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遇见小面的叙事

今年4月,连锁面馆品牌遇见小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希望以“川渝风味面馆第一、中式面馆第四”的市场地位,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在过去十年间,遇见小面凭借中央厨房标准化、全时段多场景运营及资本助力选址降本,从广州体育东横街的一家小店,扩张至全国22个城市380家门店,证明了川渝风味可复制的潜力。

遇见小面展现出中式快餐的标准化潜力,这也让此前遇冷中式面馆赛道回温,那这碗重庆小面,能否实现“中国版麦当劳”的远大梦想?

营收增长是否“以价换量”?

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宋奇与校友苏旭翔、罗燕灵创办“遇见小面”,主创团队中的宋奇此前具备香港麦当劳管理培训经历。

用秒表掐煮面时间、将辣椒油温参数化,一碗重庆豌杂面,被三位理工出身的创始人一一拆解成标准化流程。

这种高效的体系管理也体现在门店运营上——中央厨房统一生产,门店只需按流程组装,把全国门店口味误差率控制在低位。这套“去厨师化”体系彻底打破传统面馆的作坊模式,为扩张奠定基础。

2014年到2021年,遇见小面先后获得青骢资本、九毛九集团、百福控股、碧桂园创投和喜家德注资,在2021年获得两轮大额融资之后,遇见小面开始高速扩张。

2022-2024年,门店数量从170家激增至360家,其中,2024年新增120家门店,相当于平均每3天开出一家新店。

伴随门店扩张,遇见小面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18亿、8.01亿和11.54亿元,实现了从亏损3597万元到盈利6070万元的转变。在中式面馆赛道,遇见小面似乎跑出了“餐饮黑马”的气势。

而亮眼业绩背后,一组数据揭开残酷现实:

2024年公司净利润6070万元,订单总数4209万单,相当于每卖出一碗面仅赚1.4元,折射出中式快餐“高流水低利润”的行业困局。

虽然遇见小面的门店规模和总营收在增长,单店收益却在下降。

通过拆解核心经营数据,能够发现,遇见小面的高增长依赖“以价换量”,而这种模式的代价正在逐渐显现。

2022-2024年,遇见小面客单价从36.1元降至32元,降幅达11.4%。

为吸引客流,其主动降价策略虽推动订单总数从1416万单增至4209万单,三年增长近2倍,但同店销售额却在2023-2024年出现4.2%的下滑。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作为营收主力(占GMV81%),同店①销售额更是下滑5.1%,二、三线城市同店销售额也下滑0.4%,这暴露出老店增长乏力的困境。

单店盈利水平同样面临压力。

2023年单店日均销售额1.39万元,2024年降至1.24万元,单店年均净利润也从2023年的18.2万元降至16.9万元。这种“薄利多销”的模式,让遇见小面陷入“门店越多、单店越亏”的困境。

另一方面,直营与加盟的失衡也正在加剧盈利压力。

遇见小面的商业模式核心在于“直营保品牌、加盟冲规模”的双轨策略。

截至2024年底,360家门店中77.5%为直营店,22.5%为加盟店,收入结构则呈现86.7%与13.2%的鲜明对比——直营收入10.01亿元,加盟收入1.53亿元。

直营店承担着品牌调性与标准化输出的重任,主要布局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写字楼等核心地段。

招股书显示,2024年这类门店客单价为31.9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同样面临食材、人工、房租“三座大山”的重压。

根据综合损益表,2024年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占收入34.27%,员工成本占22.96%,使用权资产折旧(房租)占16.35%,三项合计的成本占比超七成,这也导致直营模式毛利率较低。

尽管流水较高,但直营店受制于高成本,利润率低,加盟模式被视为利润增长的核心。

遇见小面的加盟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向加盟商销售食材设备的1.25亿元,以及特许权使用费0.27亿元。

相比直营,加盟模式无需承担租金与大部分人力成本,利润率更高。但尴尬的是,81家加盟店贡献的收入仅占总营收13.2%,单店年收入154.9万元,仅为直营店(358.8万元)的43%。

未来三问:下沉、出海与供应链

遇见小面冲刺“中式面馆第一股”的背景,是整个赛道的分化与洗牌。

当前中式面馆市场高度分散,TOP5品牌市场份额不足3%,遇见小面以0.5%的份额位列第四,前三大品牌分别为和府捞面、李先生加州牛肉面、老碗会。

关于如何保持增长,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勾勒了“三驾马车”的未来战略:开拓下沉低线市场、探索海外开店、加大特许经营。

不过,这三大方向能否破解当前困局,仍需打三个问号。

一问下沉市场:32元客单价能否征服二三线?

2024年遇见小面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20%,但同店销售额下滑0.4%,翻座率(3.2次/天)也低于一线城市(3.8次/天)。

尽管订单平均消费额已经从36.1元下降到32元,但二三线消费者对32元客单价的接受度仍比较有限。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85.2%消费者对中式快餐的心理价位在30元以下,43.7%集中在20元以下。

一方面,对于下沉市场,遇见小面若不调整价格策略,可能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

另一方面,遇见小面主力市场仍在广东——贡献了65.79%营收,华东、华中门店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这种失衡也反映出公司抗风险能力不高——如果广州、深圳市场出现波动,整体业绩将受影响。

二问出海:香港试水能否复制到全球?

2024年遇见小面在香港开设6家门店,客单价提升至60元,是内地两倍,主要布局铜锣湾等商圈。

香港市场作为“出海试验田”,高租金环境下盈利模型在香港尚未验证,如何稳步开拓海外市场?

更关键的是,当“重庆小面”剥离地域文化,能否以标准化快餐定位征服海外味蕾?

以新加坡为例,近几年新加坡几乎成为了中国餐饮品牌走向国际的“必经跳板”,随着越来越多中餐品牌进驻,市场竞争只会越发激烈。同样要考虑的是,拓展新加坡等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海外市场,也要克服文化差异、供应链本地化等难题。

此外,以遇见小面当前4219万元的现金储备与-2.42亿元的流动负债净额,能否支撑海外扩张的资金需求,也尚存疑问。

三问供应链:能否筑起规模护城河?

中式连锁面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标准化供应链。

遇见小面已建立中央厨房与配送体系,但食材、人工、房租成本仍占营收超七成,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对比麦当劳等国际连锁,其供应链管理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招股书显示,2025年遇见小面计划开设约120家至150家新餐厅,2026年计划开设150家至180家,2027年计划开设170家至200家。

门店扩张过程中提升加盟店比例可能持续带动营收增长,但若无法提升单店产出,规模扩张可能稀释利润。

中式连锁面馆的竞争看的并不是门店数量,而在于能否在一碗面里,同时装下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期待、加盟商对回报的渴求、资本对增长的追逐。

中式面馆赛道早已历经沉浮——2021年和府捞面、五爷拌面等六大面馆新贵一年融资超40亿元,但2022年后泡沫破裂,五爷拌面被曝关店600家,和府捞面两次港股闯关失败,行业已经从狂热回归理性。

过去,资本押注的也许是“万店规模+高估值”的故事;而现在,市场更关注“单店盈利+现金流健康”的务实逻辑。

对于遇见小面招股书里描绘的“下沉、加盟、出海”的未来战略,我们想说的是,如何在扩张中优化单店模型、提升加盟效率,或许比上市本身更具考验。

①根据招股书,同店的基准定义为2022年及2023年以及2023年及2024年营业至少300天且拥有相同座位数的餐厅。

来源:《经理人》杂志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