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采政策进化背后的行业思考:以规则重构推动医药生态良性循环
自2018年国家组织药品集采首次“破冰”,十年间435个药品通过“以量换价”实现平均超50%降价,累计为医保基金节省超3000 亿元,彻底扭转了“天价药”垄断市场的格局,让数百万患者享受到“降价不降需”的实惠。
然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唯低价论”引发的断供风险、仿制药低水平内卷、创新药研发动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个别企业为中标不惜低于成本报价,后续因利润微薄断供;仿制药企业扎堆一致性评价,却鲜少投入创新;原研药与仿制药无序竞争,干扰临床用药稳定性。
在此背景下,2025年启动的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以“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为核心,通过品种遴选“三重过滤”、质量管控全链条覆盖、报量机制精准锚定临床、竞价规则破解低价陷阱、创新保护划定竞争边界五大突破性调整,完成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深耕”的战略转身。
这场规则革新不仅回应了患者、药企、医保三方的核心关切,更将推动医药行业从“价格战”的红海,迈向“质量+创新”的价值竞争新蓝海,为我国从“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转型注入关键动力。
01、十年迭代:集采从 “规模” 到 “质量” 的转身
自2018年12月首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在11个试点城市落地至今,十年间集采制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从“破冰探索”到“全面覆盖”的跨越。
前九批集采累计覆盖435个药品品种,涉及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等多个领域,平均降幅超50%,累计为医保基金节省支出超3000亿元,让“高价药” 告别“天价时代”——曾经每片售价超10元的恩替卡韦片,经集采后降至0.62元/片;用于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片,价格从每盒2358元直降至547元,数百万患者因此摆脱“用药贵”的困境,药品可及性实现质的飞跃。
在规模扩张的背后,集采以“以量换价”为核心逻辑,通过“全国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的模式,大幅压缩了药品流通环节的灰色空间。
数据显示,前十年集采药品的中间流通费用占比从35%降至12%,彻底打破了此前“带金销售”主导的药品市场格局,推动行业从“渠道竞争”向“价格竞争”转型。
然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唯低价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制约集采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从供应端来看,个别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中标后因利润微薄难以维持正常生产,最终导致断供现象频发。
据统计,前十年集采中共有23个药品品种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断供,涉及18家药企,其中不乏一些中小型药企。断供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用药,也给医疗机构的诊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例如,某省医疗机构曾出现过常用降压药硝苯地平控释片断供的情况,导致部分患者不得不临时更换其他品牌的药品,增加了用药风险。
从产业端来看,“低价竞争”导致仿制药企业扎堆进行低水平重复研发,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前十年间,国内仿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平均仅为3.5%,远低于国际药企15%-20%的水平。许多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通过一致性评价上,而非开展创新药研发,导致我国医药行业在高端创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低价竞争也使得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提升药品质量,部分药品虽然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但在生产工艺、原辅料选择等方面仍存在瑕疵,给药品安全带来了隐患。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应运而生,其以“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为核心原则,标志着集采政策从“规模优先”向“质量与效率并重”的战略性转变。
此次集采在品种遴选环节就进行了精心设计,历经医保筛选、专家论证、风险剔除三阶段,最终确定纳入55个品种。从品种结构来看,既涵盖了抗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大病种用药,满足了临床治疗的迫切需求,又通过设置“年采购额超1亿元”的门槛,确保了集采的规模效应,能够有效降低药品价格。
以抗肿瘤药为例,此次纳入的奥沙利铂注射液、卡培他滨片等品种,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年采购额均超过了5亿元。通过集采,这些药品的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让更多癌症患者能够用得起药。
同时,为了避免纳入高风险品种,此次集采还剔除了重点抗菌药、治疗指数窄等药品。重点抗菌药的滥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而治疗指数窄的药品剂量稍有偏差就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剔除这些品种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此外,第十一批集采还充分考虑了产业实际情况,在品种遴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药企、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的意见,确保纳入的品种既符合临床需求,又能够兼顾药企的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了临床需求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这种精准匹配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集采的实施效果,也为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02、规则升级破痛点,重塑行业竞争逻辑
