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陈琦:“仅退款”走向终结,一场电商生态的自我净化

2025年4月,中国电商行业迎来了一项重大变革——拼多多、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相继宣布全面取消执行的"仅退款"政策。该平台政策在经历了从创新到滥用的完整周期后,最终走向终结。

“仅退款”政策自2021年由拼多多率先推出,早期应用于生鲜品类,后拓展至全品类,并在2023年开始被各大电商平台相继引入,成为行业标配。其初衷是提升用户体验,对商家进行优胜劣汰,形成正向循环。在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与描述不符时,让消费者能省去烦琐的维权过程,快速获得退款,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该政策却引发了诸多争议。

随着时间推移,“仅退款”政策的弊端逐渐显现,部分消费者开始滥用这一规则,出现了"用完再退"、"恶意索赔"等不良现象。职业“羊毛党”利用平台漏洞,以虚假的质量问题为由批量申请“仅退款”,让商家钱货两空;部分普通消费者也随意以“不喜欢”“轻微瑕疵”等理由申请“仅退款”,导致商家运营成本大幅增加。据报道,商家面对不合理“仅退款”请求时申诉成功率低,自身权益难以保障,严重影响经营积极性。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网络购物投诉率同比下降17%,其中“仅退款”覆盖商品占比达35%,成为推动消费者权益保障升级的关键变量。商家群体则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头部品牌借助标准化服务实现转化率跃升,中小商家却苦于遭遇恶意索赔,部分品类退货率一度飙升至60%以上。第三方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数据显示,去年双11期间,全国电商平台商家投诉问题中仅退款占比超六成。

多重矛盾叠加的临界点,平台决策背后是也有复杂的成本收益权衡。据拼多多2022年财报显示,其客服团队规模同比扩大200%,其中40%工单与“仅退款”争议相关。人工审核成本激增的同时,系统风控模型面临道德风险挑战——职业索赔团队通过技术手段批量套利,“仅退款”逐渐异化为灰色产业链条。

从行业层面看,“仅退款”政策也加剧了电商平台的低价内卷。为应对可能的退款风险,商家不断压低价格吸引消费者,进而压缩利润空间,不得不降低产品质量,形成恶性循环,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面对这些局面,监管部门开始介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针对社会集中反映的“仅退款”问题约谈主要电商平台,就平台利用该规则挤压商家生存空间、助长低质低价竞争等问题提出具体整改要求。并明确治理“无序仅退款”现象,保障商户正当权益,为规则调整定下基调。

在此背景下,电商平台开始分阶段调整规则:2024年7月,淘宝率先松绑,对评分≥4.8的优质商家减少干预;2024年末,京东赋予商家36小时自主处理权;2025年3月,1688全面取消仅退款,改为按买家信用等级判定补贴。最终,2025年4月22日,主流电商平台集体宣布全面取消“仅退款”政策,标志着这一历时四年的售后规则正式落幕。

此次“仅退款”政策调整并非简单地取消一项服务,而是对整个电商售后生态系统的重构,其核心在于平台角色的根本性转变——从“直接裁决者”转为“信用背书者”。在这一新模式下,平台不再强势介入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售后纠纷,而是将处理权交还给市场参与者自身,仅提供必要的信用评估和争议仲裁支持。

新的规则体系将建立多维评估模型:综合用户信用分、商品类目特点、历史交易记录等因素动态调整退款权限。区块链存证技术被应用于商品溯源,从生产质检到物流信息全程上链,AI质检系统自动识别商品瑕疵,信用分成为“数字通行证”。值得关注的是,兴趣电商依托内容风控系统实现“体验退款”差异化策略,拼多多试水“先用后付+履约险”组合拳,标志着平台开始探索替代方案,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

取消“仅退款”政策,对于商家而言是重大利好。商家在售后纠纷中有了更多自主权,能减少恶意退款带来的损失,优化成本控制,尤其是对小本经营的中小商家,缓解了经营压力。

对于消费者,取消“仅退款”意味着维权门槛与成本上升。以往便捷的“一键退款”成为历史,如今需与商家直接协商退款退货,若协商不成还需走平台仲裁或其他售后渠道,流程更为复杂。但这也促使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加谨慎,仔细筛选商品,减少冲动消费。部分平台引入买家信用评估,高信用用户仍可享受一定便利,如快速退款或平台补贴,但需提交更严格的凭证。

从平台角度出发,取消“仅退款”是优化生态、回归良性竞争的关键举措。平台可将更多精力放在治理AI假图、打击职业“薅羊毛”群体和违规店群等方面,通过上线“真实体验分”、“异常订单预警”等机制,全面评估商家和消费者行为,推动平台生态健康发展。

平台还需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和技术手段,如加大AI审核与人工复核投入,利用大数据筛查异常行为,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合理保护。此外,对于生鲜、易损等特殊商品,售后纠纷处理仍需探索更合理的解决方案,避免消费者和商家权益受损。

当“仅退款”从屠龙之术回归工具属性,这场变革实则是电商生态的自我净化。面对年均12%的数字消费增速预期,唯有构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治理框架,才能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到“以价值共创为导向”的跃迁。此刻的退场,恰是为更高质量的入场积蓄势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