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日本米价暴涨背后:粮食安全,没有“局外人”

据央视新闻报道,日本大米价格已持续上涨十多周,甚至一度出现“米荒”。据日农林水产省统计,截至5月11日的一周内,一袋5公斤装大米均价为4268日元(约合212元人民币),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创下了有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

日本民众表示,大米涨价给日常饮食造成了直接冲击,不少人甚至减少米饭摄入。

持续上涨的米价导致不少日本普通家庭在选购大米时更加精打细算,甚至调整饮食结构。

日本大米价格居高不下,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近日却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没买过米”“我家大米有人送”等言论,引发日本舆论关注。

大臣不知米贵,我们不禁要问日本农业到底怎么了?

1

日本农业:政策扭曲下的危机

分析人士指出,这场“米荒”凸显了日本农业的深层困境:农户老龄化严重,弃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持续减弱。更为严峻的是,大米价格的飙升并未使农民受益,反而使他们的经营状况更加艰难。

2023 年,极端气候与俄乌冲突的双重冲击,成为触发危机的直接诱因 —— 新潟县连续三次焚风灾害导致水稻大幅减产,俄罗斯对国际市场的供应链限制进一步推高化肥价格。

这些外部压力固然加剧了粮食危机,但日本农业的深层脆弱性早已暗藏于政策肌理。日本政府长期推行“减耕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少种水稻,改种其他农产品,以应对少子化导致的需求下降。这一政策导致日本稻米产量锐减。水稻种植面积由177万公顷下滑至124万公顷,稻米产量也由2000年的1186万顿,锐减至2024年的661万顿。

日本减耕的背后,也有保价的目的。日本农业的生产组织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日本农协(JA)几乎承包了全国农业链条的方方面面,从种子农药采购、信息技术服务到农产品销售、物流和金融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日本农协垄断了日本大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销售渠道,是日本农业当之无愧的垄断机构。

国内大米短缺,完全可以暂时通过进口的方式来缓解问题。但日本大米的贸易壁垒一直是日本特色,进口关税一度高达778%。国外大米只有日本大米价格的1/3甚至更低,但日本普通家庭仍旧无法购买。正是这种僵化的贸易制度使得远水救不了近火。

除此之外,数据显示,日本农户的平均年龄已经高达71岁,65岁以上的农业从业者占比超过60%,农业劳动力正面临着严重的断层危机。

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食品自给率(按热量计算)长期停滞在38%左右,玉米、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的进口依赖度分别高达97%和90%,加之日本23%的稻田处于抛荒和半抛荒状态。农业无法成为一项具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人口持续外流,空心村数量激增,国家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2

中国农业: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面对日本的教训,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展现出系统性思维与前瞻性布局,而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是这一战略的 “施工图”。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大国,如果中国不能用自己的土地养活自己,即使全世界倾仓而出也养活不了中国,农业就被赋予了重要的国家安全功能。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改革主线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农村改革涉及到“三块地”,也就是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红宇表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还是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

承包地改革主要的原则还是要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关系,农户流不流转自己的土地,退不退出自己的土地,包括经营权流转,要把选择权留给农民。

宅基地制度改革有根本性的原则,也就是我们特别强调要保障农户的基本住宅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在这个基础之上,闲置的住房可以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的方式盘活用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农村建设用地要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别要支持农村产业用地,包括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性用地、公共事业的发展。

但是不管怎么改,中央反复强调土地制度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能把集体所有改垮,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能削弱,不能把农民利益侵犯。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

近年来,我国每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7亿亩,在只有19亿亩多耕地前提下,实现稳产增产很大程度要靠提高单产。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一个它的面积要扩大,由过去的千亩方、万亩方,现在要向整乡、整县大面积来推进。第二个要注重全环节,耕、种、收、防、管全过程、全流程都要进行科学的安排。第三个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这“四良”结合来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第四个把新主体作为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重要主体来进行培育。同时,不能忽视小农户,要通过新主体来带动小农户,实现整体上的大面积单产提升。

中央一号文件还从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等方面对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进行了部署。其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容,尤为引人关注。

