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高增背后 影石创新的冰火穿越
新起点、新挑战
作者:李莉
编辑:梦琪
风品:乔治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好饭从来不怕晚。历经四年多的筹备努力,影石创新终于在6月11日成功登陆科创板。
上市首日即遭热捧,盘中一度涨超290%,最高触及187.99元,中一签新股最多可获7万元收益。当日收盘报收177元/股,较47.27元发行价,涨幅超过274%。尽管随后交易中有所波动,截至6月17日收盘价仍达170.18元,总市值682.42亿元。
不止股价撩人,此次19.38亿元的募资,也位居2025年以来上交所(主板+科创板)整体募资额第三,在科创板中表现突出。那么问题来了,影石创新为啥这般受捧?当下实力底色、未来前景能不负厚望么?
1
"行业冠军"这样炼成
公开信息显示,影石创新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以全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知名智能影像设备龙头企业。公司围绕“Insta360影石”核心品牌,构建了消费级智能影像设备、专业级智能影像设备以及配件和其他产品三大产品矩阵,全面覆盖消费及商用场景,并通过广泛的创意性配件扩充使用场景。
一路走来,离不开创始人刘靖康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敏锐市场洞察力。2010年进入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就读,期间刘靖康凭借一系列创新操作被誉“技术帝”,一个知名事迹是通过电视台主持人按键声音的细微差异,破译了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的手机号码。
此后,影石创新不断推进产品小型化和向消费级市场的转型。2017年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旗舰全景相机X系列,结合“先拍摄后取景”的创新方案以及AI剪辑与自拍杆智能隐藏技术,实现了“自拍如跟拍”全新体验。
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影石Insta360相机频繁出现在各国运动员手中,记录下重要时刻。继而带火消费市场。
深入业务面,影石创新已搭建起较丰富的产品矩阵,消费级产品主要包括以ONE R系列、ONE(X)系列为代表的全景相机和以Ace系列为代表的运动相机;专业级产品则以Pro系列、TITAN系列为代表的VR全景相机。
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2023年影石全景相机全球市场占有率达67.2%,位居第一;在运动相机领域,影石创新2023年全球排名第二。
同时,屡屡斩获国际殊荣,包括《纽约时报》2022年最佳运动相机奖、美国CES创新奖、英国Stuff最佳五颗星评价、德国IF设计奖、日本Good Design设计奖以及美国《时代》杂志2024年度最佳发明等。体现了公司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
盘点发展心得,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不得不提。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达14.8亿元。同时,组建一支超过千人的研发团队,占公司员工总数57.68%,拥有的专利量已突破900项。
可以说,凭借较强的技术实力、较广阔的全球视野、较前瞻的赛道布局,影石创新在智能影像设备领域脱颖而出,奠定了行业领先优势。
2
线上线下双驱 韧性生长
2021年以来,消费级智能影像设备一直是主收入来源,2022年至2024年,贡献收入为17.04亿元、31.32亿元和47.89亿元,占比达84.81%、87.18%和86.59%。专业级智能影像设备收入,则呈逐年下滑趋势,同期收入分别为0.48亿元、0.34亿元和0.24亿元,占比2.38%、0.95%和0.43%。
市场分布方面,截至2024年,76%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好在单一市场的集中度不高。其中,美国、欧洲、日韩是主要出口市场,2024年占比分别约为23%、23%和8%,同期国内市场占比为24%。
自公司成立以来,影石创新组建了全球化的市场和销售团队,完善线上线下销售体系。线上覆盖了影石官方商城以及亚马逊、天猫、京东等境内外主流电商平台;线下与多家知名零售商合作,形成了覆盖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自2023年起,影石创新还在深圳、广州、南京等城市的核心商圈开设线下直营店,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的产品体验。
