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背靠国有行“富爸爸”,这家险企竟然会亏损5.4亿元

当一家保险公司背靠国有大行这棵大树,看似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却为何在保费规模节节攀升的同时,利润却持续低迷?更令人忧心的是,这家公司竟成为银行系险企中唯一亏损的机构——今年上半年,中银三星人寿净亏损高达5.43亿元。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经营困境,更是整个银保合作模式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中银三星人寿的崛起轨迹堪称银行系险企的典型样本。依托中国银行的网点资源,其保费规模从2014年的6.46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298.62亿元,十年间增长了近46倍。然而,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却隐藏着致命弱点——过度依赖银保渠道带来的短期业务。

表面上看,中银三星人寿的净利润从2019年的0.55亿元稳步增长至2023年的4.83亿元,似乎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但细究之下,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短期投资收益或一次性业务推动,缺乏持续的内生动力。就像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一旦外部环境变化,脆弱的根基就会暴露无遗。

今年上半年,中银三星人寿保险业务收入虽同比增长8.12%,却意外录得5.43亿元的巨额亏损,成为银行系险企中的"孤例"。投资收益波动、赔付支出和准备金计提增加是直接原因,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其业务结构的先天不足。

对于银行系险企而言,银保渠道就像一把双刃剑。过去十年间,这种合作模式让中银三星人寿等公司快速做大规模,但也形成了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银行系险企的产品设计往往迎合银行客户对"短期、简单、收益快"的需求,销售节奏与银行考核周期高度一致,投资策略则刻意匹配银行理财产品的GSY预期。

然而,随着监管环境趋严、预定利率下调、手续费透明化,银行网点开始更青睐那些手续费更高、产品更灵活的市场化保险公司产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传统"老七家"寿险公司在银保渠道的新单期交保费增长45%,而十家银行系险企的合计新单期交保费却同比下滑14%。

这一鲜明对比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价值更高的新单期交业务领域,银行系险企不仅未能突破,反而被传统寿险公司反超。

中银三星人寿的情况尤为典型。虽然凭借股东银行的资源优势快速扩张,但激烈的手续费竞争和产品高结算利率加剧了利差损风险。在行业向保障型及长期储蓄型产品转型的关键时期,其高费用、低价值的短期理财型产品仍占较高比重,导致新业务价值率提升缓慢。

就在中银三星人寿面临经营挑战之际,股东层面的变动为其未来增添了更多变数。

中航集团正挂牌转让其持有的24%股权,底价18.15亿元,但至今未找到接盘方。若此次转让成功,不仅将使本已拖延三年的增资计划进一步延迟,还可能引发公司战略方向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中航集团的退出并非孤立事件。在"退金令"政策背景下,2024年至少有8家保险公司的央企股东挂牌转让股权,反映出监管层对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视。这种股权结构的调整将对整个银行系险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可能推动股权结构更加透明规范,另一方面也可能加速行业整合,提升市场集中度。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