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明星时代”华夏基金开启一个生长新局?
从规模优势到回报胜势
作者:闻道
编辑:张戈
风品:楚逸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打铁首先自身要硬,沪市中小盘股投资迎来“新灯塔”。
6月16日,上交所联合中证指数公司重磅发布上证580指数。业内分析认为,该指数的推出强化了良币效应,让小市值公司价值显著放大,为投资者系统性布局开辟新路径。
头部机构往往反应更灵敏,6月23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华夏基金上报了上证580ETF及其联接基金并获中国证监会接收材料,为业内首只。
商场如战场,把控先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填补市场空白、一键布局优质小盘股、大幅降低投资门槛,华夏基金搅动投资市场质效升级的大幕刚刚拉开。
1
锚定小盘股新“灯塔”
从产品创新到业绩突围
看似一小步、实则大改观。
相关基金业从业人士对首条财经表示,上证580指数及华夏580ETF的推出,将成为观察沪市小盘股行情与风格轮动的重要风向标,可能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基本面良好、流动性达标的中小市值公司,让市场资源更合理配置。更清晰、透明的选项,为沪市中小盘股投资树立了“灯塔”,是A股市场在细分投资工具创新上不懈努力的一个生动体现。小盘股投资工具化、便捷化的时代正加速到来。
拉长维度看,华夏基金一直坚守差异化布局。此番拔得头筹,是一次厚积薄发、战略收获期的前奏。
2024 年,华夏基金营收净利双增,一举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滑态势。中信证券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华夏基金总资产202.34亿元,总负债63.02亿元。全年营收80.31亿元,同比增长9.61%;净利21.58亿元,同比增长7.2%。
经营面重回增长轨道,首先得益于产品盘给力。2024年,华夏基金在产品成立数量上继续保持行业领先,ETF规模稳居龙头地位。同时,债券基金、货币基金规模均实现强势增长,引领了公募REITs行业发展。
同时,华夏基金还积极探索推进养老三大支柱业务,专户规模得以较快增长。着力数字化转型,让领先技术应用不断赋能业务发展,整体资产管理规模进一步提升。
春华秋实,这个成绩单来之不易。回顾过去三年,华夏基金业绩经历了明显波动。2022年财报显示,受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营收74.75亿元,净利21.63亿元,分别同比下滑6.74%和6.43%。2023年滑势延续,营利分别再降1.98%、6.95%。
历史总在告诉我们,所有的成功,都是熬出来的。只有勇于自我革新,把危机看作再发展的跳板,企业才能有机会穿越一个个周期,实现基业长青。
从完善产品布局,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从巩固传统业务优势,引领创新业务发展。从拓展海内外业务,推进机构业务规模稳健增长。从迎合AI浪潮,加速推进数字一体化建设、加强关键业务人才团队培养......华夏基金在日拱一卒中,不断深化转型、积蓄力量、提炼竞争力,继而重新黏住了市场、抗住了周期调整。
同时,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可喜改变。2024年,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我国资本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公募基金业规模突破32万亿元。水大鱼大,华夏基金也率先吃到复苏红利。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2019年,华夏基金总规模突破万亿大关,成功跻身管理规模“万亿俱乐部”。2020至2023年间从1.46万亿元增至1.89万亿元。2024年底,母公司管理资产规模攀至2.46万亿元,创下成立以来历史新高。
对于未来工作重点,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在2025年春节寄语中表示,公司将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美好生活”为目标,深化财富管理转型,融入资本市场改革新格局。依托数字基础设施、新质生产力等国家战略,华夏基金计划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领域加大布局,强化指数化投资与创新产品开发。
行业分析师王彦博认为,华夏基金的业绩回升,是宏观环境改善与自身战略定力共同催化的成果。ETF、养老金、公募REITs等细分赛道的精准布局,在市场政策暖风中不断释放效能,成为支撑业绩回升的重要支点。
2
ETF降费+浮动费率基金
重塑投资者体验
深化业务能力是一方面,为了积极落实新“国九条”精神,华夏基金也在着力降低投资成本、提升基民的获得感体验。
