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基金董事长上任未满两年:“强固收弱权益”之困
《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 长庚/作者 南枝/风控
2025年5月,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督促行业机构牢固树立以投资者最佳利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实现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型,充分发挥行业引导的积极作用。2025年,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信基金)迎来成立二十周年。建信基金表示,将继续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向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且建信基金在其官网称,“持续优化现有基金产品,提升产品业绩表现”,回溯过去,其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形成了“强固收”优势。建信基金旗下权益类基金近三年收益率告负,2025年一季度超六成股基获得负收益,且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相较于三年前“腰斩”。其中,四名“老将”贡献过半权益类基金规模,但在管基金近三年业绩“跑输”同类平均。
而2023年起,建信基金高管变动频繁,其中宫永媛于2025年7月24日卸任财务负责人等职务,现任董事长生柳荣上任不满2年,现任总裁谢海玉上任不满1年。基于上述人事变动的背景下,建信基金在发展战略上重视非货业务尤其是含权类基金的发展。而建信基金旗下基金或呈现“强固收弱权益”的特点,近三年非货基的新基发行数量或“停滞不前”。基于上述情形,建信基金“向非货转型”之路是否坦途,现任董事长及总经理的公司治理能力或值得关注。
一、现任董事长上任不满两年,固收类基金规模占比超九成
成立于2005年9月,建信基金是国内首批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背靠”控股股东建设银行成立,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建信基金建立了货币及中短债、纯债、固收+等较为完整的固收投资体系,形成了“强固收”特点。
1.1 “背靠”控股股东建设银行成立,2025年一季度末固收类基金规模占比超九成
据建信基金官网,截至查询日2025年7月31日,建信基金股东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设银行”)、美国信安金融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产融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65%、25%、10%。
需要指出的是,建信基金旗下基金规模“占大头”的是固收类基金。
数据显示,2021-2024年末及2025年3月末,建信基金旗下所有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合计分别为6,727.95亿元、7,777.04亿元、7,283.7亿元、8,852.69亿元、8,773.82亿元。
其中,2021-2024年末及2025年3月末,建信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分别为157.04亿元、192.43亿元、135.35亿元、102.03亿元、102.23亿元;混合型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分别为292.34亿元、321.81亿元、210.61亿元、164.74亿元、162.77亿元;指数型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分别为217.03亿元、325.35亿元、405.25亿元、470.71亿元、439.11亿元;债券型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分别为1,097.04亿元、1,125.38亿元、1,262.59亿元、1,095亿元、1,027.6亿元;货币型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分别为4,933.14亿元、5,789.74亿元、5,250.63亿元、7,000.81亿元、7,020.16亿元。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建信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指数型基金、货币型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分别占所有基金净资产规模的1.17%、1.86%、11.71%、5%、80.01%。
可见,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建信基金旗下固收类产品的规模占比超九成。
