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烟花散去见沉疴:蔡国强事件折射安踏并购后遗症

喧嚣一月的"喜马拉雅烟花秀"事件最终定调!

10月15日,西藏日喀则市官方通报称:北京蔡国强艺术工作室因在生态脆弱区从事破坏草原活动、残留物清理不彻底等行为,涉嫌违反《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规被立案查处,需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修复责任;江孜县委书记、县长等多名干部因违规决策、监管缺位被免职或立案审查。而作为活动赞助商,安踏旗下品牌始祖鸟被明确要求依法承担相应的生态修复责任,这场耗时52秒、燃放1050盆烟花的艺术项目,最终以30.06公顷草地受影响、安踏股价单日蒸发逾60亿港元的代价落幕。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16日,安踏体育官方尚未就此事进行正式公开回应。事件发酵初期,有记者联系安踏官方客服,对方表示所咨询的问题不在客服掌握范围内,主要负责解决安踏集团旗下安踏品牌的相关问题;9月22日,安踏体育官方客服曾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 "对此事表示抱歉",但这并非安踏体育官方的正式公开表态。与此同时,安踏集团官方微博设置了关注及评论限制,用户无法关注或评论其以往发布内容,DY账号多条高评视频也被隐藏,进一步显示出安踏在该事件上的谨慎回避姿态。

这种沉默与子品牌的应对混乱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这场看似孤立的环保危机,实则是安踏16年并购狂飙背后诸多后遗症的集中爆发。从2009年以4.6亿元拿下FILA中国业务开启扩张序幕,到2019年以46亿欧元鲸吞亚玛芬体育将始祖鸟、萨洛蒙等品牌收入囊中,再到2025年砸2.9亿美元收购德国狼爪填补中端空白,资本堆砌的品牌帝国版图持续扩容,营收从46亿元飙升至708亿元的繁华之下,管理失序、协同失效与增长乏力的隐疾早已潜伏。

蔡国强团队的罚单、始祖鸟的责任认定,以及安踏集团的沉默应对,不过是刺破资本泡沫的锋利一针,让并购扩张掩盖的深层矛盾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01、品牌管理的认知断层

始祖鸟这场引发环保争议的烟花秀,本质上暴露了安踏对高端品牌核心价值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并非偶然,而是并购后“本土化改造”与“品牌基因保留”失衡的必然结果。作为安踏利润引擎的始祖鸟,以不足5%的营收占比贡献超15%的利润,其立足高端户外市场的根基在于“敬畏自然”的专业调性与圈层共识——在全球户外领域,“Leave No Trace”(无痕山林)早已成为行业通行准则,专业品牌的任何户外活动都需经过生态影响评估、当地社区沟通等多重流程。

但安踏却用大众品牌的流量营销逻辑操盘高端资产。搜索数据显示,81%的全球消费者认为企业应主动改善环境,尤其在户外品类中,环保认证与可持续实践已成为品牌溢价的核心支撑。而始祖鸟选择在生态脆弱的喜马拉雅山脉举办烟花秀,既未提前公示第三方生态评估报告,也未与当地环保组织建立沟通,完全背离了户外圈层的核心诉求。

引人注意的是,这场活动发生在亚玛芬集团刚刚完成的人事调整之后——安踏将姚剑从亚玛芬大中华区总裁升任全球CEO,同时任命前Lululemon高管Alexandra Sørensen 执掌始祖鸟全球业务,这种“本土管理层主导 + 全球团队监管”的架构本应实现文化协同,却最终出现了执行断层。

国内外致歉声明的内容分歧更凸显管理撕裂。始祖鸟海外版声明明确表示“此行为与品牌环保价值观不符,正与相关艺术家和中国团队沟通调整工作方式”,而中国版声明则将问题归咎于“艺术表达边界评估不足”,这种“甩锅式致歉”让消费者清晰感知到品牌管理的双重标准。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安踏对始祖鸟的定位摇摆:一方面试图将其打造成“户外爱马仕”,把门店开进上海恒隆、北京SKP等顶级商圈与LV为邻;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大众市场的流量红利,通过“稀售策略”制造稀缺性,导致二手平台上一张军鸟吊牌被炒至300元,专业户外属性被消费主义稀释。这种定位撕裂让始祖鸟陷入“专业用户流失、轻奢定位不稳”的尴尬境地——上海资深驴友的感叹颇具代表性:“以前穿始祖鸟是为了登山,现在穿始祖鸟是为了登电梯"。

