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纸不语

2月15日(美国当地时间),Open AI正式对外发布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成为继Runway、Pika、谷歌、Meta之后,第五位正式加入AI视频生成领域的竞争者。

2022年底,Open AI就推出一款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彰显出人工智能的无限潜力,成功将生成式AI的热度带到了顶峰。之后,其开发重点逐步过渡到图像的生成,Dall-E模型就是生成图像的一大突破。据Open AI官方介绍,如果给定一段简短或详细的描述或一张静态图片,Sora就能生成类似电影的1080P场景,包含多个角色、不同类型的动作和背景细节。在继承DALL-E 3的画质和遵循指令能力的基础上,Sora可以根据用户键入的文本提示,创建出最长一分钟的逼真视频。

无芯片不AI

从AI图文到AI视频,从ChatGPT到Sora,一年多的时间,AI产品爆炸式迭代升级,对算力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核心科技”芯片作为算力的主要载体,前景广阔。

而作为ChatGPT热的重要推手之一,以GPU(图形处理器)发家的英伟达(NVIDIA),正是这股AI气候的最大赢家。

乘着AI产业的东风,英伟达的高性能AI芯片及软件成为AI时代的燃料和硬通货,其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2023年7月,英伟达股价一度飙升至419.38美元/股,市值突破万亿美元。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的芯片公司(是芯片巨头英特尔市值的八倍)、全球首家由华人创立的万亿美元市值公司,并成为当前市值仅次于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的美股第五大科技股。

巨大的市值背后,离不开中国大陆市场。中国长期向英伟达采购大量游戏芯片、数据中心芯片,为其持续贡献20%以上的营收。此前多位服务器厂商人士表示,英伟达中国大陆地区市场的实质营收贡献远大于财报数据。因为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如华硕、技嘉、微星等,集成了英伟达的芯片,大量最终客户仍在中国大陆地区。

如果正常发展,中国与英伟达数据中心芯片的另一最大市场——美国,将会是其未来业绩增长的发动机。

然而,随着华为等国内芯片厂商的快速崛起,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产业博弈

2006年至2014年,NVIDIA在保持GPU产品的设计开发之余,开始进行CUDA技术的研发、推广、布局,试图让GPU产品成为CUDA的载体。期间,英伟达推出用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处理器Tegra,但由于手机等移动端市场庞大、竞争激烈等缘故而暂停其打开新市场的计划。

2017年9月,华为发布了世界首款手机AI芯片麒麟970,吹响了AI芯片入侵手机的第一号角。次月,搭载这块AI芯片的华为Mate 10和Mate 10 Pro正式面世。

这款麒麟970 AI芯片中搭载了一个专门用于处理AI的模块——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它的计算速度比CPU快了25倍,同时还将能耗效率将提高了50倍。这款AI芯片不仅能够让手机拍照更好看、翻译更流畅、语音识别更准确外,还能学习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让手机自动释放内存,更快更流畅。

当前,AI芯片有四个最为火热的商业应用场景——家居/消费电子、自动驾驶汽车、安防监控以及云计算。而麒麟970 AI芯片的成功研制,使得英伟达更难再向移动端市场进军,华为开始在该市场盘踞。

在经历了移动端芯片失利并退出后,英伟达并未停止研发Tegra处理器,而是改变产品定位,将Tegra处理器运用在智能汽车、智慧城市和云端服务上,由此初步建立了英伟达“两产品条线—四市场”的商业模式。两产品条线包括了英伟达传统产品GPU和Tegra处理器,而游戏、企业级、移动端和云端则构成了四市场。

同时,英伟达凭借CUDA计算架构及其软硬件生态,迅速与其他AI芯片厂商拉开差距。作为一个免费、强大的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CUDA以其低成本和兼容性为重要卖点,叠加丰富的社区资源和代码库,为编程提供了有力支持。英伟达也基于CUDA架构形成的高黏性的开发者软件生态,完成了由传统GPU供应商到平台化公司的蝶变。据报道,经过多年积淀,CUDA已有近400万开发者,建构起了极高的生态壁垒,而软件生态正是英伟达相对于AMD、英特尔等的最大优势。

2018年7月,华为内部“达芬奇计划”首次曝光。该计划旨在将AI应用到华为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中,最首要的一步,就是开发用于数据中心的AI芯片,实现云中的语音和图像识别等功能。这被看作是华为涉足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市场的第一关,旨在挑战英伟达。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每个月,华为公司高管都会围绕“如何将人工智能引入公司一切产品和服务中(包括电信基站和云数据中心、智能手机和监控摄像头等设备)”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安全城市”是从“达芬奇计划”中获益的业务之一。通过这一业务,华为帮助地方政府收集和分析监控摄像机的数据(如自动识别交通事故、盗窃事件和街头斗殴等)并存储在服务器中,再由华为的人工智能芯片驱动,经分析大量信息后做出智能决策。华为曾表示,它在欧洲、拉美、非洲和亚洲的90多个国家提供了部分这类解决方案。

