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止IPO阳光精机卡在哪、能卷土重来?
上市是一场马拉松
作者:大鹏
编辑:闻道
风品:俊逸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大河开凌,资本市场热度一再攀升。随着上周昊创瑞通等3家公司完成发行,2025年以来A股IPO募资额已超去年全年。
根据Wind统计,截至9月14日,按照网上发行日计,今年已有68家新股完成发行,合计募资额达677.4亿元,而去年全年102家新股完成发行、总募资662.8亿元。
不过,明眼人也能看到、高质量发展大旗下,上市门槛也在提升。就在9月17日,金则利撤回北交所IPO申请,业绩持续下滑成主因。无独有偶8月16日,北交所公告,终止对阳光精机的上市审核。
事实上,阳光精机IPO进程早已陷入停滞。历经两轮问询并回复后,面对2025年2月发出的第三轮问询函,3月底因财报到期需补充审计事项而中止审核。6月阳光精机通过董事会决议,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材料。
不禁疑问,究竟卡在哪里、还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么?
1
营利降、应收账款增
窗口期已过?
公开资料显示,阳光精机成立于2005年,2022年11月新三板挂牌上市,次年5月进入创新层。作为光伏切割设备核心部件的重要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精密主轴、主辊、弧形导轨及精密轴承等,应用于光伏硅晶体、蓝宝石、半导体碳化硅等高硬脆材料切割设备中。
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阳光精机营收从1.73亿元增至3.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6.2%;净利润也从4331万元增至9452万元,整体成长性可圈可点。
然进入2024年出现增收不增利:营收同比增长23.81%至3.96亿元,净利下滑2.36%至9229.61万元。
深入经营业务面,客户集中度长期居高。2021年至2023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达94.82%、96.76%和63.46%,个中衍生风险不可不察。
以第一大客户晶盛机电为例,2020年至2024上半年贡献收入占比50.26%、61.37%、79.57%、41.00%、21.84%。
2023年以来,随着全球光伏业增速放缓、上游产能过剩,晶盛机电感受到业绩寒意,2024年营收175.77亿元,同比下降2.26%;净利25.10亿元,同比下降44.93%,继而采购缩减传导到阳光精机身上。
在北交所问询中,阳光精机的客户集中度以及业绩稳定性是关注重点。对此,阳光精机曾在回复中强调与晶盛机电的合作“稳定可持续、不存在业绩下滑风险”。不过之前招股书也坦承,若客户经营策略发生变化或合作关系被替代,将对公司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2025年8月23日,晶盛机电最新中报亮相:2025上半年营收约57.99亿元,同比下降42.85%;净利约6.39亿元,同比下降69.52%。叠合2024年的增收不增利,相较前几年的高歌猛进,公司已显露逆风疲态,如何重拾成长性是一个急迫考题。
另一厢,市场地位亦受争议。招股书引用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据,称公司2020年至2022年在光伏切割主轴业的市占率排名第一,2022年达到34.38%。可在北交所审核问询后,该“市占率第一”的表述被删除修订。
利润“含金量”也是一考量。2023年,公司净利创下9452万元新高,然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却是-772万元,明显有些背离。2024年阳光精机净利9229.61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也仅为82.10万元。
2021年至2024年,阳光精机应收账款余额由689.69万元增至2.17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从11.47天拉至161.81天。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上市都讲求窗口期,光伏行业周期性下行、大客户订单缩水,加上自身应收账款高企,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下行,内外交困背景下,阳光精机IPO折戟并不让人意外。
2
关联交易质疑 多元化路漫漫
目光回到晶盛机电,其不仅是阳光精机的主要客户,还是重要采购方。
2020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晶盛机电及其子公司向阳光精机的采购金额分别为2660.61万元、1.06亿元、1.75亿元、1.31亿元和3917.44万元。
阳光精机方面称,报告期内,晶盛机电未向其他同类供应商采购高硬脆材料切割设备用精密主轴,其相关产品全部从阳光精机采购。
行业分析师王彦博认为,这种集中依赖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有助与核心伙伴建立稳固关系,降低运营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可能削弱企业市场议价能力,一旦合作伙伴因经营变动、战略调整或市场环境变化而减少甚至终止合作,企业经营收入将面临显著波动。尤其当客户与供应商出现重叠时,虽可能源于行业特性并有利成本控制,却易引发外界对交易公允性及真实业绩的质疑。
