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风,编辑:小市妹

近期,保险业“老三”中国太保公布了2023年度财报,实现营业收入3239.45亿,同比下降了2.5%;净利润272.57亿,同比下降27.1%。呈现出营收利润双降的格局。

在保险业持续调整的当下,尽管中国太保新业务价值表现突出,但仍难以扭转低迷的业绩表现。随着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未来公司转型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投资收益阴霾未散】

当前,保险行业转型仍处在爬坡过坎的阵痛期阶段,中国太保作为老牌上市险企,2023年业绩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从业绩增长来看,2023年中国太保在5大险企中营收增速并不高,排名倒数第2。而5大险企中增速为负的只有2家,另一家是新华保险。在净利润上,中国太保的降幅也很快,-27.1%的增速还创出了近6年新低。

同时,中国太保业绩增长乏力也明显反应在了股价上。截至4月12日收盘,自2023年5月34.36元/股的阶段高点以来跌幅已达35.65%,市值也缩水了1178亿,目前来到2100亿左右。

中国太保的净利润之所以骤降,主要出在投资收益上,这也是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投资收益与股票市场的波动密不可分。

2023年一季度由于股票市场好转,险企的投资收益普遍回暖,净利润表现也较为抢眼。当期5大险企净利润合计865.01亿,同比增速达52.31%,中国太保的增速也达到了27.4%。

但从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股票市场风云突变,持续低迷之下保险行业的投资收益也大受影响。到年底,除了中国平安实现正增长之外,其余4家的总投资收益增速均出现了双位数下滑,其中中国太保实现收入522.37亿,同比下降了28.30%,增速排名倒数第2。

这既有行业因素,也有自身主动管理原因。行业方面,2023年由于普遍实施新会计准则,使得股票市场波动更为明显地反映在净利润上。

对于中国太保的自身管理问题,公司解释为主要受证券买卖损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当期证券价差买卖亏损以及持有金融资产浮亏造成。

2023年,公司证券买卖亏损额高达113.11亿,与2022年18.19亿盈利对比十分鲜明。同时公允价值变动亏损117.12亿,仅此两项就共计亏损了230.23亿。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量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债券、基金、衍生品以及股票投资等,其中股票投资亏损达139.4亿。

透过保险财报不难看出,险资不仅是资本市场长线参与者,也是中短期的主要玩家之一。以中国太保为例,证券买卖价差损益是投资收益的重要来源,2019-2022年收益分别为61.74亿、194.62亿、219亿和18.19亿,尤其在2021年市场行情向好之际单单这一项收益就占到了总营收的5%。

另一证券交易的参与大户中国人寿同样如此。2021年其投资资产买卖价差收益曾高达531亿,但到了2023年就“狠亏”74.78亿。

鉴于体量上的差距,中国太保的收益波动更大,在新会计准则下更需要做好投资管理。

中国太保投资收益下降,还要警惕利差损风险。随着利率不断下降,想找到长期收益率较高的投资品种难度逐步加大,若资产端收益率无法覆盖负债端的成本,极容易出现利差损。

2023年,中国太保总投资收益率由4.1%降到了2.6%,仅高于新华保险的1.8%。面对3%的保险利率产品,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风险无疑再次加大。

不仅投资收益,中国太保主营的寿险业务依然没有走出调整期。

【寿险仍未企稳】

当下寿险对于中国太保而言仍是胜负手。

一直以来,寿险都是中国太保的主力业务,近年来因为业务的持续调整使得收入增长不断放缓,进而拖累了整体业绩。

从保费增速看,2023年太保寿险实现原保费收入2331.41亿,同比增长4.9%,相对2022年出现回落并持续位于低位区间。

在新会计准则下,2023年太保寿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854.61亿,同比下降了3.5%,主要受短期险收入下降的影响,实现收入126.56亿,同比下降了19.2%。短期险由于新业务价值量较低,收入的下降也有助于提振公司的新业务价值。

太保寿险投资收益大亏也严重影响了业务净利润,亏损金额达44.45亿,而2022年的盈利额却达51.76亿。这导致全年业务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3.7%至195.32亿。

在保险行业,保费增长仅仅是业务规模的评价指标,新业务价值才是保费的里子,是衡量新保单利润的关键指标。

可喜的是,2023年在3.5%利率产品的停售预期下,寿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有了一波明显地回升。2023年中国太保的新业务价值为109.62亿,同比增长了19.1%。但与其他4大险企相比增速并不算快,只能排在倒数第2位。

