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权存变杉杉股份迎来白衣骑士?
力挽狂澜、点石成金
作者:李莉
编辑:陈晨
风品:楚逸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水到绝境是飞瀑、企到困境是重生。备受关注的杉杉股份控股股东重整事宜,近日迎来新进展。
10月11日,杉杉股份公告称,杉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杉杉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宁波朋泽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朋泽贸易)已于9月29日签署《重整投资协议》。
该《协议》及草案内容显示,由江苏新扬子商贸有限公司牵头的重整投资人联合体,将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交易安排,合计取得杉杉集团及其子公司持有的杉杉股份23.36%股票的控制权。若重整计划最终执行顺利,杉杉股份实控人将变更为新扬子商贸的实控人任元林。公开资料显示,任元林是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创始人,被称“中国民营船王”。
2025年10月9日杉杉股份盘中触及16.8元,创近两年新高,当日收于15.57元。尽管随后数日震荡下行,最新收盘价13.1元,较年初仍累涨约80%。
所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商业舞台上,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可能孕育新机遇。不过,细观杉杉股份此次变更,仍面临审批、反垄断审查和履约等风险。债务危机化解已到关键阶段,能否最终如愿?另一厢,毕竟郑永刚离世才两年多,杉杉便迎“易主”时刻多少让人有些唏嘘,所谓何故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呢?
1
资源+资金 “船王”入主遐想
首先,失去核心掌舵人的这两年多,“杉杉系”过得并不容易,潜藏的矛盾风险集中爆发。
一方面 ,郑永刚之子郑驹与遗孀周婷展开控制权争夺,双方“长期拉锯”,让公司陷入持续内耗。一方面,因偿债能力不足,“杉杉系”债务危机开始爆发。2025年1月,杉杉集团合并口径(除上市公司杉杉股份外)有息负债总额达126.21亿元,其中1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为120.37亿元。
也是2025年,杉杉集团开启重整之路。据杉杉股份公告透露,此番重整联合体由四家机构组成:江苏新扬子商贸有限公司(下称新扬子商贸)、江苏新扬船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新扬船)、厦门TCL科技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TCL产投)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下称东方资管深圳分公司)组成。
其中,新扬子商贸牵头和新扬船共同设立一家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投资人持股平台,由投资人持股平台向债务人收购 223,311,200 股杉杉股份股票,占杉杉股份总股本的9.93%。其中,新扬子商贸作为投资人持股平台的第一大有限合伙人进行出资,对合伙企业持有的份额比不低于40%;新扬船亦以有限合伙人身份参与出资,负责为投资人持股平台继续招募具备相应资金实力与产业背景的主体。
与此同时,TCL产投将采取直接收购方式,获得杉杉股份1.94%股权,并将其表决权一并委托给上述持股平台。此外,在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后,新扬子商贸还将联合服务信托设立另一家有限合伙企业,收购杉杉股份0.89%的股权,东方资管深圳分公司作为该笔交易的信托投资人,其对应的表决权同样将委托给持股平台行使。
值得一提的是,债务人继续持有的剩余杉杉股份股票之全部表决权,也将委托给该投资人持股平台。杉杉股份指出,通过上述“持股平台持股、合伙企业持股与直接持股”相结合的方式,重整投资人将合计受让约2.87亿股份,对应受让对价约32.84亿元。若重整成功,此持股平台将成杉杉股份的控股股东。
据百度百科及杉杉股份公告,新扬子商贸由江苏扬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资控股,隶属于扬子江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间接控股的国内投资平台,截至目前,新扬子商贸对外投资企业达57家,涉及金属、船舶、化工、投资管理等领域,拥有较丰富的投管经验及资金实力。
2024 年,新扬子商贸营收10.63 亿元,同比增长86%,投资收益 4.73 亿元,当年净利润 4.45 亿元。公司总资产规模较上年虽有所降低至109.40 亿元,可负债规模也同比锐减90%至1.98 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1.81%。
聚焦扬子江金控,是扬子江船业于2021年分拆出来的投资业务部门,并于2022年4月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后者是中国主要造船集团之一的扬子江船业集团子公司。