细分业务结构,阳光精机大部收入源自光伏设备领域,以2023年为例,板块贡献超80%收入。
为突破这一局限,阳光精机于2023年新增轴承业务,试图推动多元化布局。当年以3832.47万元收购了关联方无锡二轴与精密轴承生产、研发相关的经营性资产。
然这次收购引来监管关注。北交所在审核过程中连续两轮发出问询,重点关注收购定价的公允性、是否构成资产重组、主营业务是否发生变化及业绩稳定性等方面。
据和讯网,收购后的2023年5至12月,无锡二轴轴承业务的净利显著高于2022年全年水平。评估细节显示,无锡二轴的机器设备和存货评估总值已接近交易对价,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却作价0元转让,这一安排被质疑是否存低价输送利益的行为。
除了阳光精机向无锡二轴采购金额占比高企,后者还是阳光精机实控人杨锦及其子杨浩共同控制的企业。在阳光精机发展初期,存在通过无锡二轴中转销售至终端客户的情况,以借助其供应商资质进入整机厂商供应链。
对此,阳光精机回复认为,这些交易具有商业合理性,并表示2023年5月收购完成后已终止与无锡二轴之间的采购销售循环。
为降低对单一客户和单一领域的依赖,阳光精机积极拓展新客户。据索比光伏网,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1至6月,公司新增客户27家、36家、34 家和23家,累计新增客户120家。报告期各期,新增客户收入金额分别为1295.47万元、486.09万元、 3915.87万元和1581.21万元,新增客户收入占当期营收比7.48%、2.21%、12.25%和8.80%。
考量在于,这些新客户收入占比还较低,最终对业务结构、综合抗风险力的改善质效如何,仍待时间市场的检验。
3
高龄技术团队、股权转让追问
股权结构方面,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杨锦持有公司3,003万股股份,持股比83.55%,浦敏敏持股8.26%,夫妻二人合计持股比高达91.81%,且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董事职务,能够通过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对公司施加决定性影响。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指出,家族企业早期有助提升决策效率和经营稳定,但随着规模扩大,若不能有效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能在治理透明度、战略前瞻性及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埋下隐患。
回顾阳光精机一路成长,杨锦、宋如英功不可没,两人打造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壁垒。前者是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专业的杰出校友,曾长期担任洛阳轴承研究所及多家轴承厂的总工程师,专业背景深厚。宋如英在高硬脆材料切割设备主轴的轴承装配与组合技术方面贡献显著,为公司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值注意的是,出生于1940年,已于2015年退休,2021年81岁高龄的宋如英被阳光精机返聘为研发顾问,至今已85岁高龄。
叠加实控人杨锦也已65岁,高龄核心技术团队引起舆论审视,核心技术是否过于依赖高龄专家,未来公司技术传承与创新持续能力如何。在北交所的第二轮审核问询中,要求公司说明退休多年后返聘宋如英的合理性、其具体研发贡献及成果等问题。对此,阳光精机在回复中充分肯定了宋如英的技术价值。
阳光精机前身“阳光有限”最初由吴锋与华芸发起设立。据深圳商报读创,2015年,吴锋将其108万元出资额无偿赠与伊少春;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杨锦通过三次股权转让获得吴锋持有的阳光有限51%股权,成为实控人;2021年9月,伊少春又将其所持股权以208万元转让给杨锦之妻浦敏敏。
这一系列关联转让引发北交所追问,要求说明每次转让的背景、原因、定价公允性,以及是否存在股权代持等情形。
4
化短板为跳板 整装再出发
当然,人无完人企无完企。除了种种痛点槽点,阳光精机也不乏可圈可点处。
首先,公司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技术积累与产品创新方面已建立一定优势。其自主研发的高线速多线切片机用高精高速主轴,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40m/s以上高线速精密多线切片机自主化设计领域的空白。
其次,近年积极推动产业链延伸与服务模式拓展,培育第二增长曲线。通过收购关联方无锡二轴与精密轴承相关经营性资产,阳光精机实现了向精密轴承的产业链上游延伸,增强了内部协同与控制力。
2025上半年,公司新开拓的主轴改造服务营收1313.73万元,占当期收入比12.84%,显示出从单一产品销售向“产品+服务”综合解决方案转型的潜力。
整体看,此番IPO波折,也非完全坏事。如同一次实力大练兵,暴露出的问题短板也是价值跃升的契机。如能以此查漏补缺、扬长避短,二次再战成功上岸也未可知。
一时成败难论英雄,等待阳光精机的卷土重来、王者归来。
本文为首财原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