从净利润的角度看,数据显示,2021-2024年,建信基金旗下基金的净利润合计分别为199.28亿元、22.77亿元、87.19亿元、190.28亿元。
可见,建信基金旗下基金的净利润在2022年经历了负增长后,2023年开始正增长,2024年的净利润水平虽大增但仍不及2021年的水平。
1.2 2023年2月起董事长两次变更,现任董事长生柳荣上任不满两年
近年来,建信基金董事长发生两次变更。
据建信基金官网披露的基金公告,2022年5月11日,建信基金的总裁张军红接替建信基金创始人之一孙志晨代任董事长一职。
2022年7月26日,总裁张军红不再代行董事长职务,刘军出任新一任董事长。不到一年,2023年2月17日,刘军不再担任董事长一职,建信基金的总裁张军红再次代任董事长一职。
2023年9月26日起,总裁张军红不再代任总裁一职,生柳荣出任建信基金的董事长。
观生柳荣的履历,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其历任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和总行金融市场部、资产负债管理部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现任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
不难看出,2023年2月起的一年多内,建信基金的董事长发生了两次变更。
二、权益类基金或长跑“乏力”,管理规模相较于三年前“腰斩”
2025年5月,建信基金在官网中表示,其着眼长期价值挖掘,着力提升服务投资者能力,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加速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对于建信基金而言,其“强固收”的另一面,权益类基金长跑能力或“羸弱”,近三年收益率告负。且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建信基金超六成股基业绩告负。
2.1 权益类基金近三年收益率告负,2025年一季度超六成股基获得负收益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查询日2025年7月31日,建信基金旗下存续的基金数量(剔除非主代码)共175只,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货币基金、FOF基金、QDII基金及商品基金分别有55只、43只、55只、6只、9只、4只、3只。
其中,2022-2024年及2025年1-3月,建信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平均值分别为-17.05%、-12.02%、8.33%、1.24%;同期,旗下混合型基金的收益率平均值分别为-17.15%、-12.06%、4.02%、3.15%。
具体而言,2024年,建信基金股票型基金及混合型基金中,收益率告负的数量分别为20只、12只。2025年一季度,建信基金股票型基金及混合型基金中,收益率告负的数量分别为34只、15只。
从长期业绩来看,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2025年7月31日,建信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近三年收益率平均值告负,分别为-5.53%、-8.91%。
可见,建信基金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近三年收益率均告负,且2022-2023年的年度平均收益率也为负值。2025年一季度,建信基金超半数股票型基金获得负收益。
2.2 混基及股基的规模近三年双双缩水,2025年一季度末合计较2022年末或缩减逾48%
不仅业绩或显“颓势”,建信基金权益类产品的管理规模呈下滑趋势。
数据显示,2021-2024年及2025第一季度各期末,建信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分别为157.04亿元、192.43亿元、135.35亿元、102.03亿元、102.23亿元;混合型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分别为292.34亿元、321.81亿元、210.61亿元、164.74亿元、162.77亿元。
经测算,2021-2024年及2025第一季度各期末,建信基金旗下权益类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合计分别为449.38亿元、514.24亿元、345.96亿元、266.77亿元、265亿元。
其中,相较于2022年末,建信基金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缩减48.47%。
而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4月19日,建信基金发布公告称,基于对国内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建信基金将于近日运用固有资金不少于1.8亿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产品。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建信基金已陆续运用固有资金1.73亿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产品。
