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三闯港股,贝达药业有啥“拦路虎”?

奔跑之前先夯实底盘

作者:大鹏

编辑:可乐

风品:陈晨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没有最热只有更热,放眼2025年资本市场,港股堪称最靓的仔。

据Wind统计,截止10月9日,年内共有68只新股登陆港股,合计募资1824.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1%和227%,按募资额计稳居全球新股集资榜首。98%的新股获超额认购,86%的新股超额认购倍数超20倍,较去年同期翻倍。其中,医药生物、耐用消费品企业备受追捧。

火热行情,也让一些行业龙头快马加鞭。9月10日,贝达药业公告计划发行H股。9月29日,港交所官网披露其上市材料被正式受理,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和中信证券。公司表示,此举意在增强资本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加速国际化战略推进。

不过,市场反应似乎平淡,9月11日公司股价开盘后一度跌超7%,最终下跌2.67%收于70元,截止10月13日收盘价65.28元。

早在2016年,贝达药业就在创业板挂牌,被誉国内创新药标杆企业。然赴港上市的过程却一波三折,这已是公司第三次发起冲击。《左传》有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那么此番能否如愿?企业实力如何、究竟有哪些牵绊呢?

1

增收不增利

被曝拖欠合作方1.8亿

2021年2月,贝达药业递交招股书、发起港股上市,同年5月通过聆讯,然未能在有效期内完成发行;当年12月再次递表,也未能如愿。

此番卷土重来勇气可嘉,经营层面却迎来一份增收不增利的半年报:2025上半年营收17.31亿元,同比增长15.37%;归母净利1.4亿元,同比下降37.53%。尤其第二季营利均环比下滑,尤其净利仅0.4亿元同比大降68.36%、环比降幅也达60%,净利率4.33%,同比下降11.66个百分点,环比上季下降6.07个百分点。难免让人对后续走势产生疑虑。

对于业绩变化,贝达解释称,因计入当期损益的折旧摊销等费用升高,归属净利出现一定程度下降。

话虽如此,可若拉长些维度,2020年至2024年,贝达药业营收一直保持增长,从18.7亿涨至约28.9亿元,归母利润则起伏较大,从6.06亿元降至4.03亿元,其中2022年仅为1.45亿元。

身处生物创新药赛道,贝达药业研发较为“烧钱”。据新浪证券,2021年至2024年研发支出分别为8.61亿、9.77亿、10.02亿和7.17亿元,占营收比多数年份在40%左右。2025上半年投入2.99亿元用于多项在研项目,包括恩沙替尼、贝福替尼、EYP-1901等。

另一厢,销售费用在攀升,从2021年的8.15亿元增至2024年的10.94亿元,2025上半年达到5.94亿元,同比增长13.34%。

在此背景下,需警惕现金流压力。2025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4.45亿元,同比下滑14.78%。好在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5.27亿元,同比增长13.4%,然流动资产13.59亿元,低于17.57亿元的流动负债。

且2025年6月,益方生物回复上交所年报问询函中披露,贝达药业拖欠其里程碑付款1.8亿元,其中部分款项已逾期超过两年。益方生物表示,公司已多次催收,并发送正式催款函,但相关款项仍未到账。

2025上半年,贝达药业存货3.33亿元同比增长2.51%,应付账款总额5.80亿元下降13.3%。其中,账龄超过1年或逾期的重要应付款项金额恰好为1.8亿元,公司将未偿还原因标注为“尚未结算”。

据华夏时报、大河财立方,这笔债务源于双方2018年签订的《合作协议》。根据约定,肺癌创新药BPI-D0316(甲磺酸贝福替尼)在中国获批上市后,贝达药业需向益方生物支付1亿元里程碑款;若该药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再支付8000万元。2023年5月,贝福替尼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2024年初,该药物通过医保谈判进入目录。至此,两项付款条件均已触发,贝达药业则以“资金周转”为由拖延支付。

要知道,据中国经济网,贝达药业披露的2025半年度募资存放与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显示,公司A股两度募资共计17.22亿元。