第十一批国采的规则革新,并非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针对前十年集采暴露的核心痛点,构建起“质量为基、临床为本、创新为要”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从根本上重塑医药行业的竞争逻辑。
在质量管控与品种遴选层面,第十一批集采突破此前“达标即纳入”的粗放模式,通过“精准遴选+全链质控”筑牢药品安全防线。品种遴选环节建立的“三重过滤”机制,不仅排除协议期内医保谈判新药与高专利风险品种,避免创新成果被过早压价,更剔除重点抗菌药、治疗指数窄等易引发临床风险的品种,如对达格列净仿制药仅按共通适应症报量,确保药品与临床治疗需求精准匹配。
质量监管则从“药品合格”延伸至“生产全链条可靠”,要求投标企业具备2年以上同类剂型生产经验,且生产线2年内无GMP违规记录,中选后还需接受药监部门“企业检查+产品抽检”双全覆盖,这种“事前筛选+事后监管”的组合拳,让质量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核心门槛。
以洛索洛芬贴剂为例,10余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中,仅4家因生产经验与合规能力达标入围,有效加速行业 “去芜存菁”,推动“低价低质”向“质价相符”转型。
针对“供需错配”与“低价内卷”两大行业顽疾,第十一批集采通过“临床报量+科学竞价”的协同设计,实现供需两端的精准对接与竞争秩序的理性回归。
此前以通用名报量的模式,常导致中选品种与临床用药习惯脱节,而此次首创的“厂牌报量”机制,让4.6 万家医疗机构中77%的采购量明确到具体品牌,这种“需求前置”的设计,既保障临床用药的连续性,也让企业竞标更贴合市场实际需求。
如降糖药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中美华东凭借70%的厂牌报量基础,即便首轮竞价失利仍可通过复活机制中选,避免因品种更换引发的诊疗风险。
竞价规则的优化则进一步破解“低价陷阱”,不再以最低报价为唯一参照,新增“低价声明”要求企业公开成本构成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既回应社会对“低价低质”的担忧,也为企业预留合理利润空间;“两类复活机制”的设置,更减轻企业极端报价的压力,配合关联企业视同一家、“首告从宽”等防围标措施,彻底打破此前“低价者得”的单一竞争格局,让市场竞争回归“质量+效率”的本质。
创新保护的制度设计,更是第十一批集采提升行业发展高度的关键突破。前十年集采因覆盖范围过宽,曾引发“创新抑制”的担忧,而此次通过三重机制为创新药划定“安全边界”:排除协议期内谈判新药、剔除专利侵权风险品种、对原研药适应症优势品种限制报量范围,既保障仿制药在合理范围内竞争,又维护原研药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以原研药占比90%的达格列净为例,尽管30家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但因专利保护与适应症优势考量,仅10家企业参与竞标,这种“差异化竞争”的设计,避免创新成果被无序低价冲击,引导行业资源向创新研发倾斜,为我国医药行业从“仿制药跟随”向“创新药引领”转型奠定制度基础。
03、生态转型,从 “价格战” 到 “价值战” 的跨越
第十一批国采的规则升级,最终将推动医药行业完成从“价格战”红海到“价值战”蓝海的生态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企业发展策略的调整,更深刻改变行业资源配置逻辑与多方利益平衡格局,为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对药企而言,规则革新倒逼企业彻底摆脱“规模依赖”的传统路径,转向“质量+研发”的价值竞争轨道。
此前部分中小企业依靠“低价竞标”抢占市场,却因缺乏合规生产能力与研发投入,陷入“中标即亏损”的恶性循环,而第十一批集采的质量门槛与理性竞价规则,加速这类企业退出市场,资源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头部企业则通过产能整合、工艺升级巩固竞争优势,如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凭借合规生产线与稳定质量,在奥司他韦品种竞争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反内卷的竞价规则让企业无需“赔本竞标”,可将节省的销售费用投入研发,2025年多家药企已宣布将集采释放的资金转向创新药临床实验,外资企业态度的转变更具标志性——某国际药企虽未参与本次竞标,但明确表示将借鉴复活机制优化后续投标策略,政策公信力的提升让国内外企业更愿参与到良性竞争中,推动行业从“低水平内卷”转向 “高质量创新”。
从行业层面看,第十一批集采正在加速医药行业“规范集中”与“创新升温”的双重变革。
前十年集采虽压缩中间流通成本,但仿制药 “低水平重复”问题未根本解决,大量企业扎堆在少数成熟品种,导致行业资源浪费。
而此次集采通过“1亿元采购额门槛+质量筛选” 的组合拳,推动资源向临床需求大、质量有保障的优质品种与企业集中,55个品种平均中选企业数较第十批减少2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质量优先”的导向更彻底打破“带金销售”的生存土壤,迫使企业从“渠道竞争”转向“疗效竞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药品真实世界疗效与患者获益,2025年三季度创新药研发投入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3.2个百分点,ADC药物、基因治疗等高端领域的研发管线显著增加,行业创新活力持续释放,逐步摆脱“仿制药大国”的标签,向“创新药强国”迈进。
这种生态转型最终实现医保、临床、患者三方利益的深度协同,构建起“共赢共生”的医药健康新生态。
对患者而言,“质量管控+真实世界研究”的双重保障,让降价药不再伴随“质量担忧”,重点监控药品带量比例的下调,还为患者预留了更多用药选择,满足不同治疗需求;对医疗机构而言,“厂牌报量+供应稳定”的机制,避免因中选品种更换导致的诊疗方案调整,减少用药风险,提升临床用药管理效率;对医保基金而言,规模效应与理性竞价的结合,在实现“节流增效”的同时,更通过创新保护为后续新药纳入预留空间——预计本次集采可节省资金超200亿元,这些资金将进一步用于医保目录扩容与创新药支付,形成“患者得实惠、医院减负担、医保可持续、企业有动力”的良性循环。
结语:集采开启“高质量发展”新起点
第十一批国采的规则迭代,是对前十年集采改革经验的系统性升华,更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逻辑的一次深刻重塑——从“有没有” 的规模扩张,走向“好不好”的质量深耕;从“价格为王”的无序竞争,转向“质量+创新” 的价值竞争。这种转变既回应了群众对“降价不降质”的核心关切,也为医药行业指明了“创新驱动、质量取胜”的长远方向。
随着全周期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创新激励机制的持续优化,集采制度将不再是简单的“降价工具”,而是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 “核心引擎”。
它将持续引导行业资源向创新研发与质量提升集中,加速我国从“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转型,最终实现“医保可持续、企业有动力、群众得实惠”的改革目标,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坚实的医药产业支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