,各区精准发力构建差异化产业生态。
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协同成本,更促进了技术跨界融合,为转型升级提供了肥沃土壤。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国有企业的战略布局相得益彰,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的估值包容度提升,加速了新兴产业的迭代成长。
深圳的优势不仅在于本地产业链高度集聚,更在于其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尽管近年来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化,但深圳企业并未退缩,而是通过技术升级和品牌出海增强竞争力。例如,立讯收购莱尼(欧洲市场)、捷佳伟创设泰国基地(东南亚),海外营收占比超35%的企业达42家,有效规避贸易壁垒。传音控股凭借非洲市场手机销量第一的成绩,成为"隐形冠军";迈瑞医疗的医疗器械远销190多个国家,成为全球医疗设备的重要供应商。
深圳企业还有一种独特的“危机意识”——他们从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主动寻求变革。深圳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超过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5%)。这种高投入的背后,是企业对未来的战略预判:要么主动转型,要么被淘汰。
蓝皮书显示调研的120家企业中,转型路径虽各有差异,但可归纳为“技术自主化、业务多元化、制造智能化、市场全球化、运营数字化、发展绿色化”六大核心方向,且呈现“多维度叠加”特征。从整体转型成效看,120家企业呈现“头部引领、中部跟进、尾部改善”的梯度特征。
深圳企业的转型升级,本质上是一场从“规模优先”到“价值引领”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内核、以全球化为路径,政策以并购重组为抓手、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共同构筑起转型发展的“双引擎”。面对未来,深圳企业仍需持续深耕核心技术,政策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育等长效机制,让转型动能更持久、转型路径更顺畅。
深圳的转型故事,本质上则是中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它的成功,不仅在于经济数据的亮眼,更在于创新生态的可持续性。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深圳的经验并非简单复制,而是要找到适合自身的转型路径——毕竟,没有一种模式能适用于所有地区,但创新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