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非息收入逆增26%,中国银行“双镜”战略显韧性

做难而正确的事

作者:一然

编辑:俊逸

风品:乔治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越是洗牌调整期,越凸显大象起舞的可贵。

2025年8月30日,中国银行披露半年报:营收3290.03亿元,同比增长3.76%,归母净利减少0.85%至1176亿元,降幅较上年同期收窄。资产总计36.79万亿元,同比增长4.93%,负债合计33.6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5%,根据分红预案,中行拟派发中期现金分红352.50亿元,分红比达30%。

在LPR调整、减费让利等共同作用下,银行业净利差持续下滑。上述稳中有进、韧性生长,意味着中国银行已总结出一套应对方法。有什么经验心得、如何做到的呢?

1

三大抓手齐发力

非息收入逆增26%

“双镜效应”告诉我们,要获得更长久和持续的发展,需要一手拿着显微镜,一手拿着望远镜。前者关注当下市场变化,然后根据自身特性灵活调整。后者则往行业远处看,思考未来的路以及如何达到。正是手持双镜,抓住了长远及当下变化,中国银行才取得上述成绩。

深入基本面,上半年公司净息差1.26%,同比减少18个基点,较上年末减少14个基点。受此影响,当期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5.27%至2148.16亿元。其中利息收入减少7.3%至5033.31亿元;利息支出减少8.77%至277.19亿元,拖累了整体业绩表现。

好在,得益于灵活应变,一步一脚印调整业务结构,中国银行扩大了非息收入规模。中期业绩会上,副行长蔡钊将其归结为三点:

抢抓资本市场先机,做大财富管理收入。洞察客户资产配置需求,主动优化业务布局,做大全量客户金融资产。境内围绕“共同富裕”目标,关注客户持有体验,报告期内基金代销手续费增长4.0%,代销理财手续费增长3.3%,贵金属收入增长37%。

同时,把握港股市场活跃、投资市场转暖机遇,港澳地区机构保险、股票、基金等代理类手续费增长翻番,投行资管类综合公司手续费、保险类综合公司的保险服务收入均双位数增长。

第二,做优综合金融服务,稳住手续费基本盘。始终重视客户和账户拓展,不断夯实业务基础:报告期内对公国内结算手续费增长5.8%。紧跟国家积极财政政策,服务客户融资需求,债券承销手续费增长25.3%。发挥外贸外汇业务优势,对私国际结算手续费增长13.0%,即期结售汇手续费增长2.2%。

第三,把握金融市场机会,保持其他非息收入贡献。服务利率汇率波动形势下客户资金保值需求,做好代客资金交易业务拓展,带动集团净交易收入稳增。配合本外币债券市场走势,择机稳健开展波段操作,动态优化投资组合结构,带动金融投资收益稳中有增。

例如,上半年合作理财公司达19家,同业领先。手机银行“财富号”吸引44家金融机构入驻,提供全面市场资讯和教育内容。同时,优化财富管理产品展示,提升客户体验。截至6月末,个人全量客户金融资产规模16.83万亿元,中高端客户及资产稳增。境内设立8592家理财中心和1217家财富管理中心,完善服务网络。

再如中银香港金融业务,通过综合平台提供专业服务,新股上市收款业务市场排名第一,银团贷款安排行保持首位,完成多笔债券承销。支付结算、现金管理等业务持续发展,资金池业务领先。

个人金融业务方面,中银香港拓展高端客层品牌“私人财富”,推出FamilyMAX“挚爱传承”计划吸引高端家庭,通过“理财TrendyToo”为年轻受众提供理财服务。消费金融业务稳增,系统迭代升级加快。截至2025年6月末,客户存款和贷款稳增,不良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正是凭借精准洞察、灵活调整,既稳基本盘又拓增量盘,握紧三大抓手的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突飞猛进:上半年达到1141.87亿元,同比增长26.43%,营收占比提升6.23个百分点至34.71%。

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61.91亿元,同比增长9.17%。特别是其他非利息收入,在净交易收入及贵金属业务快增推动下,实现678.11亿元,同比大增40.37%,成为拉动非息收入的一个重要驱动,有效改善了营收表现。

2

走出去、引进来

境外业务成“压舱石”

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有银行之一,中国银行境外业务优势较突出,成为对冲国内波动、韧性生长的重要“压舱石”。

截至2025上半年末,中国银行机构覆盖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为业务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境外营收约783.13亿元,占比提至23.75%,且增长潜力不容小觑。

服务国家战略方面,中国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在熊猫债、离岸人民币债券等领域的承销量市场排名第一,跨境托管市场份额继续位列中资同业首位。

截至2025年6月末,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跟进公司授信项目超1300个,累计授信支持超4000亿美元。不仅展现了社会责任担当,也为国际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境外业务中,中国港澳台地区是主来源:上半年贡献630.60亿元,同比增长99.28亿元,占总营收比从上年同期的16.68%升至19.12%,可见势头之猛。境外机构营收、税前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4.4%和10.29%,在集团中贡献度达到23.77%和29.76%。

中国银行行长张辉透露,境外机构非利息收入增势良好,同比增超70%(76.01%),有效对冲了净值息差下降对营收的影响,实现全集团营收同比增长3.61%(国际财务报告会计准则)。

此外,中银香港带动东南亚机构发展,中银欧洲作为欧盟区域总部功能不断强化,全球化管理架构的逐步完善,为境外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中行境内机构办理国际结算量2.1万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8.5万亿元,增速分别达到16.51%和17.47%,进一步夯实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领先地位。在全球35家人民币清算行中,中国银行占据了16席,CIPS参与机构数、人民币清算行数量继续保持市场第一,上半年共办理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560.67万亿元。

