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开普云并购疑云:标的“资不抵债”,股价大起大落

在AI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浪潮中,上市公司通过跨界并购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本无可厚非,但脱离业绩支撑的估值狂欢与风险暗藏的收购标的,往往会成为资本市场的隐患。

开普云(688228.SH)作为数字政务与AI领域的参与者,近期凭借一则重大资产收购方案引发股价剧烈波动,8月以来,最高时累计超过300%的涨幅,从10月14日17.17%的大跌,此后一路走低,截至11月3日,股价已经较高点跌去了约25%。

股价“过山车”背后,是重组预期催生的市场狂热,还是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估值泡沫?这场备受争议的“蛇吞象”并购,正将公司推向舆论与监管的双重审视之下。

01、股价炒作缺乏业绩支撑

事实上,开普云股价的剧烈波动,主要是围绕着重大资产收购的市场预期展开。自8月披露收购预案后,公司股价一路飙升,到10月中旬最高涨至260元,涨幅超过300%,但其业绩表现却与股价走势并不匹配。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6.18亿元,同比下降10.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58.68万元,同比近乎腰斩。

进入2025年,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上半年营收仅1.60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122.08万元,一季度净利润更是仅73.22万元,徘徊在亏损边缘。

而据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营业总收入2.31亿元,同比上升0.58%,归母净利润-361.82万元,同比上升77.5%。虽然呈现亏损收窄的迹象,但按单季度数据看,第三季度营业总收入7093.89万元,同比下降4.46%,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739.55万元,同比下降2547.43%。此外,当期应收账款为3.01亿,占最近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1460.72%。存货为2.76亿,创近三年新高。

显然,单看财务指标,开普云的业绩并不足以支撑股价在短期暴涨。前期炒作的核心逻辑,是市场对其切入存储业务的跨界想象。一方面,数字政务赛道竞争加剧,中国移动等巨头凭借资金与渠道优势加速布局,中小厂商的生存和拓展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数据要素相关政策红利边际递减,缺乏新的政策刺激下,资金开始从高估值标的撤离。

02、标的公司财务质量不佳

事实上,此次开普云并购案引发市场争议的核心之一,正是开普云此次收购的标的公司存在诸多财务隐患。

根据方案,公司拟收购的南宁泰克,其业务与经营性资产均来自深圳金泰克,但这家标的公司的财务数据堪称“过山车”:2023年亏损3.43亿元,2024年突然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36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又降至0.49亿元,业绩波动剧烈。更严重的是,其业务来源方深圳金泰克截至2024年半年度末净资产为-3.79亿元,处在“资不抵债”状态。

从业务协同来看,此次收购似乎也并不那么具备说服力。开普云核心收入来自数智能源和数智政务,AI算力业务占比仅20%,而在智算中心IT基础设施投资中,存储设备成本占比通常为5%-20%,双方业务协同效应有限,成本节约空间并不大。更值得注意的是,南宁泰克2024年营收23.66亿元,是开普云同期营收的3.83倍,如此规模悬殊的“蛇吞象”式收购,未来整合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此外,收购的资金来源与财务压力同样引发担忧。根据预案,开普云拟先以现金收购南宁泰克70%股权,再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剩余3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但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仅2.55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3.16亿元,收购标的公司的资金缺口可能需要公司通过借贷方式筹集,这将拉高公司负债水平,而配套增发从方案制定到通过监管审核也需要一定周期。

标的公司的负资产问题也可能成为后续开普云的隐患,若无法有效改善其持续盈利能力,收购完成后不仅难以带来业绩增厚,反而可能拖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

03、毛利率下滑叠加管理隐忧

开普云的争议并非仅存在于并购交易中,公司自身经营与管理层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拉长周期来看,公司当前毛利率较2015年近乎腰斩。据2025年三季报,公司毛利率为38.84%,较上季度毛利率减少2.10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毛利率减少7.14个百分点。

新兴AI业务本应是公司的增长希望,但2024年AI大模型与算力业务的毛利率下滑55.77%,AI内容与安全业务的毛利率虽然有所增长(+8.93%),但该业务总体营收规模较小。短期来看,AI业务毛利率受到业务拓展期投入较大的影响,也反映出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不容乐观。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2025年6月,公司董事兼总经理严妍、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马文婧等多位核心高管集体推出减持计划,原因为“缓解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压力”,但在公司经营承压的敏感时期,这一行为难免引发外界对公司发展前景的担忧。尽管此后公司宣布提前终止减持计划,但高管团队的减持意图已对市场信心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随着重大资产收购的推进,商誉减值风险正成为悬在开普云头上的另一大隐忧。截至2025年三季末,开普云账面商誉为1.64亿元。10月24日开普云公告披露,本次交易所涉及的审计、评估等工作尚未完成。虽然暂时无法测算此次并购可能带来多大的商誉,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于业绩本就“脆弱”的开普云来说,若此次并购标的未来业绩不达预期,其商誉减值计提可能对盈利产生较大冲击。

本质上,围绕开普云的并购争议,折射出当前资本市场部分上市公司跨界并购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围绕热点题材的收购、缺乏业绩支撑的估值炒作等等。在注册制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核心逻辑已转向价值投资,任何脱离基本面的所谓资本运作都难以长久,而规范、透明、审慎的并购重组,才是上市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正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