但创建英伟达的替代品显然是一场艰巨的战斗。华为经理表示,虽然华为目前使用英伟达的芯片来为其服务器增加AI功能,但华为希望逐步减少对美国公司的依赖。

中美芯片之战

美国太平洋时间2023年11月21日,英伟达发布了2024财年三季度(即2023年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英伟达三季度营收181.2亿美元,同比增长205.5%。但当地时间下午4点收盘时,英伟达股价下跌0.92%,收盘价为499.44美元。总市值为1.23万亿美元。

图源:芯师爷

这份财报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针对中国更新“先进计算芯片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规则”(下称“出口管制规则”)后,英伟达交出的第一份业绩报告。

这一“出口管制规则”对英伟达、英特尔、AMD等多家美国芯片企业对华销售先进AI芯片产生了影响。其中英伟达受冲击最大。为此,英伟达管理层明确解释了“出口管制规则”将造成的影响,以及后续应对措施:

其一,预计2023年四季度英伟达在中国的销售额会大幅下降。但其他地区的强劲增长将足以抵消中国市场的收入下降。

其二,英伟达将推出特供中国市场的潜在新产品。这需要在美国政府管制、中国客户需求间保持艰难平衡。产品可能会在未来数月内上市,预计对四季度收入贡献不大。

有芯片技术人士称,英伟达和美国政府双方一直在围绕“出口管制规则”展开博弈。前者希望为中国市场提供专用产品,或是在销售、渠道层面尽量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但美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堵住漏洞,避免更多先进AI芯片流入中国市场。

这种博弈使得美国政府对英伟达的管制尤为严格,其严苛程度远超对AMD、英特尔。2023年10月17日,“出口管制规则”原本有30天公示期。但在一周后,美国政府通知英伟达,许可规则立即生效。英伟达一批芯片产品(如A100、A800、H100、H800、L40、L40S)被禁止销售给中国。

与此同时,华为作为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其智能芯片正在迅速崛起。华为拥有的芯片技术,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以及鸿蒙系统、通讯等核心技术,将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早在2018年,当时的美国特朗普政府就已经在筹备和中国脱钩的计划,但经过评估后发现脱钩暂时无法实现,于是美国改变策略,开始在通讯、网络以及手机应用程序等方面首先和中国脱钩。到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开始全面落实与中国脱钩的战略规划。脱钩的核心内容是重建独属于自己的高科技产业链,并对中低端产业实行外包战略,以完全摆脱“中国制造”的掣肘,而英伟达就是脱钩计划实施的“介质”。

但事实上,美国的部分产业链本质上还是需要从中国采购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经过加工后再转卖到美国,或者直接“偷梁换柱”——从中国采购成品,而后打上不同商标,卖到美国。

因此,美国只能从少数能向中国发起攻击的领域——芯片进攻。其中包括整合荷兰、日本、韩国等国的半导体产业,禁止这些国家向我国出口光刻机等相关设备,也禁止这些国家对华输出高性能芯片,同时还强迫台湾的台积电要迁往美国。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在试图利用仅有的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

但中国的反击也在开始酝酿。随着我国芯片产业的基本建立,14纳米芯片已经获得突破,28纳米芯片则纳入批量生产,这标志着美国的“芯制约”已难以完全奏效。

2023年,我国政府先是宣布美国美光公司的产品没有通过中国的网络安全检查,将被限制。后又出台了锗和镓的出口限制政策(中国控制着全球67%的工业用锗和95%的工业用镓),采用“釜底抽薪”之招,直接在半导体原材料领域对美国发动反击,同时大规模降低工业硅的生产量。

时至今日,这场芯片之战还在继续。这可以从2024年2月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首度将华为认定为“最大竞争对手”中窥见其缩影。

[引用]

1.英伟达万亿帝国背后.中国经营网2023-07-22.

2.英伟达华为打响AI芯片终极之战,四大门派争夺千亿市场.智东西.2018-03-06.

3.收入利润暴增,芯片巨头却发出了预警.芯师爷.2023-11-26.

4.一战定国运!中美芯片大战,一场非打不可的战争.网易利刃号.2023-07-15.

5.华为秘密“达芬奇计划”首次曝光:自主研发AI芯片要对标英伟达?.腾讯财经.2018-07-13.

6.加入文生视频战局!OpenAI将Sora视作“世界模拟器”.第一财经.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