2024年10月以来,华夏基金陆续下调旗下多只重要ETF及其联接基金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降费产品包括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上证50、科创50、红利质量、创业板200ETF。其中,上证50、科创50、沪深300ETF均为华夏基金旗舰产品。
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这些产品的管理费年费率均由0.5%下调至0.15%,托管费年费率由0.1%下调至0.05%,合计费率降至0.2%,达到全市场同类产品最低费率水平。
真金白银的密集降费,不仅提升投资者体验,也有利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随着投资成本下降,更多资金可能通过配置ETF流入股市,从而促进A股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形成良好行业生态,为华夏基金打开更多成长契机。
5月27日,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迎来里程碑式变革,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正式发行。华夏瑞享回报混合基金作为其中一员,最大亮点在于创新的收费模式,旨在解决传统基金“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痛点。
公开信息显示,该新型浮动费率机制的管理费由固定管理费或有管理费和超额管理费三部分构成。其中,或有管理费和超额管理费将根据每笔基金份额的持有时长和持有期间年化收益率水平分档收取。
具体规则如下:当投资者赎回、转出基金份额或基金合同终止时:持有期限不足一年,按1.20%的年费率收取管理费。若持有期限达到一年及以上,持有期间年化收益率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同期年化收益率6%以上,且持有收益率为正,按1.50%收取。若持有期间年化收益率跑输业绩比较基准3%以上,按0.60%收取。其他情形,按1.20%收取。
行业分析师王妍婷认为,这种“非对称性双向激励”机制,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紧密绑定,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对投资者而言,市场不佳时较低的管理费率可减轻亏损负担,市场回暖时多付管理费也更为情愿;对基金公司而言,需提升投研能力以获取更多超额收益和更高管理费收入;对整个行业而言,业绩导向的激励将促使行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重塑生态,为投资者带来更优体验。
作为此番试水的“关键先生”,华夏瑞享回报混合拟任基金经理王君正,拥有超16年证券从业经验,专注大盘成长风格,坚持“定量+定性”结合,聚焦金融地产、消费医药、科技制造等核心赛道。
天天基金网显示,王君正目前管理5只基金,合计在管规模达141.80亿元。截至2025年6月26日,其代表作华夏信兴回报混合A和华夏回报二号混合年内收益率分别为,10.21% 、2.19%。近一年收益率分别为18.27%和11.17%。其中,华夏回报二号混合近一年期收益率位居同类型前十。
6月21日,华夏基金公告称,华夏瑞享回报混合基金成立,募集规模7.61亿元,获13145户有效认购,募集期间为5月27日至6月18日。不到一月时间内便高效完成发行,也是投资者对于华夏基金品牌、王君正往期管理水平的一种肯定。
3
筛选器与助推器
ESG实践引领深意几许
精准洞察、精准卡位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以企业ESG实践为例,近年正经历深刻变革,展现出三大趋势,而华夏基金基本踩中了每个变浪节拍。
2025年3月31日,华夏基金旗下管理的华夏越秀高速REIT、华夏北京保障房REIT、华夏基金华润有巢REIT等8只公募REITs,同步发布2024年度ESG报告。
这是境内首次由同一基金管理人推动多只REITs集中发布ESG报告。8份报告紧密结合各REITs的资产特性,在绿色运营、社会责任及治理层面展现了华夏基金的差异化路径、实践成果。为ESG指标在资产证券化中的标准化应用,资产证券化与ESG实践的深融提供了路径参考。
拉长时间线,REITs-ESG融合上华夏基金一直走在行业前列:2022年,联合越秀交通发布境内首份公募REITs ESG报告,开创行业先河。
此后,华夏合肥高新REIT、华夏基金华润有巢REIT、华夏和达高科REIT、华夏北京保障房REIT相继发布并持续更新ESG年度报告,成为产业园、保障性租赁住房等资产类型的ESG实践标杆。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高质量发展大趋势下,ESG理念已成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尺。公募REITs重视ESG核心逻辑在于,其资产属性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深度契合。ESG理念在REITs领域的应用,不仅是对资产运营效率的优化,更是对长期价值创造的有力保障。