金文成介绍,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比较丰富,包括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这些应用能够全方位提升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表示,乡村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不同地方的乡村它的独特性。当讲到乡村产业,讲到县域富民产业的时候,一定指的是什么特色产业,也就是我们说的土特产。

林万龙表示,不能仅仅把土特产理解成为通常意义上说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它包括乡村的文化、乡村的旅游、食品的加工,这些都是土特产。比如,河北有一个县,这个县有种辣椒的历史,现在用辣椒来提取色素做口红、做化妆品,它的这个单品市场占有率在全球都是排在前面。

继续聚焦乡村全面振兴 布局结构有新调整

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主题继续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在布局结构上有新调整,重点强调了“两个持续”“四个着力”。

“两个持续”分别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两个持续”,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四个着力”分别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通过“四个着力”,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展目标有新表述:“三增”“三个更加”

金文成介绍,锚定农业强国建设这个目标,要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做到“三个更加”,就是农业的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国家给农民的保障

种粮补贴和保险:继续发放种粮补贴,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降低自然灾害损失。技术培训:政府会组织免费技能培训(比如电商卖货、农机操作),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产业支持:发展好的村集体产业,可获得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简单来说,国家希望农民:种好地、多赚钱、过上好日子。老百姓需要做的是紧跟政策(用良种、学技术)、保护耕地、参与村集体发展,同时摒弃陈规陋习。只要踏实干,政策会从补贴、技术、销路等多方面提供支持。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命题。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70649.9万吨,比2023年增加了1108.9万吨,同比增长了1.6%——2019年至今已连增6年。

未来10年,粮食需求增长,但增速放缓,工业消费增加是拉动粮食消费上涨的主要动力。预计2034年粮食消费量为8.32亿吨,年均增长0.2%。粮食供需紧平衡将成为长期态势,但产需平衡压力有所缓解,粮食自给率将提高至90.5%。粮食贸易规模将继续维持高位,适度进口仍然是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的重要途径,但粮食进口总体呈回落趋势,这也正印证了那句: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3

全球粮食安全:没有局外人

联合国机构2025年5月16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数和营养不良的儿童人数超过2.95亿人,比2023年增加近1400万人。面临“灾难性”饥饿的人数创下历史新高。

根据报告,全球面临“灾难性”饥饿的人数增至190万人,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苏丹已被确认出现饥荒,加沙地带、南苏丹、海地和马里等地也有大量人口面临饥荒。此外,2024年有超过3800万名5岁以下儿童处于急性营养不良状态,主要集中在加沙、马里、苏丹和也门等26个存在营养危机的地区和国家。

报告显示,地区冲突、经济冲击、极端气候和被迫流离失所是促成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

中国的全球责任与机遇在此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展现大国担当,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以实际行动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产出约占世界1/4的粮食,解决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对于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中方提出了中国方案,做出了中国行动。

近年来,中国同埃塞俄比亚、布隆迪、布基纳法索、厄立特里亚、斐济在内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推广1000多项农业技术,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在非洲启动建设13个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实际行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4

相关券商观点

据慧博智能策略终端显示,5月18日,太平洋证券发布研报称,受粮食进口减少和干旱天气的影响,国内粮价近期持续上涨。本周末,全国玉米收购均价2384元/吨,较上周涨57元;全国小麦收购均价2468元/吨,较上周涨6元。中期来看,中美贸易加征关税事件不排除会反复,叠加政策托底的影响,国内粮价有望持续上涨。建议关注种植板块的投资机会。

5月18日,华福证券也发布研报表示,5月1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推进会,会议指出“推广应用高产稳产抗逆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推广高性能播种机和高效低损收获机,提高装备匹配度”等单产提升关键措施。贸易摩擦加剧背景下粮食安全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生物育种为增产增效、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其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同时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发展,AI+农业前景可期。

5月22日,东兴证券发布研报称,建议持续关注大宗原料走势。5月日内瓦会议中国经贸会谈关税战缓和,但3月10日针对芬太尼的农产品关税反制仍然有效,近期豆粕、玉米价格底部抬升,建议持续关注大宗原料走势。

内容来源于券商研报,媒体报道、仅供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