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技术、资本三重驱动,可控核聚变板块为何如此火爆?
据慧博热搜数据显示,3月25日,“可控核聚变”的搜索热度飙升,以1680的搜索热度跻身热搜前三甲,充分显示出市场对这一前沿技术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
同日,A股的可控核聚变板块出现涨停潮,整体涨幅近6%,超10家公司涨停。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加速发展与产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资本市场对其巨大潜力的高度认可。
近期,我国在核聚变试验装置上取得显著进展,国内多家企业计划于2024—2026年密集开展装置安装工作,推动聚变行业发展。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可控核聚变作为“终极能源”方案,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
什么是可控核聚变
可控核聚变,俗称“人造太阳”,是指在受控条件下,通过核聚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获取稳定、可持续的能源输出。其目标是实现安全、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因其潜在优势成为最理想的终极能源形式之一。目前,全球约35个国家投身核聚变研究,中、美、俄、欧、日等处于领先地位。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
理解了可控核聚变,我们再来看其相关产业链。可控核聚变产业链结构分为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技术研发与设备制造、下游核电建设和运营三个主要环节。
上游:原材料供应
上游环节主要涉及建造核聚变装置所需的各类原材料供应,包括有色金属(钨、铜等)、特种钢材、特种气体(氘、氚等)、超导材料。
中游:技术研发与设备制造
中游环节是可控核聚变产业链的核心,涉及核聚变技术的研发、装备制造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核心设备包括:超导磁体、偏滤器、包层系统、真空模块。
下游:核电建设和运营
下游环节主要是核聚变技术的应用场景,尽管目前可控核聚变尚未实现商业化发电,但其最终目标是应用于发电、医疗和科研等领域。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的商业化核聚变电站将成为该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控核聚变发展核心驱动力
在政策、技术及资本的协同驱动下,可控核聚变领域正加速发展。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将其作为未来能源的唯一方向,启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推动创新联合体成立,美国能源部等也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产业发展。
技术上,高温超导技术突破降低了成本、缩小了装置尺寸,西部超导开发的NbTi超导线材已用于多个项目;AI技术优化等离子体控制,加速研究进程;等离子体自持燃烧技术虽仍待完善,但随着技术进步有望解决。
资本方面,2023年全球核聚变公司融资达62亿美元,私人投资首超政府资助,国内资本市场也大力支持,如上海未来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
可控核聚变:多行业变革的催化剂
可控核聚变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其商业化进程对多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能源行业,可控核聚变优势显著。其燃料氘和氚来源广泛,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氚可通过锂反应生成,储量足以满足人类长期能源需求。可控核聚变释放能量密度极高,地球核聚变能约为全部可进行核裂变元素释放能量的1000万倍,是未来能源换代根本出路。
可控核聚变能提供无限清洁且价格低廉能源,据测算,满足全球每年一次能源消耗,需98万吨天然铀、1451个三峡电站或200亿吨标准煤当量,而聚变电站仅需消耗一个标准泳池重水,显示其在应对全球能源需求方面的巨大潜力。
此外,随着高温超导材料突破性应用与AI技术深度融合,核聚变研究成本和建设周期降低,当前托卡马克装置总投资额约1.5亿人民币,建设周期仅需两年左右,为商业化示范堆建设提供可能性。
在材料行业,核聚变反应中的等离子体对容器壁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导致材料损耗和容器壁的退化。因此,寻找能够承受高温和高辐照的材料,解决等离子体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成为材料行业的重要挑战和机遇。高温超导磁体技术是核聚变反应堆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够大幅降低磁体系统的成本。
随着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应用,核聚变装置的尺寸得以缩小,制造成本和建设周期也随之降低。可控核聚变装置的第一壁和偏滤器等关键部件需要具备耐极端环境的能力,相关特种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对于设备制造业,随着技术的进步,核聚变装置的制造成本和建设周期大幅降低。国内企业在核聚变设备制造领域的布局逐渐加速。例如,联创超导与中核聚变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采用全新技术路线,联合建设聚变-裂变混合实验堆项目,工程总投资预计超过200亿元。这表明国内相关供应商有望在核聚变设备制造中持续受益。
在国家安全与国际合作方面,由于核聚变燃料的广泛可得性,不依赖特定地域的矿产资源,这有助于减少国际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和冲突,促进全球能源安全和稳定。
券商眼中的投资新机遇与技术突破
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其在资本市场的热度也持续攀升。众多券商纷纷发布观点,以下是小编根据慧博调研收录研报,为大家梳理的部分券商观点,以供各位参考:
天风证券:可控核聚变是解决人类终极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巨大的商业价值+战略价值已驱动可控核聚变在技术、产业、资本等方面全面提速。建议重点关注在可控核聚变装置开工方面核心受益的供应商。
中邮证券:近几年,随着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应用与AI技术在等离子体控制领域的深度融合,为聚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从统计情况来看,大概70%的商业化聚变公司表示预计在2035年之前做出第一台商业化的示范堆完成聚变发电并网。上市公司层面,多以某一环节产品设备供应或技术储备的方式参与产业链。随着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进程加速,看好相关环节配套卡位公司。
中信证券:核聚变有望成为民用发电领域的终极能源,行业热度持续上升,在技术路径较为确定、各国持续加大投入的背景下,聚变堆商业化的节奏有望超市场预期。预计2030—2035年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2.26万亿元,其中高温超导带材及真空室内的第一壁、偏滤器等部件具备较大投资价值。建议牢牢把握科技主线,关注核聚变商业化破晓之际相关材料的长期投资机会。
浙商证券:假设各家私营企业/政府机构由此前的聚变实验堆进一步发展为商业示范堆,需求仍为36座。参考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建造一个商业示范堆成本在千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设备费用占比约85%,则商业堆阶段全球核聚变设备累计空间达3万亿元。
国金证券:2025年,核聚变板块有望从“基础实验”到“工程试验”,板块有望在未来几年进入商业化落地加速阶段,建议关注板块投资加速带来供应链厂商投资机会。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