聚集此番港股募资,公司表示将拟主要用于在研管线开发、潜在收购、创新生态圈拓展、营销网络建设、重点治疗领域市场推广以及补充营运资金等用途。

行业分析师王彦博指出,高企的应付账款既反映企业拓展张力、市场话语权,也需警惕潜在的现金流压力。从三次执着冲击港股看,贝达药业对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抱有较强意愿。面对盈利能力回落与偿债压力,公司确有“补血”之需。

2

主力产品巅峰之后

“青黄不接”换挡期

公开资料显示,贝达药业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以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研究和开发为核心,集研发、生产、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制药企业,专注肿瘤创新药,

深入业务面,虽被誉创新药标杆,长期存在的核心产品依赖度高、新品尚未形成有效衔接的问题,是业绩承压的一个考量。

目前,贝达药业已拥有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贝美纳(盐酸恩沙替尼)、贝安汀、赛美纳(贝福替尼)、康美纳、伏美纳、安瑞泽和奥福民共八款上市产品,覆盖肺癌、乳腺癌等多治疗领域。

然据新华网,从2022年至2025上半年的销售结构看,支撑主力营收的核心产品还是凯美纳、贝美纳。其中凯美纳曾一度占据营收98%以上份额。

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先发优势让凯美纳曽创出辉煌销售记录,长期挑起公司业绩大梁:2011年6月,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获批上市。2016年、2017年销售额连续两年破10亿元;2019年增至15亿元。

然而花无百日红、大市场更大竞争,据界面新闻,在癌症治疗领域,非小细胞肺癌是大适应症,意味着广阔的用药需求和商业价值。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发肺癌总量达248万例。按照非小细胞肺癌占比八成估算,当年全球新发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会在190万例以上。

大蛋糕诱惑下,布局该领域的公司鱼贯而入,赛道日益拥挤。随着药物发展革新,EGFR TKI药物进化至第三代,竞争程度不断增加,让贝达药业上述高增巅峰期难长期持续。

据开源证券,截至2024年11月,国内已获批的第三代EGFR TKI就有6 款,其中5款为国产自研新药。除了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另有江苏豪森的阿美替尼、艾力斯的伏美替尼、倍而达药业的瑞齐替尼、南京圣和的瑞厄替尼。

以艾力斯为例,2025上半年实现营收23.74亿元,同比增长50.57%;扣非净利9.05亿元,同比增长39.92%;翰森制药更创收约74.34亿元,同比增14.3%,其中约58亿元是货品销售收入;期内盈利约31.35亿元,同比增长15%。

时间线上看,贝达药业与益方生物合作的第三代EGFR-TKI抑制剂贝福替尼于2023年5月获批,但此前奥希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等同类药物早已上市,使其失去先发优势。尽管该药在2023年内相继获批二线及一线适应症并纳入医保,市场表现却未完全达到预期。2023年至2025上半年,其销售额始终未达主营业务收入10%的披露门槛,分别低于2.46亿元、2.89亿元和1.73亿元,是否折射后续产品接续不畅、增长动力不足值得企业审视。

放眼市场,多年政策引导市场孵化下,创新药赛道陆续结出硕果,贝达新品面临新市场挑战。据界面新闻,2025年6月上市的CDK4/6抑制剂康美纳,面临辉瑞哌柏西利、恒瑞医药达尔西利等强势竞品;7月上市的奥福民为国内首款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药品,但由参股公司禾元生物研发,贝达仅享有部分区域经销权,对整体业绩贡献有限。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产品迭代节奏上,贝达药业在首款创新药上市后间隔数年才推出第二款,反映出新药研发的高风险与长周期特性,也折射了企业研发效率有待提升。董事长丁列明曾坦言,医药创新成功率不高,内部也存失败项目。目前,公司仍处“青黄不接”的产品换挡期,若后续管线未能及时跟进,未来经营业绩或将持续承压。

3

研发费缩水、首席科学家离职

战略转型追问

如何打开第二增长极,贝达药业正逐步将战略重心从自主创新转向合作拓展的“双脚”走路,以弥补内生动力不足。如2024中报中,公司首次提出“四驾马车”战略,将“战略合作”与“创新生态圈”列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为拓宽赛道,贝达药业开始向肿瘤之外领域探索。2024年底投资瑞普晨创,布局糖尿病细胞疗法。而更早于2022年战投禾元生物,持股7.47%,成第三大股东。2024年9月双方就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达成进一步商业化合作,被视“生态圈”战略的具体落地。

