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给90后老板拎包,晚上开网约车还房贷,律师成中年转行终点?
陈聆听/文
2025年,中国律师人数预计突破90万,其中30-50岁群体占比达64.39%,35岁以上跨行业转行律师占比从2020年的12%激增至2024年的27%,涵盖金融、媒体、教培等十余个领域。
司法部数据显示,中国律师数量正以每年超10%的增速膨胀,但与此同时,“律师沦为中年人失业兜底行业”的争议愈演愈烈。社交媒体上,律师与滴滴司机、外卖员并称“失业三件套”,甚至有实习律师自嘲:“白天给‘90后老板’拎包,晚上开网约车还房贷。”
当前,在社交软件上有很多中年转行当律师的经验贴,他们曾是投行高管、媒体主编、企业法务,却在行业寒冬中通过司法考试,挤入律师赛道。
然而,等待他们的并非想象中的职业自由,而是“实习期薪资腰斩”“为95后律师跑腿”的落差。
这些曾西装革履出入高端写字楼的行业精英,如今在律所茶水间学习如何冲泡符合规范的会见专用茶。
为何大量中年人涌入律师行业?他们的未来又将通往何方?
数据显示,2023年金融、地产、教培等行业裁员率超20%,而同期法考报名人数突破96万,同比增长12%。司法考试培训机构“瑞达法考”调研发现,35岁以上考生占比从2019年的18%升至2024年的34%,其中超六成来自受冲击行业。
很多企业公司在2023年裁员时,明确要求“35岁以上员工优先协商离职”,在求职中,超过80%的岗位将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这种结构性失业倒逼失业人群寻找“抗周期”职业,而律师行业的稳定性和长周期价值成为理想选择。
在大部分行业陷入“35岁魔咒”的恐慌中时,法律行业以其“越老越值钱”的想象成为避风港,不少的中年人选择转行做律师。对这些人而言,律师资格证不仅是职业转型的跳板,更是对抗中年危机的“救生艇”。
部分转型者则将律师视为“职业尊严”的救赎。曾任职某省级媒体的记者转行接受采访时表示,手机里存着一张“上海律师人均创收102万”的截图。“至少这里不看年龄,只凭本事。”
但她却忽略了另一组数据:2024年,50%的律师年收入不足50万,仅有23%的跨界者能在3年内实现收入回正,30%挣扎在温饱线。
中年转行者普遍面临实习期的收入断崖式下跌。数据显示,实习律师月薪普遍在2000-4000元,部分三四线城市甚至低至700元,经济落差成为转型第一道门槛。
“逃离996,追求时间自由”是另一大转行动机。根据三联报道,前媒体人陈春梅坦言,记者生涯的高压让她身心俱疲,而律师“独立执业”的想象充满诱惑:“以为能掌控时间,结果发现比做记者更累。”
现实很快击碎幻想——《律师法》规定,所有执业者必须经历一年实习期,期间不得独立办案。前法官、检察官转行后仍需从“拎包小弟”做起,甚至出现“30岁律师带50岁实习律师出庭”的荒诞场景,行业内甚至流传着"低薪招不到司机,但能招实习律师"的黑色幽默。
来源:洞见数据研究院
部分律所为防止中年实习律师“飞单”,限制其接触核心业务,将其定位为“资源中介”而非专业人才。北京某律所合伙人透露:“45岁的前投行高管被25岁律师训斥,躲在楼道里哭。”
更残酷的是隐性成本。北京、深圳等地律所普遍要求实习律师缴纳“座位费”(年均2万-5万元),部分红圈所甚至收取案源提成。
司法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律师人数已达73万,年增速超10%,预计2025年突破90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律师人数均超5万。
与此同时,民事案件代理业务增速从2017年的387万件降至2019年的410万件,增长率不足3.4%,较2017年下降37.69个百分点。案件数量增幅明显小于律师人数增幅;2024年法院收案量增速更同比下降12.77%。“僧多粥少”的残酷现实下,低价竞争已成常态。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过去代理费超万元的案件,如今普遍降至1000-2000元,某地产转行律师透露,为争夺案源,部分律所甚至出现“零代理费”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公信力下降,黑龙江某国企214万元纠纷案中,律师费竞标价跌破5000元。
另外,据新华报业网报道,法律服务市场头部效应显著,Top10的律所占据市场份额高达71.9%。行业呈现“金字塔分布,顶端20%的律师掌握80%的高端业务,某跨境并购律师年创收超千万;而底层50%的律师挣扎在温饱线。
大型律所通过资本运作扩大规模,用品牌效应虹吸案源;中小律所则因资金短缺、人才流失陷入“低价竞争—服务质量下降—客户流失”的死循环。
人工智能AI的出现已能替代很多基础工作,某法律科技平台数据显示,80%的咨询用户选择AI生成的格式化解决方案,仅20%涉及诉讼的客户联系真人律师。这导致律所为压缩成本,大量雇佣法务助理操作AI系统。
