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万亿科技股工业富联:AI算力浪潮中的确定性
文/刘工昌
8月29日,富士康旗下工业富联发布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3607.6亿元,同比暴增35.58%;净利润121.13亿元,同样飞跃38.61%。

就在当天,工业富联(601138)以48.00元低开后强势上扬,终盘封死涨停,收于53.83元,涨幅9.99%。当日成交金额达173.72亿元,换手率1.73%,总市值突破万亿元,成为TMT板块首只万亿市值个股,A股人气排名第二。要知道,4个月前,它的股价还是 14 元,如今股价竟飙至55元,市值直接干到万亿,挤进A股前十。
让人意外的是,给他“抬轿子”是A股的韭菜们。7月1日到8月29日,20万元以下的小单资金累计流入2000亿元,其中4万元以下的“小散”就贡献了971亿元。换句话说,工业富联的暴涨,不是机构资金抬的轿,而是千千万万散户一点点砸出来的。
同样在4个月前,福布斯富豪榜上,郭台铭的身家仅为105亿美元,这位曾经的台湾首富只能排第四位。而从首富宝座上拉下来的“罪魁祸首”,就是他手里最重要的A股资产——工业富联。那时工业富联的股价,只有14元。
为此他们也想救市。根据母公司鸿海的公告,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1月,工业富联自己花了2个亿,回购了差不多946万股自家股票,直接注销。但当时的市场,根本不买账。随着4月9日股价跌到14元附近,意味着那2个亿的回购,已经亏了差不多25%。
就在股价最低迷的4月15日,工业富联又公开宣布:准备再花5到10个亿,以不超20元的价格,继续回购自家股票。同时公告里还宣布,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账上还有566亿现金,这意味着,就算花10个亿回购,也只占货币资金的1.77%。
不知是不是受此影响,外加大盘逐渐向阳,工业富联的股价开始了疯涨。到了8月29日,已经冲到了53.83元,市值站上了一万亿。估计4个月前卖工业富联股票的人,现在肠子都该悔青了。
而郭台铭则乘着这趟过山车,身家暴涨到了135亿美元,从第四名飕飕杀回了台湾首富宝座。
根据鸿海最新的年报,郭台铭个人持有鸿海12.54%的股份,而鸿海又持有工业富联84.06%的股权。这么一算,郭台铭间接持有工业富联大概10.54%的股份。
从4月9日的低点,到8月29号的高点,他持有的这部分股份价值,从341亿,飙升到了1126亿,净赚785个亿。4个月净赚785亿,只有美科技大佬上演的奇迹没想到在中国上演了。①
工业富联(Industrial Fulian)是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它是鸿海精密/富士康集团将体系内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核心业务剥离、整合后,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子公司。与其父公司富士康主要从事代工业务不同,它的业务更加聚焦高端,它主要整合了富士康集团内部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云计算、通信网络设备等相关的核心业务。可以这样说,富士康把自己最科技、最核心、最面向未来B2B(企业对企业)的部分都拿出来,打包成了“工业富联”。
2025年上半年,工业富联的营业收入3607.6亿元,在A股几千家公司里,这个收入规模能排进前六。排在它前面的,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建筑、中国移动、中国平安这五家国民级巨无霸。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其中唯一的万亿“科技股”。在A股上半年,能实现净利润过百亿元的企业不过32家,工业富联不仅挤进了这个“俱乐部”,还是里面唯一靠科技标签撑起的玩家。
从营收构成上看,工业富联主营业务涵盖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云计算以及工业互联网三大板块。其中,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板块属于工业富联的传统业务,主要产品包括终端精密结构件\高速交换机及路由器、网通设备等产品,客户主要涵盖苹果、思科、HPE、华为等公司。

而今天的工业富联到底靠什么支撑起3600亿的体量?答案是——AI服务器和云计算业务。
2024年报显示,公司云计算业务营收大涨64.4%,首次超过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营收占比突破50%。其客户对象包括世界顶级科技公司: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这些巨头。工业富联是它们科技链条上的关键环节。
核心业务中,AI服务器营收增60%,绑定炙手可热的英伟达。英伟达CEO黄仁勋在GTC大会宣布未来五个季度Blackwell与Rubin系列订单金额达5000亿美元,工业富联作为其核心供应商,直接受益订单增量。
2025年上半年它AI服务器业务增长超60%,云服务商服务器增长1.5倍。其三季度出货预期强劲,GB300已具备量产条件;800G交换机收入达2024年3倍,显著受益于AI算力升级。
要说的是,于国内某些所谓的科技公司不同,工业富联并不靠讲故事,而靠扎实的业绩来撑市值。
如果说,富士康代表了公司的过去和现在,是全球制造业的“巨无霸”,形象更偏向于“世界工厂”。工业富联则代表了公司的未来和转型方向。它旨在摆脱“低端代工厂”的标签,向“科技驱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②
对此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他仍然靠代工谋生,那么这是真的吗?