细观该合作的关键一步,是推动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成功上市。不过该产品面临双重不确定性:一是全球范围内迄今仅一款重组人白蛋白产品获批上市,技术门槛高、获批难度不容小觑;二是市场潜力尚待验证。该药申请的适应症为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仅占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的一小部分。若要替代传统人血白蛋白进入更广泛的临床场景,仍需漫长过程。

人血白蛋白作为国内血制品最大细分市场,2023年规模接近250亿元,目前由进口产品主导,CSL、基立福和武田三家外资企业合计占比超六成。尽管国产替代空间可观,贝达药业也提示,该产品2024年度尚未形成销售,审评进度与未来销售仍具不确定性。

战略转向之余,贝达药业研发投入出现收缩。自2016年上市后公司研发人员持续增长,至2022年达647人峰值。随后开始下降,2023年降至562人。据经济观察报、中新经纬,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施大规模裁员,有离职、在职员工透露研发部门是“重灾区”,裁员比约60%左右。

有业内人士指出,往期贝达药业一直将自主研发、战略合作和市场销售作为发展的三驾马车。此次面向研发团队的裁员,是贝达战略转向的标志,未来或将缩小在创新药自研上的投入。

2024年,公司研发费同比下降21.59%,2025上半年再滑10.40%至2.26亿元。

高层研发领军人物也出现变动。2024年9月,董事、资深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家炳因个人原因辞职。其自2016年加入贝达,被视为公司近年研发体系的核心人物,离职引发外界对贝达技术延续性的关注。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指出,降低研发投入有利提升短期盈利表现、减轻企业费用支出压力,但若长期持续需警惕损伤创新动能,让企业难以在技术密集、迭代迅速的医药业持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应对国际巨头压制与新兴企业追赶。这不仅影响长期市场份额,也可能削弱创新药标杆价值、继而影响投资者信心。

4

三个突破口 贵在抓住窗口期

好在,当前医药市场仍处快速发展的红利期,这为贝达药业留出了调整追赶的宝贵窗口。总体来看,其有三个跃升看点。

首先,国际化突破在即,出海进程提速。贝达药业新药研发近期迎来重要进展:盐酸恩沙替尼胶囊以“零缺陷”成绩通过美国FDA生产现场核查,临床中心也顺利通过FDA核查,意味着该品即将在美获批上市。这将成为贝达首个成功出海的创新药,不仅打开国际市场空间,也标志创新能力获国际认可。

丁列明指出,“在美国获批后,后续在欧洲、‘一带一路’国家的注册报批将更加顺畅。”他同时强调,出海是中国企业必须抓住的战略机会,无论是借助跨国企业合作“借船出海”,还是自主开展海外临床与市场开发,都蕴含巨大机遇。

其次,“A+H”双平台上市具备多重战略意义。艾媒咨询CEO张毅分析,“A+H”模式的核心动力包括融资拓展、国际化布局与政策支持。双平台有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平衡估值水平、吸引国际投资者,并提升品牌全球影响力。

再者,行业环境持续利好,创新药审批进入快车道。以2025上半年为例,国家药监局共批准43个创新药上市,同比增长59%,接近2024全年总量。其中本土企业贡献超九成,覆盖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重要领域。贝达药业的凯美纳作为我国首个自主小分子靶向抗癌药,曾打破进口药垄断,被誉民生领域“两弹一星”。在政策市场双驱下,其若以此加快新品研发、育出新大单品,将对盈利水平改善、市场扩展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贝达药业正处于国内政策利好与国际化突破的关键交汇点。如能有效把握行业机遇,有望推开更广阔的价值大门。不过,也要清晰认识到,上市是一场价值马拉松,尤其两地上市,监管合规、市值管理和财务披露复杂度提升等挑战也随之上升。想越过一个个成长“山丘”,达成夙愿,企业需在战略收益与操作成本、成长性合规度间审慎权衡。

一句话,奔跑之前先夯实底盘。更大平台、更多挑战、更多机遇,想摆脱上市鏖战把住宝贵窗口期,或许就从补齐一个个短板“拦路虎”开始吧。

本文为首财原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