据招股书披露,影石创新的线下渠道包括直营门店、经销商以及Best Buy、顺电、Sam's Club、Costco、Yodobashi Camera等大型商超或专业销售渠道。目前,线下销售网络已覆盖全球超10000家零售门店和90多座海内外机场。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线上销售金额为10.00亿元、16.85亿元和26.52亿元,线下为10.10亿元、19.07亿元和28.78亿元,销售占比分别为49.75%/50.25%、46.91%/53.09%、47.95%/52.05%。
齐头并进,较为均衡的线上线下建设,让影石创新拥有较强的成长韧性,尤其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影石创新营收分别达到20.41亿元、36.36亿元、55.74亿元、13.55亿元,同比增速78.16%、53.29%和40.7%,2022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57.67%。毛利率为51.49%、55.95%、52.20%和52.93%。
3
长情奔跑、百倍回报
IDG资本合伙人童晨表示:“我们从一开始就看好他们作为中国制造的潜力军进军海外市场,打开全球发展的大门”。
2015年3月,开曼岚锋完成A轮融资,IDG以65.25万美元认购20%的股份。5月,开曼岚锋进行B轮融资,启明创投以375万美元占股约15.3%,IDG为避免股权稀释,追加投资100万美元。2016年4月的C轮融资中,迅雷以900万美元占股12.16%,苏宁出资350万美元占股4.73%,启明创投再次跟投145.41万美元,IDG则选择放弃跟投。
2018年9月,开曼岚锋拆除境外上市架构,将股权平移至境内主体深圳岚锋。此时,IDG、启明创投、迅雷分别持有深圳岚锋16.38%、14.44%、12.16%股权。此后,深圳岚锋又陆续获得深圳麦高、厦门富凯、中信证券等机构投资。2020年1月,深圳岚锋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世纪经济新闻援引公开信息显示,影石创新共完成8轮投资,其中作为最早期投资方,IDG资本入局十年之久。
截至IPO前,IDG通过EARN ACE持有影石创新13.32%股权,启明创投通过QM101持有9.40%股权,迅雷通过香港迅雷持有8.73%股权,朗玛峰创投合计持有5.06%股权。而成功上市,也让这些早期投资者收益迅速放大。以长情陪跑的IDG为例,持股成本约165.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88.15万元。按照发行价47.27元/股计,IDG持有的4796.62万股价元值达到22.67亿元,投资回报超180倍。若按照最新收盘价计,可谓赚得盆满锅满。
本次IPO,还吸引了6家战略配售投资者参与。其中,淡马锡富敦投资有限公司获配175.41万股,价值约8291.55万元;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获配126.93万股......这些战略投资者的加入,不仅带来资金支持,也为影石未来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源和可能性。
募资用途方面,拟主要用于两大关键项目:“智能影像设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影石创新深圳研发中心建设项目”。通过项目推进,进一步聚焦智能影像设备领域,加大在光学影像、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机器人视觉感知等前沿科技的研发投入。
换言之,公司将继续拼搏、巩固技术护城河,强化领先地位。
4
侵权调查、竞品追击 新曲线眺望
当然,不拼也不行。毕竟成绩只代表过去,展望未来一些挑战也不容小觑。
首先,是行业市场容量限制。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3年,全球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市场规模从164.3亿元增长到364.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4.3%。而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仅50.3亿元,预计2027年达到78.5亿元,2023-2027年的复合增长率约11.8%;同期,全球运动相机市场规模314.4亿元,预计2027年增至513.5亿元,复合增长率13.0%。这意味着,即使到2027年,影石创新所在的全景相机和运动相机赛道的合计规模也不足60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不超15%。
看似规模速度还可以,但别忘了竞争分食同样激烈。影石创新过去几年的快速扩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产品性能和性价比优势,从而抢占了GoPro等竞对的市场份额。目前,影石创新在全景相机领域已占据近70%的市场份额,龙头地位显示了竞争力,也意味着进一步攀升的难度。