在如此内卷的行业中,中年转行者普遍面临实习期的收入断崖式下跌。职友集数据显示,2024年实习律师平均月薪3000-6000元,较本科毕业生平均工资低68.3%。
这对需要承担房贷、子女教育的中年人而言,无异于“断崖式降薪”,这种经济困境可能持续数年。
尽管困境重重,仍有部分中年律师凭借原行业经验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做律师,人脉和资源至关重要,人脉能拉来案源。而从业多年的法务转律师,则无疑拥有更多的能够转化案源的能力。
北京某红圈所合伙人坦言:“企业高管转行者自带客户资源,是律所争夺的‘香饽饽’。”
浙江律师应立锋利用建筑行业背景专攻工程纠纷,5年内年创收破百万,50%收入来自建筑领域衍生案件。前投行人士吴青将金融资源转化为企业常法服务,两年签约80家客户,创收超400万。类似地,媒体人可撰写法律评论文章吸引潜在案源,或者用新媒体营销等方式,形成差异化优势。
另外年长也是一种“信任”,调查显示,70%的当事人认为中年律师“经验更丰富、可信度更高”。
不少业内声音认为,律师这个原本代表高薪、高社会地位的行业正在“遇冷”和“饱和”。
那么中年转行进入如此内卷的律师行业该如何做才能活下去?
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4-2029年中国法律服务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法律服务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约1500亿元持续增长到2023年的2820.4亿元,复合增速显著。这一增长趋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
尽管行业内卷严重,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存在特定的人才缺口。中年转行的律师群体或许在以下方面分一杯羹。
在传统民商事代理领域竞争白热化的同时,涉外仲裁、跨境投资争端及尖端知识产权诉讼等领域却面临专业人才短缺。以体育纠纷解决为例,此类案件要求代理人不仅具备法律素养,还需掌握多语种能力、深谙国际赛事章程,并熟悉运动员经纪运作体系。
2020年《民主与法制》总编辑刘桂明表示,我国目前有40多万律师,据不完全统计,真正能够用外语,用国际主要通用的英语去应对、诉讼和仲裁的,不超过三千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增加,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显著增长。这为律师事务所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尤其是在跨境投资、国际贸易等领域。
另外,律所对跨界人才的偏好正从隐性需求转向显性政策。多家律所的部分岗位需具备“法律+金融”“法律+科技”复合背景,并优先录用有跨国公司、政府部门工作经历的律师。这种趋势在新兴领域尤为明显:盈科南宁律所招聘涉外律师时,将“精通东盟国家语言”“有海外投资并购经验”作为重要考量标准。这对于有多背景的中年转行律师无疑是一大优势。
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成为了新的增长点。有相关背景的中年律师深根于此,可根据导向进行精准培养,通过专业化、特色化寻求竞争优势,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75万律师在“内卷”中挣扎时,中年转行者既是行业困境的缩影,也可能是破局的钥匙。在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当下,跨界经验、资源整合与终身学习,仍是破局的核心密码。
他们的真正挑战,不在于与年轻人争夺“法律民工”的饭碗,而在于如何将前半生的沉淀转化为不可替代的专业壁垒。
[引用]
① 当中年人成为实习律师人物.2024-08-22.
② 律师,已沦为中年人失业的兜底行业了吗?张茂荣律师团队.2025-04-01
③ 案源减少、市场低价竞争、晋升困难,律师行业“饱和”了吗?.半月谈.2024-02-22
④ 朱列玉代表:建议法官检察官转型当律师不需要实习.北京电视台.2017-03-08
⑤ 告诉你一个秘密,90后律师都已经奔4了!新浪财经头条.2024-10-22.
⑥ 40岁转行做实习律师,他们过上想要的人生了吗?.三联生活周刊.2024-04-12.
⑦ 律师职业的黄昏:一场被资本与内卷吞噬的精英幻梦.宽窄财经.2025-02-18.
⑧ 中年转行,在县城做律师,从月薪2000到年创收稳定破百万.LegalMVP律海芒芒.2025-01-08.
⑨ 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红旗文稿》.2024-01-05.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