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热到爆表,液冷技术如何拯救AI“功耗危机”?
近日,液冷服务器概念热度持续飙升,其背后是AI算力需求呈井喷式增长。
随着生成式AI技术快速迭代,服务器芯片功耗急剧上升,传统风冷方案在高算力密度场景中已力不从心,能效管控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在此形势下,液冷技术凭借其卓越的散热效率,从散热方案的"可选配置"升级为"必备选项"。
根据慧博后台数据统计,11日-13日,“液冷”作为关键词,其热度指数合计超2000。值得注意的是,13日当天的搜索热度相较于1天前,呈现出大幅增长,涨幅超36.8%。
那么,“液冷技术”究竟是什么?又为何在近日骤然爆发?接下来,小编将从技术本质、市场驱动因素及产业链三个维度,为大家揭开液冷技术的神秘面纱。
01“液冷技术”是什么?
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支撑,其基础设施涵盖制冷、配电、机柜等多个关键系统,而散热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随着AI、大数据等技术的爆发,芯片功率密度持续攀升,传统风冷技术犹如“小马拉大车”,散热慢、能耗高、噪音大,逐渐触及性能天花板,难以满足高性能计算对低温、稳定环境的严苛需求。
在此背景下,液冷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让冷却液体直接或间接带走热量,实现了远高于空气的散热效率。其核心优势在于:
散热效率大幅提升: 液体热容远高于空气,能更高效地与热源交换热量。
能耗显著降低: 减少了高功率风扇的消耗,更能深度利用自然冷源(如冷水、冷空气),有效降低PUE(电源使用效率),助力数据中心绿色低碳转型。
噪音污染减少: 运行更安静。
适应高密度部署: 完美契合GPU服务器等高功率密度场景的需求。
当前,液冷技术已形成冷板式与浸没式双轨并行的发展格局,二者在技术路径、应用场景与成本效益上各有特点。
冷板式液冷(间接接触):给芯片贴“金属面膜”(冷板),冷却液在管道里循环,不直接碰芯片。技术成熟、改造成本低,适合给老数据中心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市占率超80%。
浸没式液冷(直接接触):把服务器主板直接泡在绝缘冷却液里,像给电脑“泡澡”。散热效率极致,但初期成本高,适合新建的高性能计算中心(比如阿里张北数据中心,PUE降到1.08,年省电费2000万)。
02 三重引擎驱动需求裂变
液冷市场的爆发源于政策、技术和产业的同频共振。
1、政策层面:中国“东数西算”工程明确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需低于1.25,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更进一步要求新建智算中心液冷机柜占比超50%。
传统风冷系统PUE普遍高于1.5,而液冷技术可将其降至1.05-1.10,成为合规唯一选择。
2、技术层面:液冷技术沿冷板式、浸没式双轨发展,前者技术成熟、能耗低,适配存量数据中心改造;后者发展潜力强劲,为未来数据中心散热提供新方向。技术融合正催生新一代智能系统。
例如阿里云“麒麟”系统借助神经网络温控模型,可精准预测热负荷变化,冷却响应速度飙升300%。预计到2030年,AI算法赋能的液冷系统将占据六成市场份额。
3、产业层面:伴随市场扩容,液冷产业链价值分层愈发清晰,三大核心环节投资价值凸显。
冷却液市场,如今氟化液替代矿物油成为趋势,正重塑产业格局。国内企业突破技术壁垒后,产品价格较进口低三成,国产替代空间超百亿元。
03 液冷服务器产业链全景
液冷服务器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
上游:产品零部件及液冷设备供应商
上游主要涉及液冷服务器的核心组件和设备,如冷却液、电磁阀、浸没液冷设备、冷板等。
冷却液:媒介,要求绝缘、稳定、高效导热。
电磁阀:在液冷系统中,电磁阀是关键组件之一。
液冷板:直接接触热源,微通道设计是关键(达500μm级)。材料以铝、铜为主。参与者包括金属材料商、铝热传输材料厂、及加工配套企业。
CDU (冷却分配单元):“智能枢纽”,连接内外系统,集成水泵、控制器、换热器。
浸没腔体:用于浸没式液冷技术的冷却设备。
中游:液冷服务器提供商及基础设施
中游环节主要由液冷服务器制造商组成,负责液冷系统的研发、设计和集成。
服务器厂商:部分厂商推出了全栈液冷产品,其中有的建立了大规模生产基地,年产能可观,能够实现冷板式整机柜的大批量交付,推动液冷服务器在市场上的规模化应用。
专业温控厂商:一些厂商具备液冷全链条能力,覆盖从芯片级冷板到数据中心级集成方案。
下游:应用场景
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百度等企业加速液冷数据中心部署,阿里仁和数据中心PUE优化至1.08。
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计划2025年后实现50%以上液冷规模应用。
第三方IDC服务商:万国数据、世纪互联等通过液冷技术降低TCO,提升市场竞争力。
04 券商观点
中信证券表示,谷歌、Meta、微软、AWS等定制ASIC芯片及英伟达GPU的AI服务器热设计功率密度提升,对液冷的需求明确。
随着ASIC芯片及英伟达GB300的持续放量,液冷渗透率将大幅提升,市场空间扩容。国内液冷企业在技术、产品质量、成本、服务等综合能力优秀,看好国内企业出海的潜力。
东吴证券表示,随着AI芯片功率的不断提升,液冷技术也将不断迭代升级。
机架功率密度方面,英伟达的GB200和GB300机架功率峰值分别为132kW和163kW,预计到2026年和2027年,英伟达将推出Rubin架构,机架功率峰值最高可达819kW。
这表明液冷技术需要不断升级以适应更高的功率密度需求,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内容来源于券商研报,媒体报道、仅供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