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9年现首亏,三湘银行引进阿里人能破局吗?
2025年对于三湘银行而言,无疑是充满挑战与变革的一年。作为湖南唯一的民营银行,其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人事调整、业务转型等一系列动作,不仅反映了自身的经营困境,也折射出民营银行在行业竞争与监管趋严背景下的共性难题。
三湘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令人担忧。截至6月末,该行总资产517.44亿元,较年初缩水10.23亿元;净资产仅47.07亿元,较年初减少10.4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0.9%,经营压力可见一斑。
更严峻的是,上半年营收6.51亿元,同比下滑28.85%,净利润则亏损2.41亿元,这是该行开业9年来的首次巨额亏损。
这一业绩滑坡的背后,既有宏观经济下行导致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上升,也有三湘银行自身业务转型的阵痛。
其贷款结构中,个人贷款占比高达74.8%,其中近80%依赖互联网助贷平台合作,而自营业务仅占20.48%。
在行业普遍依赖助贷模式的情况下,三湘银行却选择收缩合作规模,转而发力税票贷等自营业务,但风控能力不足导致亏损加剧。
其实,2025年上半年,三湘银行经历了近乎“全员换帅”的高层变动。
3月,行长夏博辉退休,副行长宋源转投江西裕民银行;随后,原蚂蚁集团数字科技副总裁汪涛、原微众银行高管孙健空降副行长;6月,董事长唐修国辞任,由副董事长黄建龙接棒。
这一系列人事调整并非简单的职位更迭,而是三湘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信号。
新高管团队中,汪涛、孙健等均来自头部金融科技企业,他们的加入显然意在推动三湘银行在自主风控、数字获客等领域的深度变革。
黄建龙作为新任董事长,拥有三一集团多年的财务管理经验,其接任也标志着三湘银行在股东层面的战略调整。
然而,三湘银行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业务缺乏场景支持,信贷模式出现单一性。
过去,该行高度依赖互联网助贷平台,2024年合作业务余额占比仍高达79.52%。然而,随着监管趋严和助贷业务风险暴露,三湘银行开始尝试减少对外部平台的依赖,转而发展自营业务,如“湘粒贷”等产品。
但这一转型并不顺利,税票贷等自营信贷业务因风控能力不足导致坏账激增,甚至成为亏损主因。
与此同时,行业内的其他民营银行,如新网银行、客商银行,仍在助贷业务上保持增长,而三湘银行的激进转型使其成为行业中的“异类”。
三湘银行的新管理层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如何在短期内实现扭亏,二是如何在中长期完成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宏观经济下行、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小微企业的结算账户存款少,三湘银行面临“高负债、低存款”的困境,因缺乏网点优势(“一行一店”限制)和品牌公信力,难以吸收低成本存款,负债端长期依赖高息揽储,线上获客又面临互联网平台流量垄断的挤压。
另一方面,自营业务的拓展需要时间、资金和技术积累,本来税票贷等业务因风控能力不足导致坏账激增,三湘银行的自营转型需巨额科技投入,而三湘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有限,技术升级与风险拨备的双重支出加剧了亏损,投入金融科技重建获客体系,而数字化渠道的搭建需持续投入,短期内难以抵消助贷收缩的损失。
此外,监管环境趋严,助贷业务的合规成本上升,三湘银行必须在风控能力与业务扩张之间找到平衡。
三湘银行的2025年,既是危机之年,也是变革之年。业绩下滑、人事调整、业务转型,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
新管理团队的科技金融背景,或许能为该行带来新的思路,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扭亏的同时,成功构建自主可控的业务体系。对于这家湖南唯一的民营银行而言,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其变革的决心已不容忽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