可以说,凭借广泛的全球布局、丰富的境外业务布局、完善的国际化管理架构以及国家战略服务中的优质表现,日拱一卒中的中行紧握“显微镜”、不断洞察市场、打磨产品基本功、挖掘新增量,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领军企业。国内国外双轮驱动,让其更好应对经济波动和利率变化,业绩稳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

穿越低利率周期

量价协同、业务优化、风控管理

当然,行稳致远的中国银行也没放下望远镜,保持未来战略眼光,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张辉表示,守住净利息收入基本盘是中行的战略安排,也是低利率环境下战略转型的重要努力方向。

以2025上半年为例,中国银行净息差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主要受境内人民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以及外币降息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下降了48个基点。

好在,中行并没坐以待毙,借助发挥金融市场外汇业务优势,通过外汇掉期对不同币种资产负债错配进行了主动管理。如还原外币掉期业务影响,集团净息差水平将提升约3BP(基点),较上年降幅约12BP。与同业趋势保持一致,展现了策略调整、市场应变能力。

实际上,净息差下滑已是银行业的普遍现象。为了缓解影响,中国银行采取了多维措施。一方面,坚持量价协同发展,强化存款成本管控,使付息负债平均付息率下降33个基点。具体来看,上半年该行稳步拓宽低成本存款来源,积极拓展代发薪、社保卡、快捷支付、个人养老金、现金管理等重点业务,持续促进人民币存款量价协同发展。

同时,围绕客户业务需求,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多元化全球服务,外币存款实现较好增长。截至6月末,集团吸收存款总额25.6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4万亿元,增长5.93%。

另一方面,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比如债券投资平均余额在生息资产中占比提升2.40个百分点。境内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和垫款平均余额也保持较高水平,在境内人民币发放贷款和垫款中的占比达72.51%。

还加大了对国家重大战略、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确保贷款业务保持平稳均衡增长。截至6月末,集团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3.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6万亿元。

匹配的风险管理也没“掉链子”,中国银行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持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识别管控,加大不良清收化解力度,从而保持资产质量的基本稳定。截至6月末,集团贷款减值准备余额5618.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6.92亿元。集团不良重组贷款总额1120.66亿元,增加133.17亿元;在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中占比0.49%,比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

......

速度、规模、质量兼具,表明在搏击市场波动中,中国银行已形成一套较成熟的系统方法论,兼顾长短利益,提高自身竞争壁垒的同时,也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参考路径。

4

做好“五篇大文章”

重构综合化服务新生态

金融兴实体兴、金融旺实体旺!更深一度看,中国银行的“双镜”效应也让五篇大文章插上赋能翅膀,守正创新兼顾深度、广度、特色度。

在科技金融领域,中国银行实现全层级科技金融组织架构、打造科技金融特色网点,构建起“总—分—支”科技金融多层次组织体系,从而快速精准响应市场需求。在杭州、宁波、成都等多地,为优质科技企业提供并购交易融资支持,贷款投放超 30 亿元;持续丰富科技相关产业金融服务供给,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人工智能创新活跃地区推出“中银科创算力贷”授信服务,加力扶持人工智能产业链。

截至2025年6月末,已与2300多家人工智能产业链核心企业建立合作, 授信余额超4000亿元,股债保租等综合化金融服务供给规模约820 亿元。打造全方位科技金融生态服务体系,成功完成2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专项支持科技创新,持续为科技创新一级市场注入“耐心资本”,设立科创母基金,通过“子基金+直投”支持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企业等。

2025上半年,公司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已达4.59万亿元,服务企业超16万户。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如“算力贷”和AIC股权投资试点,中国银行进一步深化科创赛道,综合化服务规模超7800亿元,实现了从传统信贷向“股债保租”综合服务转变。不仅促进服务多元化,也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更全面的金融支持。

绿色金融方面,贷款余额达4.54万亿元,同比增长16.95%,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特别是境外绿色贷款领域,在“全球绿色UoP贷款”“全球可持续性挂钩贷款”等多项国际排名中位居中资银行首位,绿色债券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位列市场第一,凸显了市场专业能力、绿色金融领域的深耕程度。

普惠金融领域,“增量扩面”的同时,注重与产业政策协同,如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和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2025上半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破2.65万亿元,同比增长16.39%,服务客户超172万户,较年初增长15.58%,其中为超5万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授信超7000亿元。兼具了深度广度、质量效率。

养老金融领域,业内首创的“中银·中铁银通社保卡”,集社保、金融、交通和高铁功能于一体。企业年金服务客户超2万家,个人账户数和托管资金规模居市场前列。这些创新产品和服务不仅提升了客户便利性,也体现了中国银行在养老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力和市场领导地位,为养老金融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模式。

数字金融方面,上半年个人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同比增长8.59%,数字人民币消费额保持市场领先。同时,在全行100多个场景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覆盖超3300个场景,推动数字化转型从工具建设走向业务赋能,不仅提升运营效率,还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体验。

整体可见,中国银行在持续做深做专五篇大文章,个中的市场前瞻性、实操务实力、创新精准度、特色化的生态赋能汇成一脉,筑起一道高竞争壁垒,成就了企业发展韧性。

一句话,中报稳增源于一种厚积薄发。怀揣长期主义,以用户需求为本,持续做难而正确的事,中国银行的稳优生长还在进行时。一幅金融综合服务的新生态图景,正在悄然重构。

本文为首财原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