不仅长跑业绩“拉胯”,建信基金的权益类基金近几年规模“缩水”,2025年一季度末较2022年末“腰斩”。而建信基金投入1.8亿元自购权益类基金,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的另一面,其权利类产品是否具备进行长期价值投资的条件,或值得关注。
三、四位“老将”贡献过半权益类基金规模,在管基金近三年业绩“跑输”同类平均
近年来,国内公募基金行业面临着发展结构不均衡、投资者获得感不强等问题。而公募基金产品的业绩情况,能够影响到数以万计的投资者,关注投资者收益,也是基金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
截至2025一季度末,建信基金旗下四位基金经理管理的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据权益类基金总规模的过半,但在管的基金长期业绩不及同类平均,并且这四位基金经理均系任职年限超过十年的“老将”。
3.1 陶灿等四名基金经理任职年限超10年,四人管理的权益类基金规模合计占比过半数
值得注意的是,建信基金的权益类基金规模中,过半由4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撑起”。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建信基金的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合计的净资产规模达265亿元。
具体来看,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2025年6月末,陶灿、姚锦、王东杰、邵卓名下管理基金规模分别为62.14亿元、15.5亿元、33.8亿元、25.6亿元。截至查询日2025年7月31日,建信基金旗下仅部分基金披露了2025年半年报,数据不全。
而往前推一个报告期,即截至2025年3月末,陶灿、姚锦、王东杰、邵卓名下管理基金规模分别为65.66亿元、16.55亿元、37.69亿元、26.34亿元,合计占同期权益类基金规模的55.18%。
上述四人,均有超十年基金经理任职经验。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查询日2025年7月31日,陶灿、姚锦、王东杰、邵卓的基金经理任职年限分别为14.07年、15.6年、10.23年、10.37年。
履历方面,陶灿,担任建信基金的权益投资部总经理,2007年7月加入建信基金,历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资深基金经理、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助理兼研究部首席策略官等职务。姚锦,担任建信基金的权益投资部高级基金经理,2011年5月加入建信基金,历任研究部首席策略分析师、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兼研究部首席策略分析师、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等职务。
王东杰,权益投资部高级基金经理,2012年5月加入建信基金,历任初级研究员、研究员、研究主管、基金经理、权益投资部联席投资官、权益投资部资深基金经理。邵卓,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2011年9月加入建信基金,历任研究部研究员、研究主管,权益投资部基金经理、权益投资部联席投资官兼研究部首席研究官。
3.2 近三年,上述四名基金在管权益类基金收益率“跑输”同类平均
需先说明的是,陶灿、姚锦、王东杰、邵卓四人合计管理17只基金。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查询日2025年7月31日,陶灿管理5只基金,分别为建信沃信一年持有混合A、建信兴润一年持有混合、建信新能源行业股票A、建信高股息主题股票、建信改革红利股票A。
截至2025年7月31日,近6月、近1年及近3年,建信沃信一年持有混合A阶段涨幅分别为11.97%、17.65%、-29.57%,建信兴润一年持有混合近6月、近1年、近3年的阶段涨幅分别为8.23%、14.39%、-29.16%,均低于同期同类平均分别为14.43%、27.79%、-7.55%的涨幅。
同期,建信新能源行业股票A阶段涨幅分别为-0.92%、9.32%、-44.87%,建信高股息主题股票的阶段涨幅分别为12.78%、16.18%、-17.57%,建信改革红利股票A的阶段涨幅分别为5.83%、13.81%、-31.64%,均不及同期同类平均分别为15.47%、29%、-3.21%的涨幅。
此外,姚锦管理2只基金,分别为建信积极配置混合、建信优选成长混合A。
截至2025年7月31日,建信积极配置混合近6月、近1年及近3年的阶段涨幅分别为0.18%、8.73%、-4.93%,同期同类平均的涨幅分别为6.03%、12.28%、-1.83%。建信优选成长混合A近6月、近1年和近三年阶段涨幅分别为-1.43%、9.4%、-11.1%,同期同类平均涨幅为14.43%、27.79%、-7.55%。