联合体中的TCL产投同样不容小觑。据杉杉股份公告,其为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且TCL科技主业涵盖半导体显示与新能源光伏,而杉杉股份的核心业务之一——偏光片,正是TCL科技半导体显示业务所需的关键材料,杉杉股份还是其重要供应商。
换言之,TCL科技参与本次重整,不仅有助巩固双方现有合作关系,提升自身生产供应链的稳定性,更有利其深入参与上游材料的研发与生产进程,从而强化供应链的协同效率。
毫无疑问,若此重整方案成行,杉杉股份将获得“资源+资金”的双重驱动,为公司眼下脱困、未来发展注入诸多遐想。
2
债压与筹码 韧性很重要
不过,这不代表万事大吉。
如上文所言,也因业务协同等考量,杉杉股份此次控股权变更仍然面临审批、反垄断审查和履约等风险。
且据界面新闻,有业内人士表示,站在杉杉集团层面,杉杉股份的股权是最易处理的资产,各方投资人的兴趣都集中于此。这部分资产得到重整处置后,杉杉集团剩余其他资产的重整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不算多夸言。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作为杉杉集团的控股股东,杉杉控股有限公司新增6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合计7亿余元,部分案件被执行人还包括宁波杉杉物产有限公司。截至10月15日,杉杉控股被执行人信息34条,被执行总金额超70亿元;历史被执行人信息20条,被执行金额超52亿元,合计金额超122亿元。
最新财报显示,2025上半年杉杉股份营收98.58亿元,同比增长11.78%;归母净利大幅提升至2.07亿元,增幅达1079.59%;经营性现金流也增长111.6%,达到14.63亿元。一系列飘红数据下,杉杉股份称得上杉杉集团的优质资产。
具体到业务层面,公司负极材料业务销量与盈利水平均得以提升,偏光片业务虽盈利略滑,整体仍保持稳定运行。两大核心主业合计贡献净利4.14亿元,展现出较强发展韧性。
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杉杉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量蝉联行业榜首;SMM数据进一步表明,子公司杉杉科技在人造石墨领域的出货量稳居行业第一,占据负极行业总出货量的21%。
偏光片业务方面,公司继续领跑全球。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2025上半年杉杉股份大尺寸LCD偏光片出货面积占比约34%,在LCD电视用、显示器用偏光片市场的份额均位列全球第一。
能取得上述成绩,离不开公司长期坚持的“技术先行”战略。在知识密集型行业中,一旦突破关键技术,不仅能提升用户体验、抢占市场份额,更能将技术延至不同应用场景,从而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以负极材料为例,杉杉至今已深耕锂电负极材料二十余年。2025上半年,公司成功突破高能量密度快充技术瓶颈,推动快充产品持续迭代。在消费领域,数码用极限低膨胀快充石墨产品已完成开发,6C+极限快充负极材料已供应数码电池头部客户;在动力领域,高能量密度6C超充动力用负极也已配套国内主流客户。公司独创的液相包覆工艺,大幅提升了包覆均一性。
在硅基负极方向,公司成功突破第二代硅氧材料低温循环技术,相关专利获美、日授权,并已批量供应海外电动工具头部厂商。自研的均相沉积技术显著提升硅碳材料循环与倍率性能,高压实、长循环硅碳负极实现量产,宁波硅基负极基地部分产能也已投产。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负极材料共获授权专利359项,含国际专利12项、国内发明专利234项。且产能布局上,完成内蒙古、四川、云南三大一体化基地的中期战略部署,海外市场的芬兰10万吨负极产能项目也已完成EIA环评公示。
再看偏光片业务,目前掌握多项制程关键技术,并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绿色工厂等多项认证。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全球拥有偏光片相关授权专利1832项,其中境外专利1453项,发明专利占比高达95%。
可以说,正是这些先发优势、发展壁垒,让杉杉股份挺过至暗,是吸引战投入局的一大筹码。
3
从巅峰到低谷
周期之困与破局之路
当然,收并购只是放大器,而非点金术。最终的成败,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杉杉股份自1999年便开始涉足锂电池材料业务,向新能源材料战略转型。据浙江日报报道,创始人郑永刚在2022年《中国企业家》主办的活动上曾回忆称“我们当时就意识到,杉杉西服想一直独领风骚,长期成为国人‘国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1999年我们开始研究企业转型。”
直至2013年,该转型迎来重要里程碑——当年锂电业务收入首超服装业务,标志着杉杉股份正式从一家服装企业转变为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业务自此驶入快速发展期。然而,随着新能源业竞争加剧及政策补贴退坡,公司业绩逐渐露出颓态。2018年至2020年间营收从88.53亿元降至82.16亿元,同比增速由正转负;归母净利更是从11.15亿元锐减至1.38亿元。
