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新动向
交易公告
2025年3月4日,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长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与贝莱德(BlackRock)牵头的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拟以总企业价值228亿美元出售其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接盘方包括贝莱德、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合伙企业(GIP)及地中海航运旗下码头投资公司(TiL)。
交易标的与范围
此次交易涉及长和持有的和记港口控股(HPHS)及和记港口集团控股(HPGHL)股权,二者合计控制和记港口集团80%的全球权益。标的资产覆盖亚欧美洲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包括199个泊位及智能码头管理系统、全球物流网络等核心资源13。其中,巴拿马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巴拿马运河两端核心枢纽)的90%股权被纳入交易。
交易金额与收益
整体出售总企业价值为228亿美元,预计将为长和带来逾190亿美元现金收益。交易完成后,长和净负债率预计从23.6%降至18%以下。
保留资产与战略调整
长和明确保留中国香港、深圳及内地的港口资产,包括盐田国际、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等战略资产。此次交易被视为长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收缩全球港口版图的举措。
后续流程与影响
交易需通过欧盟、美国等12个司法管辖区的反垄断审查,并获得长和特别股东大会批准,最终交割仍存不确定性。若完成,贝莱德财团将控制全球约10.4%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跻身全球三大港口运营商。截至2025年3月7日,交易尚未完成,处于审查阶段。
1957 年,29 岁的李嘉诚已经是香港塑胶花行业的大哥了,而就在很多人要给他贴上标签,喊他一声塑胶大王的时候,老李呢,偷偷地从这个行业跑路,扭头搞起了更赚钱的房地产。
90 年代他敏锐地就嗅到了咱们内地的地产啊风口将至,于是就成为了最早一批来内地投资房地产的港商之一。接着呢,他跟无数的地产商一样,大量买地囤地建楼,赚得那是盆满钵满。2001 年他在北京买了一块地,当时均价每平方米两千多,而到了 2013 年,价格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 4 万 5 ,赚了 25 倍。2013年李嘉诚变卖内地房产,套现近 3700 亿人民币,去抄底了英国。
抄底英国原因:
回到 2010 年啊,那一年经历了 08 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整个欧洲啊,爆发了欧债危机。就是很多的欧洲国家资不抵债,像希腊这样的国家几乎都要宣布国家破产了,欧元区里面那些国家几乎都无法幸免。包括当年还没有脱欧的英国,虽然不至于像希腊那样,但是也被拖得够呛,不得不出售核心的国有资产好回血。
变卖国内资产直接抄底了英国电网的李嘉诚,短短几年,就掌握了英国大概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将近 30% 的天然气供应市场,7% 的供水市场,超过 40% 的电信市场,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英国码头,超过 50 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这些行业那几乎都算是国家命脉。再加上之后美元的放水,这些资产只要握在手里,几乎那就是躺赢。你像英国电网啊,给英国超过 25% 的人口供电,这老李买进的时候那是 58 亿英镑,持有了 12 年,光靠每年的分红那就回本了。而这次挂牌出售,预估的成交价格可能会高达 150 亿英镑,折合成人民币那是 1200 多亿。
李嘉诚此次变卖港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悲观判断。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持续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有所显现。中美贸易战等一系列贸易摩擦,极大地扰乱了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使得国际贸易流量与流向发生显著变化。原本繁忙的传统贸易航线,运输量出现波动,港口作为货物转运枢纽,货物吞吐量受到直接冲击,营收难以保障。
同时,新冠疫情的冲击让全球经济雪上加霜。疫情期间,各国实施封锁措施,工厂停工、物流受阻,全球贸易活动大幅萎缩。即便疫情缓解后,全球经济的复苏也艰难曲折,消费市场疲软,企业投资谨慎,这都让港口业务的未来增长前景充满阴霾。而且,高通胀与高利率环境在全球蔓延,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对于重资产、长周期的港口行业而言,借贷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投资回报率降低。
李嘉诚凭借多年积累的商业经验与敏锐洞察力,清晰地察觉到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在不断累积,港口业务的盈利空间与稳定性已大不如前。在这种情况下,果断变卖港口资产,及时回笼资金,不仅可以落袋为安,锁定前期投资收益,还能让资金从下行风险较高的领域撤出,为布局其他更具抗风险能力与潜力的行业腾挪出空间 ,以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周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
注:
文章仅为宏观消息的解读,所涉信息非个股推荐,也从来不荐股。据此风险自负。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部分或全文转载需要署名天鸿期货。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