而王东杰管理5只基金,分别为建信智远先锋混合A、建信臻选混合、建信战略精选灵活配置混合A、建信核心精选混合、建信大安全战略精选股票。
截至2025年7月31日,建信智远先锋混合A近6月及近1年的阶段涨幅分别为-2.04%、-1.08%,低于同期同类平均分别为14.43%、27.79%的涨幅。
近6月、近1年及近3年,建信臻选混合阶段涨幅分别为-1.52%、9.3%、-8.64%、-13.10%,建信核心精选混合阶段涨幅分别为-2.29%、8.28%、-11.51%,低于同期同类平均分别为14.43%、27.79%、-7.55%的涨幅。
建信战略精选灵活配置混合A近6月、近1年和近3年的阶段涨幅分别为-0.77%、9.81%、-9.65%,低于同期同类平均分别为10.1%、20.91%、-3.62%的涨幅。建信大安全战略精选股票近6月、近1年和近3年涨幅为-1.61%、10.61%、-7.89%,不及同期同类平均分别为15.47%、29%、-3.21%的涨幅。
另外,邵卓管理5只基金,分别为建信卓越成长一年持有混合A、建信创新驱动混合、建信科技创新混合A、建信创新中国混合、建信信息产业股票A。
其中,除了建信科技创新混合A外,其他邵卓在管的基金近3年业绩不及同类平均。
截至2025年7月31日,建信卓越成长一年持有混合A、建信创新驱动混合、建信创新中国混合、建信信息产业股票A近3年的阶段涨幅分别为-10.33%、-9.2%、15.13%、-9.64%,低于同期同类平均分别为-7.55%、7.55%、7.55%、-3.21%的涨幅。
从上述情况来看,建信基金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权益类基金规模中,超半数来自“老将”陶灿、姚锦、王东杰、邵卓管理的权益类基金。其中,陶灿、姚锦、王东杰在在管的基金近6月、近1年及近3年收益率“跑输”同类平均,而邵卓管理的四只基金近3年涨幅不及同类平均。
四、高管变动频繁重视非货业务发展,近三年发行的非货基新基数量或“停滞不前”
新“国九条”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壮大长期投资力量。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作为公募基金公司,应加大中长期投资业绩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为投资者提供穿越市场周期的产品。
而近年来,建信基金高管变动频繁,现任总裁谢海玉上任刚逾7个月,2025年7月24日宫永媛卸任财务负责人等职务。而公司治理是ESG重要的一环,人事变动的另一面,建信基金在“非货转型”之路的现或值得关注。
4.1 2023年起高管变动频繁,2025年7月24日宫永媛卸任财务负责人等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起,建信基金的高级管理人员变动频繁。
据建信基金发布的基金公告,2023年1月17日,建信基金的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吴灵玲因个人原因离职。
2023年3月17日,建信基金的副总裁(首席市场官)、首席信息官张威威离任。同日,张力铮出任建信基金的副总裁。
2024年10月25日,莫红新任建信基金的副总裁。
2024年12月27日,因股东另有工作安排,张军红卸任建信基金总裁一职,同日由谢海玉出任总裁一职。
2025年7月24日,因股东另有工作安排,宫永媛卸任建信基金的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首席信息官职务。
基于上述背后,建信基金近三年的净利润增速放缓,且2024年的净利润表现尚未回到2022年。
据控股股东建设银行2021-2024年报,2021-2024年,建信基金全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1.55亿元、11.71亿元、8.83亿元、8.44亿元,2022-2024年分别同比增长1.39%、-24.59%、-4.42%。
问题尚未结束。
4.2 现任总裁谢海玉上任逾7个月,近三年非货基的新基发行数量或“停滞不前”
上文提及,2024年12月27日,原总裁张军红不再代行总裁一职,由谢海玉就任总裁一职。
即截至2025年7月31日,谢海玉担任建信基金总裁一职刚逾7个月。
而观前后两任总裁的履历,前任总裁张军红,1992年9月加入建设银行,历任建设银行总行个人银行业务部高级副经理、行长办公室高级经理、建信基金首席运营官、建设银行总行投资托管部总经理助理、投资托管部副总经理等职务,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任建信基金监事会主席,2018年4月起任建信基金执行董事、总裁。
现任总裁谢海玉,2001年7月加入建设银行总行,先后在资金部、香港资金交易室、资金交易部、金融市场部等部门工作,从事资金交易、本币投资、债券投资等业务;2017年7月起历任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副总裁等职务,2018年8月起兼任建信金投私募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至2024年11月)、总经理(至2024年1月),从事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业务。