截止10月31日工业富联总市值达1.43万亿元,一举超过海康威视成为A股市值排名第一的科技企业。然而,仍有一些投资者称,工业富联只是一家毛利率水平略高一点的代工厂而已。
事实上,尽管工业富联囊括了鸿海精密内部含金量最高的业务,但其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以及云计算两大业务板块均为代工模式。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工业富联销售毛利率分别为8.64%、8.38%、8.35%、8.31%和7.26%,毛利率始终维持在个位数区间且整体处于逐年下滑趋势。

另一方面,尽管有着服务器、云储存设备、人工智能等新业务的加持,工业富联仍主要通过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这些核心业务进行创收,而手机精密结构件则属于该板块最为核心的业务,这也导致工业富联同样存在着“苹果依赖症”等风险。而随着立讯精密等竞争对手的强势崛起以及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工业富联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这一核心板块营收规模连续四年停滞不前,进一步增加了投资者对其成长能力的担忧。
2023年全年,工业富联实现营业收入4763.4亿元,同比下降6.94%,这是公司自2020年以来营收首次出现下滑。分业务看,工业富联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云计算和工业互联网三大业务营收均陷入同比下滑的境地,尤其是其核心业务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营收更是从2961亿元下滑至2789亿元,一年内缩水近200亿元。
当然进入到2024年之后,随着AI服务器需求的强劲增长,工业富联云计算业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工业富联云计算业务实现营收3193.77亿元,同比增长64.37%,占公司整体营收首度超过五成。同期,公司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板块实现营收2878.98亿元,同比增长3.20%。在云计算业务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工业富联2024年全年营收首次超越6000亿元大关,达到6091.35亿元,同比增长27.88%;归母净利润为232.16亿元,同比增长10.34%,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出公司历史新高纪录。
需要看到的是,尽管工业富联营收、净利润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其净利润增速明显低于同期营收增速,背后原因在于公司销售毛利率的下滑。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工业富联综合毛利率仅为7.28%,较上年同期(8.06%)下滑0.82个百分点,几乎处于10年来最低水平。
具体来看,工业富联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毛利率为9.56%,同比下滑0.24个百分点;云计算业务毛利率为4.99%,同比下滑0.09个百分点。不难看出,工业富联云计算业务营收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其毛利率明显低于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同期水平,收入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工业富联综合毛利率的大幅下滑。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状况?原因在于,在AI服务器领域,工业富联主要专注于上游的GPU模组、基板及后端AI服务器设计与系统集成等业务。但相比部分精密结构件为公司自产的移动设备业务,工业富联AI服务器所需的核心部件(CPU和GPU等核心组件)均需要外购,产业链价值贡献度更为有限,加之其品牌影响力也低于惠普等品牌服务器生产厂商,毛利率水平自然不高。
据半年报披露,2025年上半年,工业富联综合毛利率为6.6%,较2024年全年(7.28%)再次下滑0.68个百分点,云计算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占比的提升进一步拉低了工业富联整体的毛利率水平。换句话说,尽管云计算业务的名头看似高大上,工业富联却仍然是在依靠密集劳动力来赚取组装流水线上的辛苦钱。
过低的毛利率水平仍是工业富联的一道硬伤,这也说明公司缺少真正的技术壁垒。究其原因,除了公司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劣势之外,工业富联在研发领域中的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工业富联研发费用支出金额分别为115.88亿元、108.11亿元和106.31亿元,连续三年下滑。

对比看,2024年,英伟达研发投入达到129亿美元,同比增长48%,折合人民币约为930亿元,几乎是工业富联同期研发支出的10倍。另外,立讯精密2024年实现营收2688亿元,不及工业富联同期营收的一半,但其研发投入却达到85.56亿元,几乎与工业富联持平。不难看出, 工业富联的研发投入力度远远不及作为其重要竞争对手的立讯精密,更遑论去对照英伟达。③
但不管是不是代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有生命力的致命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其所处的产业是否有发展前景,二是经营是否真的在盈利。从这两点看,工业富联做的比很多高科技企业都要好。
