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西贝罗永浩这场风波,或许藏着餐饮业的未来密码

图片

最近西贝和罗永浩因为一场“吐槽”撕上了热搜,并且双方你来我往发声喊话,风波不断发酵,一会儿一个反转,跟连续剧似的, 那叫一个热闹!

一方说 “我家没预制菜”,一方怼 “加热就能吃的不算?”,而对于消费者而言,眼下所关心的根本问题,其实早已不是单纯的 “谁对谁错”,而是把餐饮行业的 “老难题” 和 “新趋势” 全扒到了台面上。

说得更宏大一点,这场争论背后,餐饮行业到底要往哪儿走?

01、预制菜从“定义混战”到国标待发

事实上,西贝和罗永浩一开始吵起来,始于“鸡同鸭讲”——双方对预制菜的定义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官方早有说法:2024年3月多部委联合发的通知里明明白白写着,连锁餐厅中央厨房做的净菜、半成品,只要符合安全标准,就不算预制菜。可普通消费者哪管这个?在大家眼里,“不是现炒的”“提前做好的”,那就是预制菜。罗永浩怼的也正是这个——你家菜加热就能端上桌,这还不算预制菜?

这种 “认知差” 其实不止罗永浩存在,大部分消费者估计都是这么认为的。不过对消费者来说,餐饮企业要做的也不是所谓的消费者认知教育,而是坦诚以待: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不能吃,但不要打着现制的旗号卖预制菜,让消费者吃得明明白白就行。

有趣的是,就在风波发生后不久,有消息称,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次风波也算是为推动相关国标出台起了一点作用,到底西贝是不是预制菜?贾老板说了不算,罗永浩说了也不算,国家标准说了算!

在这背后,其实是预制菜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仅统计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品牌产品含关键词“预制菜、预制食品、即食”的企业)2.8万家,注册量方面,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呈整体增长态势,2024年全年注册量首次突破万家,达1.17万家,同比增长120.43%,达近十年注册量峰值。今年以来已注册9788家预制菜相关企业,其中前8月注册9291家,同比增长23.32%。

02、别骂预制菜了!真不是 “偷工减料”

现在一提到预制菜,不少人就皱眉:“我来饭店是吃现做的,不是吃冷冻菜!” 但很多消费者可能不知道,对于连锁餐厅尤其是开在大商场里的餐饮店来说,预制菜(或者叫半成品)简直是 “救命稻草”,不用真不行!

就拿西兰花来说吧,街边小馆子,菜场挑新鲜的,便宜又水灵,完美;可连锁餐厅要是这么干,那就是 “灾难现场”—— 全国几千家店,今天这家买的西兰花甜,明天那家的涩,口味咋统一?万一哪家菜农农残超标,食品安全出问题,整个品牌都得凉。所以专业工厂按国标做的冷冻西兰花,才是他们的 “最优解”—— 安全有检测,口味能统一,后厨加热就行。

另外,现在大家谈论餐饮行业的竞争,供应链是很大的一个制胜因素,规模越大,供应链的优势越明显。那么供应链到底要比拼什么?

如果说餐饮行业的前端是门店里的烟火气、菜单上的色香味,那后端的供应链就是支撑这一切的 “隐形骨架”。尤其是在连锁品牌加速扩张的当下,供应链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品牌能走多远、赚多少。

一般来说,一家大规模餐饮连锁企业的供应链包含几个必要环节:

源头采购:拼直采与议价。连锁品牌靠 “直采渗透” 降成本、控品质,头部品牌直采比例超 50%,部分达 80%,跳过中间商;“规模议价权” 是关键,“多产地布局”保障应急。

仓储:拼保鲜与周转率。连锁品牌分温区仓储,用动态温控、气调保鲜技术,比如盒马 “日日鲜” 损耗率<5%(行业平均 15%-20%);“库存周转率” 决定成本,头部品牌靠数据预测需求,降低损耗。

物流:拼时效与控本。连锁品牌“自建+外包”结合,如海底捞30余个中央厨房覆盖300公里半径;通过线路优化、提高满载率降低单位成本。

中央厨房:拼标准与柔性。标准化是连锁基础,如西贝牛大骨精确到克重、时长,保障全国口味统一;“柔性生产” 应对需求波动。

数字化:拼数据与预测。头部品牌打通销售、生产、库存数据,形成闭环,需求预测降低损耗,并能根据消费者反馈及时调整菜单。

供应商管理:拼合作与抗风险。头部品牌与供应商绑定,提供技术、资金支持,保障优先供应;“多备选供应商” 抗风险。

未来餐饮行业的竞争就是这样,前端拼体验,后端拼的就是这一整条供应链的硬实力。所以对于西贝这种规模的餐饮企业,它的供应链就是它的竞争优势之一,也就决定了不可能是所有食材新鲜现采的。

特别是开在大商场里的连锁餐厅,商场里寸土寸金,预制菜不用大厨房,能省不少租金;冷冻食材损耗也少,综合算下来也能省一大笔钱。至于消费者,你去商场吃饭,图的不就是停车方便、有空调、吃完能逛街吗?这些配套都得花钱,最后肯定要算在菜价里。

想明白这个道理,或许也就可以理解为啥西贝“那么贵”了,当然,他家的菜好不好吃,那就是消费者们各有各的口味、见仁见智了。

03、现制菜不认输!哪里去吃现制菜?

当然,预制菜再有各种各样的优势,也不可能把现制菜 “赶尽杀绝”。毕竟对于很多国人来说,中国菜的精髓,就在于精选新鲜食材、现切现做,要的,就是那一口“锅气”。

既然大型连锁餐饮店依靠供应链,很难保证所有食材都是当天现采的新鲜货,那么,消费者们又该上哪儿去吃真正的现制菜?据中孚君观察,如今的现制菜已经开始 “两极分化”,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一条是 “高端私房菜” 路线,主打一个 “贵得有道理”。这类店不追求客流,就服务那些愿意为 “鲜度” 花钱的人。食材必须是当季最新鲜的,比如春天的刀鱼、秋天的大闸蟹,都是现买现做;厨师也得是有十几年经验的老师傅,一道菜能琢磨好几天,甚至有些得提前好多天预订才能吃上,追求的就是 “一口惊艳”。环境也得讲究,要么在小巷子里的老院子,要么是能看风景的包厢,吃的不是饭,是 “体验”。所以价格肯定不便宜,但人家的客户就认这个。

另一条是 “街头小店” 路线,走的是 “实惠接地气”。这类店不搞花里胡哨的装修,可能也没有空调和舒适的桌椅,有的甚至就是个路边摊大排档,但胜在食材新鲜。老板每天早起去菜场挑新鲜菜,现切现炒,口味就是家常的味道,价格还便宜。比如小区门口的家常菜馆、巷子里的小面馆,很多街坊邻居光顾,还有美食爱好者专门寻觅这样的店去打卡,靠的就是 “新鲜食材 + 亲民价格”。

所以你看,对于消费者说,预制菜本身其实并不是大问题,市场上有的是选择,不管你吃不吃预制菜,都可以丰俭由人。

而此次西贝和罗永浩的争论,更像一个 “信号”——餐饮行业已经不是 “现制菜 vs 预制菜” 的对抗,而是要走向 “各归其位” 的新阶段。未来,预制菜会有清晰的标准,咱吃饭能明明白白;连锁餐厅用预制菜是常态,但你要标示清楚。咱也不用骂预制菜,想清楚自己图啥就行;想吃新鲜食材的,不论高端化还是接地气,总有一款适合你。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