从履历上来看,谢海玉拥有超过20年的投融资经验,曾担任过私募基金执行董事和总经理一职,此前虽无直接管理公募基金的经验。
上任后,建信基金的“非货”转型的建设情况或值得关注。
截至2025年7月31日,建信基金仍在运营的货币基金分别为建信嘉薪宝货币A、建信现金添利货币A、建信现金增利货币A、建信现金添益货币A、建信天添益货币A、建信货币A。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建信基金旗下基金的净资产规模为8,773.82亿元。
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QDⅡ基金、指数型基金、货币型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分别为102.23亿元、162.77亿元、1,027.6亿元、5.42亿元、439.11亿元、7,020.16亿元;上述基金净资产规模占建信基金旗下基金合计的净资产规模的比例分别为1.17%、1.86%、11.71%、0.06%、5%、80.01%。
而经测算,2024年末,上述基金净资产规模占建信基金旗下基金合计的净资产规模的比例分别为1.15%、1.86%、12.37%、0.05%、5.32%、79.08%。
即2025年一季度末,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QDⅡ基金、指数型基金、货币型基金的净资产规模较2024年末的变动率分别为0.01%、-0.01%、-0.66%、0.01%、-0.31%、0.93%。
不难看出,2025年一季度末,建信基金货币基金的规模占比不降反略升,而混合型基金规模占比略微下滑。
而从新发的基金数量来看,尚在运营的基金中,发行于近两年的非货基数量寥寥可数。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尚在运营中的55只债基中,发行时间分别系2021-2024年及2025年1-7月的数量分别为4只、5只、6只、6只、4只;尚在运营的55只股票型基金中,发行时间分别系2021-2024年及2025年1-7月的数量分别为8只、2只、2只、1只、7只;尚在运营中的34只混基中,发行时间分别系2021-2024年及2025年1-7月的数量分别为7只、6只、2只、1只、0只;尚在运营中的9只混基中,发行时间分别系2021-2024年及2025年1-7月的数量分别为2只、3只、1只、0只、0只。
自2021年起,尚在运营中的4只QDII基金中,仅有1只发行于2022年;3只尚在运营中的商品基金中,并无在2021年后发行的基金。
可见,近年来,建信基金非货基的新基发行数量或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前任总裁、董事长任职期间,曾公开表示,推进非货转型的进程。
据建信基金官网2022年7月28日发布的内容,时任董事长刘军在一次内部会议中曾强调,建信基金未来的重点是全力贯彻落实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要求,按照总行的工作部署,着力推进非货、对公财富管理、数字化经营三大转型。
据建信基金官网2024年6月28日发布的内容,时任总裁张军红表示,建信基金从转变业务导向、完善考核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加速非货业务发展。从建信基金的能力禀赋和历史积累来看,向非货及含权类业务转型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而现任董事长及总裁,在公司治理上或继续延续“向非货转型”的战略。
据2024年2月9日公开信息,建信基金现任董事长生柳荣表示,在巩固固定收益投资优势的同时,建信基金大力提升主动权益、指数及ETF、公募FOF和养老FOF等业务实力。
据公开平台2025年1月31日发布的内容,建信基金现任现任总裁谢海玉表示,主动权益方面,进一步布局主动型价值投资风格产品,以行业基金和研究精选基金为抓手,赋能全市场基金发展。展望2025年,从微观层面看,权益投资的潜在回报率开始提升,各部门资金资本的有效循环开始形成,结构性投资亮点不断涌现,建信基金将积极把握市场机遇,为投资者创造更多可持续价值。
也就是说,近年来,建信基金在发展战略上,重视非货业务尤其是含权类基金的发展。而2023年起,建信基金高管变动频繁,2025年7月24日宫永媛卸任财务负责人等职务,新任总裁上任逾7个月,现任董事长则上任不满2年。基于上述管理团队变动下,建信基金旗下基金或呈现“强固收弱权益”的特点,近三年非货基的新基发行数量或“停滞不前”。2025年一季度末,建信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占比略微下滑,货币基金的规模占比不降反略升。
五、结语
现任董事长生柳荣上任不满2年,现任总裁谢海玉上任不满1年,高管变动频繁,建信基金在“向非货转型”的发展战略上,其“强固收弱权益”或系其需直面的现状。而回顾其近年来,建信基金大力提升主动权益实力的同时,其权益类基金或“长跑乏力”,不仅近三年收益率告负,且管理规模相较于三年前“腰斩”。且建信基金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权益类基金规模中,超半数来自四名“老将”,而陶灿、姚锦等四名基金经理在管基金近三年业绩“跑输”同类平均。未来,建信基金权益类等非货基产品的实力或值得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