在首条财经看来,华夏基金ESG理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关注长期可持续回报:基础设施项目资产生命周期往往长达数十年,ESG评价可作为传统财务评价的有力补充,充分挖掘项目更全面的价值维度。
其次,提升抗风险能力: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和运营中需协调众多利益相关方,ESG强调与各方沟通,平衡多方利益,从而降低整体风险。
再次,主动提升资产内在质量:将ESG理念贯穿于REITs“投、融、管、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绝非华夏基金被动的合规之举,而是主动提升资产质量、挖掘长期价值潜能的积极策略。展望未来,ESG有望从辅助性的风险管理工具,升维成为公募REITs的核心竞争力,驱动整个行业向更绿色、更规范、更具国际吸引力的方向升级迭代。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5日收盘,我国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总市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19.91亿元。政策支持、资本偏好与技术创新的三重驱动下,ESG因素将持续扮演“筛选器”和“助推器”的双重角色,持续推动REITs市场扩容提质,并成为区分资产优劣的重要标尺,加速行业“马太效应”。
若从此看,华夏基金8份ESG报告集体亮相,是一次实力秀肌、也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庄重宣示,更是向全行业发出的清晰信号与有力示范。为中国公募REITs市场构建本土化ESG评价体系,华夏基金一直在路上、后续好戏仍在上演。
4
“一哥”离任 开启一个生长新局
当然,硬币总有两面。肯定成绩的同时,也需清醒看到华夏基金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两个月前,一则公告引发行业关注:张弘弢因“个人原因”卸任华夏中证红利质量 ETF 及发起式联接基金,离任日期为2025年4月17日,且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后续两只基金由杨斯琪接管。
一石激起千层浪。要知道,张弘弢作为华夏基金“ETF一哥”,曾于2004年参与推出国内首只ETF,2020年四季度与张坤、张清华一同成为首批管理规模超千亿的基金经理,业内合称“三张”,其管理规模2024年三季度末达到4561.44亿元。
然自2024年11月起,张弘弢开始大规模卸任产品,管理规模迅速下降,至2025年4月归零。而作为接任者之一,杨斯琪并无管理超500亿规模产品的经验。是否透出过于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导致人才储备出现“青黄不接”,见仁见智。能肯定的是,张弘弢的离任对华夏基金是一个不小考验。
此外,主动权益领域的明星基金经理郑泽鸿、周克平等相继离职,也一度引发市场对投研团队稳定性的担忧。
公开资料显示,郑泽鸿于2024年7月卸任华夏核心制造混合等 4 只基金,卸任时管理规模166亿元。他曾因管理华夏能源革新股票被誉“能源一哥”,但后期业绩承压,卸任产品任职回报率均低于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
周克平则是华夏基金“科技名将”,曾连续10个季度担任百亿基金经理。遗憾的是,其管理的多只产品任职回报不佳,在同类产品中排名靠后,一度引发市场对其投资策略和业绩表现的广泛讨论。
随着明星基金经理相继离去、光环消褪,对华夏基金主动权益管理规模造成影响。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华夏基金主动权益类产品(含股票型、混合型)管理规模为3200亿元,较2021年峰值缩水超 1300 亿元。
其中,股票型基金规模从2021年末的434.19亿元降至248.93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从2102.07亿元降至1157.94亿元。截至2024年末,华夏基金主动权益规模占比约15%。
相比之下,易方达、嘉实基金同期主动权益占比均超25%。显然与头部同业相比,华夏基金投研能力仍有待提高。
打深一度看,这些挑战也非一家之痛,本质上是公募基金从“规模扩张”向“能力建设”转型、去明星化强平台化的缩影。当行业规模红利见顶,单一依赖某类业务、押注某一明星经理的时代已然过去。唯有构建“被动投资稳健底盘+主动管理特色引擎”的双轮驱动模式、打造生态型平台综合投研能力,才能在监管趋严、竞争加剧的市场中突围。
一句话,大不代表强、快不代表优。“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但策略的清晰度、执行的一致性、回报的稳健性是投资者信任的基石。当行业从粗放式“规模竞赛”转向精细化“能力比拼”,如何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主动管理能力、带来真金白银的投资回报,是未来决胜的关键。
开启一个生长新局,从规模优势到回报胜势,华夏基金正在路上。
本文为首财原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