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利率“失守”2%防线,分红险迎来“硬着陆”?——2024险企红利实现率概览
来源:燕梳师院
当下,分红险正逐渐成为推动人身险行业转型的重要引擎。而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持续走低,也在悄然改写行业的竞争逻辑与产品价值边界。这一趋势,既是防范利差损风险的现实要求,也为行业回归保障本源、提升资产管理与精算定价能力提供了契机。
分化显著,稳中有升
谈及分红险,红利实现率值得我们重点关注。截至目前,不少人身险企陆续披露了2024年度分红险的现金红利实现率。以五家险企为例,在新华人寿、阳光人寿、瑞泰人寿、德华安顾人寿、恒安标准人寿公布的129款产品中,过一半现金红利实现实现率达100%及以上,最高达306%。
红利实现率是一个用于衡量公司实际派发的红利与预期演示红利之间关系的指标。它反映了公司将可分配利润转化为红利支付给消费者的比例。具体来说,红利实现率可以通过计算实际派发的红利与预期演示红利之比来得出。
图源:13个精算师
通俗理解,若红利实现率为100%,那么实际分红与预期演示红利一致;当超过100%,则表示保险公司实际派发的现金红利金额超过了演示的红利金额,消费者获得的分红比预期的要多。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公司披露的红利实现率仅表示过去到现在一段时间的实际分红情况,并不代表未来也是如此,还需根据其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来决定。
整体来看,公司与产品分化显著。比如,新华人寿公布的21款分红险的现金红利实现率中,7款产品的现金红利实现率超过100%,最高达到122%,其余14款产品的现金红利实现率在55%至90%之间。
阳光人寿披露的90款产品中,最高达114%,最小为25%,平均值为52.58%。具体产品数据如下:
除此之外,有三款产品还有终了红利,均为40%。所谓终了红利,是指在保险合同终止时一次性支付的较大额红利。相比年度红利更注重长期持有带来的累计效益,终了红利则提供合同到期时的一次性高额回报。
而平安人寿在2024年9月后上线的12款产品中,11款实现率100%,1款达114%;恒安标准人寿公布了61款分红险的现金红利实现率,其中逾30款产品的现金红利实现率为100%。
防“内卷式”竞争
6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向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监管意见的函》(金寿险函〔2025〕374号,下称“374号文”),针对分红险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要求,核心目标在于遏制行业恶性竞争,防范利差损风险累积,推动保险公司回归长期稳健经营的本质。
374号文的核心内容体现为六大硬性约束情形,当保险公司在确定分红水平时触及以下任一情况,必须履行严格的论证和审批程序:充分论证拟分红水平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并提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定后才能实施。
表:374号文规定的六大硬性约束情形概览
同时,374号文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分红水平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决策程序、规范信息披露,并明确界定产品、精算、投资、财务、合规等部门的职责。这一机制强调分红决策不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持续过程。
可见,在监管“防内卷”定调下,分红险不再是单纯比拼收益,而是追求可持续经营和综合服务。对此,对外经贸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认为,最新的监管意见函本质是动态约束,而非简单“限高”
与此同时,374号文在分红险监管中还创造性地引入了差异化监管原则,根据保险公司的监管评级实施有区别的分红约束措施,形成了一套精细化的监管框架。此项规定,可以防止高风险公司通过“高分红噱头”继续吸收保费,避免风险进一步积累。
总之,374号文的发布标志着分红险监管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分红约束机制,遏制行业非理性竞争,防范利差损风险累积。对保险公司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中小险企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行业整体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头部公司优势更加凸显。
正式进入“2时代”
在紧锣密鼓推进分红险转型之际,人身险公司即将迎来新一轮预定利率调整。近日,同方全球人寿率先出手,将旗下两款热销分红型终身寿险——“传世尊享G款”与“F款”的预定利率从2%下调至1.5%,打响了这一轮预定利率调整的第一枪。
这并非偶然。去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发布《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为行业定下新的基调。该文件明确要求,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提交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其预定利率不得超过2%,相比此前标准下调了0.5个百分点。
但现实走得比政策更快。仅仅半年之后,部分保险公司便主动踩下“刹车”,进一步压降分红型产品的预期收益。同方全球人寿此番动作,正是市场自发调整的真实写照。
而对于这一轮利率调整,市场早有心理准备。今年5月20日,央行公布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其中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双双下调10个基点,分别降至3%和3.5%。与此同时,多家主要商业银行也同步下调了存款挂牌利率——活期存款利率下调0.05%,定期存款利率则下调0.15%至0.25%不等。
这些政策信号迅速传导至保险市场,推动业内对分红型产品收益率调整的预期持续升温。进入6月以来,人身险市场迎来新一轮产品更迭潮。譬如,多款原本设定为2.5%预定利率的储蓄型保险陆续下架停售。与此同时,各大保险公司也在紧锣密鼓地完成新产品开发与备案工作,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利率“新常态”。
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普通预定利率为2.5%,已连续两个季度高于研究值超过25个基点,实际差值达到37个基点,按照监管规则,这已触发了预定利率下调的机制。也就是说,若7月公布的Q2研究值≤2%,则9月大概率会正式启动下调程序。
可以预见,在利率持续走低的大趋势下,保险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洗牌。产品设计、销售节奏乃至公司战略,都在被重新定义。这场转型,不仅是对险企经营能力的考验,更是整个行业向保障本源回归、向专业能力要效益的关键一跃。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