工业富联的出身的确自带“代工”标签,2018年登陆A股时,主营业务还是通信网络设备(基站、路由器)和消费电子组装(手机结构件),毛利率仅14%左右,典型的“微笑曲线”底部玩家。
但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当全球AI浪潮席卷而来,云厂商(亚马逊、微软、英伟达)开始疯狂扩建AI算力基础设施,工业富联突然发现:自己积累了20年的智能制造能力,正好踩中了AI服务器的“代工刚需”。
于是,公司启动“2+2”战略:核心业务:高端智能制造(AI服务器、交换机)+ 工业互联网(液冷技术、智能工厂);新增长点:半导体封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这场转型很快见效:2024年,云计算业务营收占比首次超过50%,其中AI服务器贡献了40%的增量;2025年上半年,AI服务器市占率直接飙升至全球40%,远超戴尔(15%)、惠普(15%),成为全球AI服务器代工绝对龙头。
工业富联的业绩神话,主要是由AI服务器创造的“订单狂欢”。
(1)客户与订单高大上:绑定全球AI“顶流”
工业富联是英伟达在中国唯一的AI服务器全系列量产伙伴,拿下了其2025年45%的H200服务器订单;同时也是微软70%算力需求的Maia AI服务器机柜独家供应商。2025年,公司AI服务器出货量占全球的35%,仅GB200系列服务器的量产爬坡,就贡献了季度营收的20%增量。
(2)产品结构:从“低端组装”到“高附加值”
AI服务器不是普通服务器——它需要定制化散热(液冷技术)、高密度计算(800G交换机)、大规模良率控制(单机柜价值300万美元)。工业富联的AI服务器毛利率虽比传统业务低3-5个百分点,但规模效应下,整体云计算业务毛利率已从2023年的4.2%提升至2025年的5%。
(3)业绩弹性:订单能见度超12个月
2025年上半年,公司合同负债(预收款)达20.1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16.6亿元——这意味着,未来12个月的订单已经“锁死”。仅云服务商的AI服务器订单,就高达2000亿元,短期业绩完全没有“断档”风险。
优势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算力基建能力”,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设厂,墨西哥基地营收占比35%,能快速响应北美客户的本地化需求;拥有6914件全球专利,液冷技术让服务器散热效率提升40%,PUE值(能源使用效率)降至1.05(行业领先)。
进入英伟达、微软的供应链,本身就是“技术和品质的背书”——不是谁都能拿到它们的订单。
因此,工业富联的未来令人看好,有三个核心支撑:
(1)需求端:云厂商的“AI军备竞赛”
北美四大云厂商(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2025年资本开支预计同比增长40%,其中80%用于AI算力基础设施。IDC预测,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8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这相当于给工业富联“开了一个长期订单池”。
(2)技术端:从“服务器”到“解决方案”
工业富联正在从“卖服务器”转向“卖算力解决方案”:比如为特斯拉提供工厂数字化改造(毛利率比传统代工高5-8个百分点),推出液冷服务器(单机柜节能40%),布局800G高速交换机(营收较2024年增长300%)。这些新业务,正在拉高公司的毛利率天花板。
(3)政策端:全球算力基建的“东风”
作为《财富》中国科技50强,工业富联受益于全球“主权AI”趋势——各国政府为了数据安全,都在推动本地化AI算力建设。比如新加坡、墨西哥的AI数据中心项目,工业富联已经拿到了大额订单。
工业富联的十年发展历经三次关键转型。2015-2019年为传统代工阶段,公司以消费电子终端产品代工为核心;2020-2022年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拓展;2023年至今进入AI驱动阶段,全面布局AI算力基础设施。
尽管还有人质疑其代工厂本色,但它通过“2+2”战略布局,在发展“高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核心业务的同时,布局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锁定“大数据+机器人”作为新增长点。这使工业富联在十年内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跃升。
工业富联的转型,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业从“低端组装”到“高端智造”的缩影。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代工厂”,而是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供应商——当全球都在拼AI算力时,它掌握着“把芯片变成算力”的关键能力。
对于投资者来说,工业富联不是“代工的增长”,而是“AI算力浪潮的确定性”。(工业富联(601138)深度解析:从“代工组装厂”到“AI算力引擎” 卓立基群2025-10-07)
(反做空一线温馨提示:本文仅对工业富联的公司做简单梳理,并不是投资建议。且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引用]
①(郭台铭狂飙成首富,手握A股首只万亿科技股 钛媒体APP2025-09-03 文 新质动能,作者 沐风)
②(工业富联和富士康的关系,是什么? 工业富联2025-10-06 )
③(逼近万亿市值,被称为“代工厂” 的工业富联凭什么? 砺石商业评论2025-08-25 李平/作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