此外,中国太保新业务价值量的回升也仅仅是相对于2022年,与此前相比仍处在低位,尚不足2019年的一半。

在中国太保的代理人数量上,尽管2023年仍在下降,相比2022年下降了4.2万至19.9万,但人均产出明显提升。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规模保费为4.35万,同比增长26.6%;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6051元,同比增速达46.3%。

太保寿险代理人渠道人效虽在好转,但渠道保费增长并不快,2023年实现规模保费1954.78亿,同比增长了3%,占比高达77.32%。而银保渠道保费收入380.69亿,增速达到了12.5%,明显高于代理人渠道,但依然无法动摇代理人地位。

太保寿险另一核心指标,新保期缴保费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新保期缴保费代表着未来保费收入,是寿险公司当年的“产值”,能更真实反映公司的销售业绩。

2023年中国太保的代理人渠道新保期交保费261.75亿,同比增长32.3%;银保渠道银保新保期缴90.2亿,同比增速达170.2%。

尽管太保寿险的核心指标在回暖,但依旧没有体现在寿险保费规模和收入上。2024年1-2月,太保人寿实现保费收入632.7亿,同比下降了9.3%。保费增长依旧低迷。

未来随着中国太保代理人数量的持续下降,寿险业务是否复苏仍待观察。

中国太保的管理层换届,也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新变量。

【新管理层迎考验】

2023年12月中国太保领导班子大变阵,新董事长傅帆和总裁赵永刚上台,公司迎来“傅赵配”时代。

从新管理层履历来看,董事长傅帆是一位投资领域老将,曾担任上投实业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上投摩根基金副总经理、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国际集团总经理等职务,2019年傅帆加入中国太保,先后担任集团党委副书记和总经理。

考虑到中国太保明显下滑的投资业务,选举傅帆上位或有提振投资业务之意。

而总裁赵永刚则是老太保人,职务历经底层业务员、太保寿险战略转型办公室主任、党委组织部以及人力资源部等多个部门一把手,对公司业务十分熟悉。

除了集团一二把手,中国太保首席风险官孙培坚也于2023年10月离职,张卫东被任命为临时负责人。

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或将离任也引发了市场关注。对此董事长傅帆在中国太保2023年业绩说明会上并未直接否认,表示蔡强任期即将期满,太保寿险新一届管理层将继续秉持专业化、市场化原则,如有进一步的消息会及时公布。

蔡强作为友邦中国前CEO、寿险改革的坚定派,业务和管理经验毋庸置疑,2021年上任也扛起了中国太保“长航行动”转型的重任,但3年以来公司整体业绩并没有太多亮点。

2023年下半年,中国太保又开启“长航行动”的二期工程,蔡强曾表示希望产品结构能够更加均衡并重点培育分红险。2023年,太保寿险的前五大产品中只有一只是分红险,其余皆是传统险种,说明这一目标仍然遥远。

在中国太保高层更迭的背后,是公司战略深度转型和业绩增长的挑战。除了寿险改革这块硬骨头,财险盈利问题也需要重视,尤其是大幅增长的新能源车险。

2023年,中国太保的新能源车险业务增速达到了54.7%,占比也提升至12%,但增长较快却难掩亏损的窘境。业务亏损主要在于赔付率高,随着降保费的呼声越来越高,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服务来降本增效才是大势所趋。

在内控上,中国太保也有很大提升空间。近年来,公司成为监管层罚单上的常客,仅2024年来累计被罚金额就接近300万,其中2024年初太保财险广西分公司就一次性被罚170万,相关负责人合计被罚22万。

据监管层披露,中国太保此次被罚主要因为财务数据不真实问题。而财务数据不真实的违规情节较为严重,或涉及到财务造假,将对投保人、投资人等各方决策产生误导。

2月20日,太保寿险贵州分公司因个险渠道经营不审慎,内部管控薄弱、产品宣传销售存在误导行为被罚41万;4月7日,太保产险台州份公司因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文件、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被罚没37万,相关负责人也被警告和罚款共计5.5万。

在利率不断下行,寿险持续转型以及二级市场公司股价表现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太保新管理层的压力并不小。虽然已经出现一些积极信号,但必须进一步扩大战果并体现在业绩上,才是走出调整期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