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瑞新材IPO:巨头客户光环下的多重“暗礁”
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钛合金热潮尚未退去,一家深度绑定全球龙头供应链的材料企业正冲刺资本市场。
目前,由于需要补充更新财务资料,江苏康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康瑞新材”)的 IPO 状态显示为“中止”。不过,从其三年暴增 7.64 倍的净利润,到占比超七成的单一客户收入;从实控人夫妇超 6500万元的分红套现,到数亿元转贷的内控漏洞,这家靠钛边框崛起的企业,在巨头客户的光环下藏着多重待解的谜题。
01、大客户依赖程度较高
消费电子行业向来是得大客户者得天下,但过高的 “大客户依赖症”也并非好事。
康瑞新材招股书显示,2022 至 2024 年,公司来自 X 公司(全球消费电子龙头)产业链的收入分别达 7.58 亿元、21.73 亿元、21.21 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最高触及 88.41%,即便 2024 年略有回落仍达 71.62%。这种深度绑定曾带来业绩爆发,使其归母净利润从 4755.6 万元飙升至 4.11 亿元,但隐患也不容小视。
公司在招股书中直言不讳地提示,2025 年来自 X 公司产业链的收入存在下降风险,且若未能通过对方严格的供应商资格复审,将对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更值得警惕的是,前五大客户的 “虹吸效应” 持续加剧:2024 年其销售占比攀升至 84.77%,仅比亚迪一家就贡献 28.42% 的收入。而与比亚迪的合作源于收购捷普集团相关业务,这种 “嫁接式” 合作能否抵御消费电子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仍是未知数。
业绩高增的背后,是一组令人费解的财务数据。据康瑞新材招股书,2022-2024 年精密金属异型材产分别为 70.11%、59.36%、63.46%,精密金属磨光棒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95.54%、96.65%、77.82%,总体存在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而公司此次 IPO 计划募资 11.05 亿元,其中 8.14 亿元用于扩建合计 9000 吨的钛合金及复合材料产能,占总募资额的 73.6%,后续如何消化这些新增产能也是一大挑战。
更严峻的是应收账款及存货压力,2022-2024 年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 1.46 亿元、3.58 亿元和 3.99 亿元,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分别为 659.74 万元、872.94 万元和 2565.49 万元,2024年的 2565 万元存货跌价准备,其跌价率远超同类公司。同期应收账款分别为2.84亿、6.85亿、6.45亿,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49.82%、34.83%、44.35%。
02、内控合规隐患
财务数据之外,康瑞新材内控体系的问题也引人注目。
招股书披露,2020 至 2023 年间,公司通过合并范围内主体及第三方转贷合计达 7.77 亿元,其中 2023 年转贷规模高达 5.19 亿元。尽管公司称借款已到期归还,但如此大规模的资金违规操作,仍然暴露了资金管理系统的漏洞。
更具戏剧性的是 “小钱上的违规”:2022 至 2023 年,公司通过个人卡收取废品销售款 7.08 万元,全部用于发放员工奖金。同时,2022 年和 2023 年还存在无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背书,金额分别达 798.02 万元和 345.76 万元,公司将其解释为 “内部资金调配”。
这些看似零散的违规行为,与税务、环保领域的行政处罚形成呼应:因漏报进口货物运输附加费漏缴税款 11.01 万元,被江阴海关罚款 3.3 万元;子公司南通康瑞将未处理废水倒入雨水窖井,违反水污染防治法被罚 10 万元。虽处罚金额都不大,但合规意识的淡薄可见一斑。
内控漏洞的背后,是实控人 “一股独大” 的治理结构。朱卫与李莉(加拿大国籍)夫妇通过直接及间接方式合计控制公司 72.52% 的股权,形成绝对控股。这种股权结构下,夫妇二人已通过分红“套现”超 6500 万元 ——2022 年和 2024 年公司累计分红 9000 万元,按持股比例测算,实控人夫妇至少分得 6526.8 万元。
更耐人寻味的是股权交易与客户关系的交织。2023 年 9 月,李莉与朱卫控股 99.99% 的江阴康德,以同期增资价八折的价格向比亚迪转让股份,合计套现约 7500 万元。而比亚迪恰是公司 2024 年第二大客户,贡献 8.41 亿元收入。这种 “低价转让股权 + 高额订单输送” 的组合,难免引发利益输送的质疑。
回溯历史,股权代持也存在历史瑕疵:2001 年朱卫曾委托台商代持 25% 股权以享受外资税收优惠,直至 2023 年才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632.77 万元,虽称已解决历史问题,但仍留下治理透明度的隐忧。
03、技术迭代迷思
在消费电子技术快速迭代的赛道上,康瑞新材的技术储备稍显单薄。2022 至 2024 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为 3.48%、1.94%、2.71%,低于同行银邦股份(3.75%、3.97%、3.96%),招股书还显示,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从 2022 年的 181 人降至 2024 年的 129 人,占员工总数比例从 7.58% 下滑至 3.91%,对比银邦股份 2024 年研发人员占比(约 8.2%),康瑞新材在技术人才储备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专利结构更暴露短板:招股书披露公司拥有 109 项专利,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仅 4 项(如钛合金焊丝、表带丝材制备方法等),其余多为实用新型专利(如拉拔油加热装置、圆棒传送料装置等)。发明专利占比不足 10%,难免令外界有“核心专利缺失” 的判断,且现有发明专利集中于钛合金加工细分环节,未覆盖金属 3D 打印、粉末冶金等前沿领域。
此外,消费电子行业已出现材质多元化探索,部分品牌旗舰机型开始尝试碳纤维复合材料、镁合金等替代钛合金与不锈钢以实现轻量化。康瑞新材 2024 年钛合金相关收入占比超 60%,若终端需求切换,其现有 63.46% 利用率的精密金属异型材产能将面临进一步闲置风险,与 IPO 募资扩建 9000 吨钛合金产能的规划形成尖锐矛盾。
行业性的新工艺替代方面,金属 3D 打印技术在消费电子结构件领域的应用已从概念走向量产,某头部品牌智能手表表壳已采用该工艺,其无需模具、快速迭代的优势直接冲击康瑞新材依赖的 “金属塑性成型” 路线。同时,粉末冶金技术在高强度零部件制造中的渗透率提升,进一步压缩传统塑性加工的市场空间,而康瑞新材目前尚无相关技术储备或专利布局的相关披露信息。
此次募资计划中,公司计划投入 9044.89 万元建设研发中心,但 2024 年研发人员仅 129 人且持续流失,对比银邦股份 2024 年 2.12 亿元研发投入及完整的 “材料研发 - 工艺优化 - 中试量产” 体系,康瑞新材的研发效率与技术转化能力差距不容忽视。
此外,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康瑞新材 2024 年享受 15% 企业所得税优惠及 2.3 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还可能获得江苏省智能制造项目补贴。但行业政策已显现 “扶优扶强” 导向,2025 年专项扶持资金虽增至 22.5 亿元,但重点向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倾斜。若康瑞新材未能在补贴周期内突破技术瓶颈,未来补贴退坡或将直接削弱其盈利能力。
从不锈钢制品厂到 IPO 申报企业,康瑞新材的成长轨迹深深烙着消费电子行业的红利印记。但对于资本市场,真正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高新技术企业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溢价空间。对此,康瑞新材或许还需要拿出更多更有力的证明。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