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融资规模全球第一的背后,AToH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双赢
6月26日,三家消费企业(周六福、圣贝拉、颖通控股)同日上市,刷新港股单日IPO纪录,其中周六福超额认购711倍,圣贝拉超额认购193倍。 半年内,港股首次招股募资达1047.2亿港元,超过2024年全年的879.1亿港元,是2024年同期的8倍。 半年内,港交所IPO融资额位居全球第一,上半年全球IPO融资额前十榜单中独占四席( 宁德时代 、 恒瑞医药 、 海天味业 、 三花智控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场表现强劲,超越纳斯达克和纽交所,重回全球第一。这一成就的背后,A To H企业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最为关键的力量。它们不仅为港股市场带来了可观的资金流入,更在提升市场吸引力、优化行业结构、增强市场稳定性以及推动企业国际化战略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 A To H企业如何成为港股IPO融资规模全球第一的关键力量,以及这一趋势对港股市场乃至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5年上半年即将收官,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在IPO市场的表现也基本尘埃落定。 根据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6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港交所以1021亿港元的IPO融资额夺得全球第一,纳斯达克和纽交所紧随其后,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排名第七、第八。01、融资额跃居全球第一
“我们看重的是持续改革上市规则,建立真正有利于市场投融资的制度环境,并不只是盯着绝对排名,未来还有很多事可做。”6月20日,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在港交所25周年庆典上,针对港交所IPO融资额重回全球第一作出回应。 自2000年起,香港交易所从本地市场起步,成长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市公司数量从790家增至2600家,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较2000年增长17倍以上,达2400亿港元;衍生品市场日均成交量从3.75万张合约升至176万张。 港交所曾在2022至2023年面临多重挑战,IPO募资额曾大幅下降。但通过政策与机制改革,港交所成功破局。自2023年起,港交所推出18C章及“科企专线”等创新机制,为新经济企业搭建上市快车道。同时,内地与香港监管部门优化互联互通机制,释放政策红利。2025年一季度开始,港股IPO募资额激增。5月,宁德时代以353亿港元募资创下年内全球最大IPO纪录,助力港交所从低谷到全球领跑。 港交所总裁陈翊庭表示,港交所的目标是服务实体经济,打造优势融资平台,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推动业务发展。当前港股IPO热潮呈现“中国特色”,近20家A股龙头启动“A+H”双平台战略,国际长线投资者加速回流港股,增配中国资产,彰显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同时,来自新加坡、泰国和印尼等亚洲国家的企业对赴港上市兴趣增加。港交所已将20个海外市场纳入认可证券交易所名单。站在25周年新起点,港交所以更开放姿态拥抱未来,继续发挥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金融枢纽作用。 根据Wind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26日,有40家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募资总额1047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的27只新股融资115亿港元相比,新股上市数量增加48%,融资总额攀升810%。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融资规模全球第一的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A To H企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总共有4只新股的融资规模跻身全球前十,其中宁德时代以约410亿港元的融资额居于榜首,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的融资额分别约为114亿港元、101亿港元和79亿港元。这些A To H企业的上市,为港股市场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显著提升了港股IPO市场的融资规模。 A To H企业的上市,不仅为港股市场带来资金,还提升了港股市场的吸引力。这些企业多为内地的龙头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和投资价值。它们的加入丰富了港股市场的投资标的,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关注港股市场。例如,宁德时代作为全球知名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其在港股市场的上市吸引了大量国际知名投资机构的关注和投资。 而A To H企业的赴港上市热潮,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创新。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2024年10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宣布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对于百亿市值的“合资格A股企业”,如果提交完全符合规定的申请,监管机构只会发出一轮监管意见,监管评估周期缩短至30个工作日内。2025年5月,香港联交所宣布正式推出“科企专线”,给予特专科技公司的专属上市支持。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创新,极大地便利了企业的赴港上市之路,提升了市场的吸引力。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流动性显著回暖,机构资金回流,AH股溢价率大幅收窄,国际投资者对优质资产的定价权增强。港股再融资工具灵活,审批周期短,融资效率高,境内外两个市场融资可缓解A股再融资收紧压力,分散单一市场波动风险。同时,港股市场的估值体系也在逐步修复,过去被低估的优质公司,如今能够获得更合理的估值。 再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来看,赴港上市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战略布局,加强与境外资本市场的对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在港股市场的融资,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源,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从而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机遇。 A To H企业不仅为港股市场带来大量资金,提升了市场的吸引力和稳定性,还推动市场的结构优化,助力企业国际化战略,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随着更多优质A股公司赴港上市,港股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全球投资者创造更多的价值。02、第一背后的关键力量
兴业证券研报称,除已递表上市公司外,根据公司公告,19家A股上市公司筹划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上市。结合递表与公告情况看,未来登陆港股的A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电子、电力设备、机械设备、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新制造新消费领域。03、A To H下半年的展望
数据来源:兴业证券 安永发布2025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报告预计,2025年下半年,香港IPO市场继续保持全面回暖态势。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科企专线”的落地、中概股回归的升温等因素不断加码,香港IPO活动的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2025年,大型企业在港交所的IPO之路会更加顺畅,更多大型IPO及产业链龙头企业有望在年内上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与健康以及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争相赴港上市,未来香港科技型IPO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本批拟“A+H”两地上市的公司大多为行业细分赛道龙头,在香港乃至海外资本市场都具备较强的稀缺性,预计将吸引国际长线资金加速入场,促进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展望后续,兴业证券研报认为,优质企业登陆港股,带动港股市场扩容活跃并吸引全球资金,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的趋势或许方兴未艾。 目前,香港还有超过170宗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个案。德勤预计,2025年全年香港新股市场可有80只新股,新股合计融资额或达2000亿港元。此外,A+H将成为2025年靓丽风景,年内有望出现25只A+H新股。随着更多优质A股公司赴港上市,港股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政策层面的支持是A To H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内地与香港监管部门频出支持政策优化互联互通机制,在此推动下,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连接器”和“转换器”的作用日益凸显。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推进,为两地资本市场创造了双赢局面。例如6月10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明确提出允许符合条件的港股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二次上市或双重上市。这些政策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融资效率,也为港股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吸引力的持续提升、行业分布的多元化以及上市企业数量的增加,A To H企业有望继续推动港股市场的繁荣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