例如,大疆自2019年开始进入运动相机领域,并采取低价、高性能的市场策略。影石创新招股书显示,大疆Action 5和Action 5 Pro的零售价格均比影石Insta360 Ace Pro 2低100元。此外,大疆2024年发布的Action 4新增了“360°全景模式”。据36氪硬氪及外媒报道称,大疆计划今年7月推出首款消费级全景相机DJI Osmo 360。且大疆研发的Osmo Nano可能是其最小的运动相机,形态和功能方面无疑在对标影石的GO系列。
同时,GoPro也计划推出MAX 2 360度全景运动相机。种种迹象表明,影石创新在全景相机市场的绝对优势正受到挑战。
另一厢,需警惕海外市场风险。如上所文,海外市场一直是影石创新重要的收入来源。2022年至2024年,境外销售收入为15.96亿元、29.03亿元和42.23亿元,占总营收比分别为79.43%、80.83%和76.35%。
其中,美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21.46%、25.15%和23.38%。2024年,GoPro依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规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337调查申请,指控影石创新及其美国子公司侵犯其在美知识产权。同年5月,337调查正式启动,目前仍在进行中。影石创新表示,如337调查结果对公司不利,公司声誉将受到负面影响,相关涉案产品可能无法继续在美国销售。
要知道,2024年国内市场占比才24%,美国市场与之基本相当。若无法在美销售,业绩冲击性不可不察。即便抛开这个因素,2025年以来贸易战阴云笼罩,个中不确定性同样不容忽视。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归母净利为4.07亿元、8.30亿元、9.95亿元和1.76亿元,同比增速103.66%、19.91%和-2.5%。净利率为19.96%、22.81%、17.58%和13.01%。可以发现,2024年,盈利增速放缓,低于营收。2025年一季度更出现增收不增利。
追其原因,应对外部竞争是一个考量。据36氪,对于大疆及其他企业的潜在竞争,刘靖康曾将智能影像市场类比为游戏市场,高度同质化竞争的可能小。竞争关键在于是否比友商更为敏锐的捕捉到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你要保持非常高的频次不断抓到客户新的需求,然后通过软件或者软硬件,芯片跟材料之间的结合,不断的去创造。”
不止说说而已,2024年,影石创新销售费、研发费分别为8.26亿元、7.77亿元,占营收比13.93%、14.81%。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率、销售费用率同比分别提升3.21、3.18个百分点。
显然,大疆、追觅的入局攻势,让王者影石创新感受危机感的同时,也激发其全面竞争的动力,增收减利的压力。
好在,影石优势在于全景技术上的沉淀,这里有较多的坑要踩,不容易快速突破。多数涉足该领域的企业,都从运动相机先起步,大疆也如此。这给了影石创新一定的修筑抬高护城河的腾挪时间。只是,看看上述大疆的进击速度及决心,这个缓冲期或也没有多久。
往期看,正是通过全景技术差异化,避开与大疆、GoPro的正面冲突;又借助运动相机领域AI智能剪辑(FlashCut)等功能,影石创新实现了弯道超车。不过,近年来有舆论认为,影石创新在相机产品创新玩法上略有停滞。
对此,刘靖康解释称,过去两年时间,影石创新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垂直场景基础需求的应用,包括一些隐形的安全需求,例如,相机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收音的问题,水下悬停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摄像头模组为智能影像设备的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达58.5%。其中仅光学镜头实现了完全的国产化替代,CMOS图像传感器、DSP处理芯片供给来源仍主要集中于欧美、日韩等国。这意味着,硬件方面的提升空间有限。未来比拼的核心战场,还在软件技术层面能力。
看预期下菜碟是资本常态。面对大疆等全面追击,防守不是资本市场的讨喜策略。其更在意的是预期,是影石接下来能否抓住一条新增长曲线。是即便其他竞品打价格战,也拥有继续开拓市场的实力底气。
若从此看,上市以来的股价高增,对创始人和股东们意味着巨额财富回报,但也抬高了市场期许值、对影石创新是一个背负。双面镜的冰火交融中,面对市场更严苛的审视,实力底色、后续成长动力是穿越冰火的无二法门。
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影石科技做好准备了么、还差多少火候?
本文为首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