此类运营错配在安踏并购版图中并非孤例。收购FILA后,安踏通过“运动 + 时尚”改造使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41.8亿元,同比增长8.6%,但过度扩张休闲潮牌、童装等非核心品类,导致品牌专业度稀释,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2.2个百分点至68%。

而2025年上半年新纳入报表的狼爪品牌,因急于复制始祖鸟的高端化路径,在未完成供应链整合的情况下盲目提价,虽安踏已组建联合管理团队制定3-5年复兴计划,但短期内仍难改亏损态势,预计全年亏损超1亿元。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安踏擅长通过资本收购获取品牌溢价,但缺乏支撑高端定位的系统性运营能力。

02、规模虚胖的效率困境

安踏通过并购构建起覆盖大众(安踏主品牌)、中高端(FILA)、奢侈户外(始祖鸟等)的金字塔矩阵,16年间营收从46亿元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85.4亿元,同比增长 14.3%,连续四年稳居中国市场第一,看似成就斐然。但这份规模扩张背后,是品牌间严重的效率断层与资源内耗,并购承诺的“研发协同、供应链共享”几乎沦为空谈,形成“大而不强”的结构性痼疾。

从运营核心指标库存周转来看,三大品牌阵营的失衡已形成明显断层。Wind数据显示,安踏整体存货周转天数从2024年上半年的113天激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35天,另有数据显示为136天,较上年同期增加22天,创下五年来同期新高,且显著高于李宁(61天)、特步国际(94天)等国内同行。

细分品牌中,安踏主品牌凭借与安利股份等核心供应商的深度绑定,通过水性无溶剂工艺与越南智能工厂的协同,库存周转天数勉强维持在85天左右;但FILA因盲目扩张鞋类产品占比(提升至35%),而鞋类生产链条更长、核心材料成本更高、工艺复杂度更强,导致库存周转天数攀升至112天,较主品牌高出31%,资金占用成本显著增加。

最值得警惕的是高端阵营,始祖鸟受制于加拿大、越南工厂的产能瓶颈——其新成立的鞋履业务部门产能利用率仅65%,导致核心款冲锋衣交货周期长达3个月,全球227家门店中近半数出现“爆款断货、滞销款积压”的情况,单店坪效连续两个季度同比下滑 4%。

供应链协同的失效进一步加剧效率困境。安踏虽与安利股份签订战略协议,使其成为唯一鞋材料供应商,开发出密度仅为羽毛1/5的轻量化革膜,并应用于奥运装备,但这一技术优势仅局限于主品牌产品线。FILA的高端鞋履仍依赖外部代工,代工成本较自有供应链高出18%;而始祖鸟为维持“专业血统”,坚持使用GORE-TEX等进口材料,未接入安踏的环保材料体系,导致其服饰类成本比萨洛蒙高出23%,却未能形成相应的溢价优势。

研发协同的缺失同样致命:安踏过去十年累计投入超200亿元研发费用,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近10亿元,同比增长8%,孵化出“安踏膜”等核心技术,并搭建起全球六大设计研发中心参与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网络,但这些技术既未下沉赋能主品牌突破溢价瓶颈(安踏主品牌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54.9%,同比下滑1.7个百分点,比李宁低4个百分点),也未向上支撑高端品牌的技术升级(始祖鸟核心技术仍依赖收购前的积累),陷入“研发投入与价值转化脱节”的怪圈。

财务数据更揭示规模虚胖的本质。2025年上半年,安踏主品牌实现营收169.5亿元,同比增长5.4%,FILA实现营收141.8亿元,同比增长8.6%,两大品牌合计贡献81.3%的营收;而包括始祖鸟、萨洛蒙、狼爪在内的“所有其他品牌”合计营收74.1亿元,占比仅19.2%,虽同比大涨61.1%,但基数仍显薄弱。