转机也出现在2020年。随着“关键先生”郑永刚回归一线,公司启动新一轮战略调整:加快资产瘦身、聚焦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着力做精做强锂电材料业务。期间,公司剥离了正极材料、电解液等非核心业务,并于次年完成一项关键收购——以72.31亿元对价间接购得LG化学旗下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的LCD偏光片业务及相关资产70%权益。
这一战略举措堪称点金之作。乘着新能源行业高速发展的东风,杉杉股份2021年创造了历史最佳业绩:年营收破206.99亿元,同比增长151.94%,净利增幅更达到惊人的2320.00%。
遗憾的是,该修复期并没持续多久,2022年公司录得增收不增利,2023、2024年连续营利双降,尤其净利堪称断崖式下坠,从2022年盈利26.9亿变成2024年亏损3.67亿元。
尽管2025上半年业绩随行业复苏有所回暖,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增长的基础仍显薄弱。首先,业绩回升部分得益于上年同期较低的可比基数。据东财choice数据,2022上半年至2024上半年,公司营收从107.7亿元降至88.2亿元,归母净利从16.61亿元锐减至1757万元。2025上半年2.07亿元的归母净利虽同比大增,可较2023年、2024年同期的10.13亿、16.6亿元仍有不小差距。
另一方面,业绩改善源于降本增效。2025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5.125亿元、管理费用2.573亿元,分别同比减少2.58%、18.84%,销售费同比增长13.88%至1.358亿元。三费合计较上年同期减少0.567亿元,表明公司正通过控制成本、同时增加市场投入来换取收入增长,核心造血力竞争力改善多少要打个问号。
2025上半年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16.32%、2.42%,而2022年至2024年同期,毛利率从25.36%降至14.54%,净利率从16.04%降至0.25%,意味着盈利能力虽有可喜修复、但距巅峰期路途同样漫漫。
且2025上半年货币资金28.2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6.25亿元减少约50%。而期末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分别高达54.04亿元和36.54亿元,财务压力不容忽视。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表示,负极材料业面临产能快速扩张带来的阶段性过剩问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偏光片行也遭遇终端需求疲软与行业内卷加剧的双重挑战。综合来看,杉杉股份虽通过战略调整和业务整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周期下行压力,可在盈利能力恢复、资金结构优化等方面仍面临着持续挑战。
4
控制权更迭启示录
在爬坡较劲的敏感时刻,企业权力的交接,常如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去年11月,伴随郑驹辞去董事长职务,郑永刚遗孀周婷接棒,长达一年多的内斗画上句号。而此番重组化债方案的公布,任元林大有入主杉杉股份之势,周婷的职务去向又成窥探公司未来战略走向、业务业绩表现的重要窗口。
纵观企业发展史,控股权易主往往伴随着管理层洗牌。对杉杉股份而言,历经家族内斗创伤、业绩颓态,叠加集团债务重整压力,投资者对原有治理结构的信任度已出现动摇。若能成功引入新资方、新掌舵人,带来新资源盘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幸事。但也要认识到,即便方案获批,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续如何高效整合、平衡好新老各方利益,尽快统一治理理念实操步调,产生1+1大于2的协同效应,仍是一门技术活儿,考验新控股方的大智慧。
毕竟,往期内斗产生的损伤历历在目。2025年2月,杉杉集团进入破产重整,家族控股时代画上句号;郑驹持有的181万股因担保责任被强制执行,最终彻底退出。时至今日,当郑驹黯然离场、周婷疲于重整事务之际,这场权力博弈已无真正赢家。究其根本,家族内斗不仅是情感悲剧,更是企业治理缺陷的集中爆发。它暴露出许多企业在高速成长过程中,忽视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无论是传承机制、股权安排,还是决策透明度,都存短板隐患。
正因如此,任元林携新投资方入主杉杉,被市场视为破局转机。新股东带来的不仅是产业资源和资金支持,更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契机。
展望前路,征程依然漫漫。杉杉股份能否把握行业复苏机遇,重归增长轨道,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新股东能否稳定管理层、明确好战略方向、精准业务布局创新破局,以弥补因内耗而失去的时间。
力挽狂澜、点石成金,杉杉会迎来白衣骑士么?
本文为首财原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