即便表现最突出的始祖鸟,2025年二季度同店销售增速也从2023年的80%骤降至15%,增速连续三年下滑;萨洛蒙虽以29%的营收增速成为新亮点,门店数量激增58%至256家,但租金成本激增使其经营利润率仅为始祖鸟的60%。这种“核心品牌承压、新品牌增收不增利”的格局,印证了并购驱动的规模扩张已触及效率天花板——安踏用1.5倍于当年营收的资金收购亚玛芬,虽使其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3.5%至27.09亿美元,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亚玛芬给安踏带来的净利润贡献不足2%。

03、债务高悬的增长焦虑

安踏的并购狂欢始终伴随着负债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债养购”的模式在行业景气期尚可通过规模增长覆盖成本,但当消费环境变化与品牌增长放缓叠加,债务压力便迅速传导为经营焦虑,迫使企业采取激进策略维持增长,进一步放大经营风险。

财务数据显示,安踏负债合计从2023年6月末的355.48亿元增至2024年末的458.76亿元,2025年上半年更是攀升至485.08亿元,一年间增幅达36.4%;尽管通过亚玛芬上市将其净债务从20亿美元压降至6亿美元,但集团层面116.67亿元的可换股债券仍埋下股权稀释隐患,若全额转股将新增约5%股本。

更值得警惕的是现金流结构的压力:2025年上半年安踏经营现金净流入109.3亿元,投资支出达148.64亿元,主要用于并购整合与物流基建,自由现金流为75.5亿元,较 2023年同期减少41%。尽管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银行定存及已抵押存款合计达555.8亿元,资产负债率41.03% 低于行业均值,但短期流动负债达273.52亿元,偿债压力仍不容忽视。这种“现金流紧平衡”状态,使其对单一品牌的增长依赖度持续攀升——始祖鸟所在的亚玛芬户外功能性服饰分部作为“利润压舱石”,一旦出现增速放缓,便会引发连锁反应。

始祖鸟的增长失速正是这种焦虑的直接体现。其所在的技术功能性服饰部门营收增速从2024年二季度的34%降至2025年同期的23%,11个百分点的下滑让安踏急于通过营销破局。但长期的资本路径依赖,使其在品牌运营能力上出现明显短板:为复制FILA的成功,安踏为始祖鸟制定了“高端化 + 大众化”的双重目标,既通过限量发售制造稀缺性(经典款需等三个月),又试图通过烟花秀等事件营销扩大受众,最终导致“专业用户嫌其浮夸、大众用户嫌其昂贵”的尴尬局面。这种战略摇摆的本质,是用资本手段代替内生增长能力的惯性思维——安踏习惯了用收购解决品类空白(如买狼爪补中端户外),用资金投入拉动增长(十年超200亿研发),却在技术转化、品牌叙事等核心能力上持续缺位。

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的失衡更凸显路径依赖的危害。安踏2024年研发投入达20亿元,同比增长20%,并建立六大全球研发中心,但技术转化效率却显著低于国际竞品:搭载“安踏膜”的跑鞋售价仅为耐克同类产品的60%,主品牌毛利率始终徘徊在55%左右,而耐克则稳定在46%以上。

更值得深思的是,安踏对政策红利存在隐性依赖——2024年获得政府补助22.24亿元,占净利润的13%,这种非经常性收益进一步掩盖了内生增长的乏力。当并购带来的规模效应消退、债务压力攀升,安踏陷入“不收购则增长停滞、收购则债务高企”的两难:2025年收购狼爪后,不仅要承担一次性整合成本,还需补贴其初期亏损,预计三年内将吞噬超5亿元现金流。

喜马拉雅山上的烟花早已熄灭,但它照亮的安踏并购后遗症却难以轻易消解。从品牌管理的认知偏差到运营效率的协同失效,从规模虚胖到增长焦虑,这些问题本质上是“资本扩张速度远超治理能力提升速度”的必然结果。

安踏虽通过并购成为全球第三大体育用品集团,2025年上半年与亚玛芬合计营收近580亿元,却未能建立起与规模匹配的品牌运营体系、供应链协同机制和内生增长能力。丁世忠“做世界的安踏”的愿景,终究不能只靠并购清单堆砌。当资本的喧嚣散去,如何修补管理短板、激活品牌协同、培育内生增长,才是安踏从“大”到“强”的关键命题。这场烟花秀带来的信任危机,或许正是倒逼其战略转型的必要代价。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