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制药巨头,几乎无一缺席ADC舞台。

近年来,MNC通过自研、并购和License in等模式全面进军ADC赛道,并在国内市场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尤其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辉瑞就斥资高达430亿美元收购全球ADC龙头Seagen,强势加码ADC赛道,成为行业最大焦点。

近日,辉瑞首席肿瘤学研发官Chris Boshoff更是向媒体透漏,“正在远东和中国公司寻找ADC开发的机会。”这意味着,跨国药企在ADC市场的争夺战远未结束。

一、国产ADC被频繁“扫货”

自2017年以来,跨国药企的BD战略方向大致发生了三次转变。

第一次是2017-2018年,由强生、新基和吉利德在CAR-T细胞疗法领域掀起了创新浪潮;第二次是2018-2021年,BMS、艾伯维和诺华纷纷布局“后PD-1”肿瘤免疫领域;第三次转变是2022年至今的ADC竞速赛,而这一次的入局者几乎囊括了所有跨国制药巨头。

MNC巨头争夺ADC管线有多激烈,从国内市场可见一斑。

2021年8月,荣昌生物将维迪西妥单抗以总计26亿美元授权给Seagen,打响了国产ADC海外授权交易的“第一枪”。此后,跨国药企在国内市场掀起了ADC交易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2021-2023年有超过20项国产ADC海外授权交易落地,且交易笔数一年比一年多,其中2021年1起、2022年7起、2023年约13起,尤其交易金额方面,无论首付款还是总交易金额,都在不断地创造新的纪录。

从近年来的“扫货”情况看,默沙东、阿斯利康和GSK出手最多,有达成超过1次授权交易的国内药企,包括科伦博泰、映恩生物、宜联生物、礼新医药和翰森制药等。

靶点方面,Claudin 18.2是BD交易的大热门,其次为TROP2和HER2。

目前,国内已有5款Claudin 18.2 ADC产品实现授权出海,包括科伦博泰SKB315、石药集团SYSA1801、康诺亚/乐普生物CMG901、礼新医药LM-302和$恒瑞医药(600276)$SHR-A1904。

Claudin 18.2 ADC之所以吃香,一方面在于Claudin 18.2高表达于胃癌、胰腺癌和食管腺癌等多种实体瘤,市场前景巨大;另一方面,全球尚未有一款Claudin 18.2靶向药物获批上市,尚处蓝海阶段。

尤其在“先行者”安斯泰来Claudin18.2单抗zolbetuximab因CDMO生产问题被FDA拒批后,国产药企有了可乘之机。

继创胜集团Osemitamab(TST001)后,$奥赛康(002755)$的Claudin18.2单抗ASKB589也于2024年1月启动了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Ⅲ期临床试验。

相比Claudin 18.2靶点,TROP2和HER2靶向的实体瘤类型更多,但在ADC赛道的竞争也更为激烈。正因如此,2023年以来对外授权的国产ADC,靶点变得越发丰富且差异化。

二、跨国药企布局ADC的“生意经”

靶点差异化,是决定跨国药企能否出手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2023年为例,国产ADC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超过10亿元的项目超过10个,涉及的靶点除Claudin 18.2、TROP2和HER2外,还有B7-H3、B7-H4和HER3等差异化靶点。

其中,GSK与翰森制药接连达成了两项授权合作,引进了靶向B7-H4的ADC药物HS-20089和靶向B7-H3的ADC药物HS-20093,交易总金额合计超30亿美元;BioNTech以超10亿美元引进了宜联生物靶向HER3的ADC药物YL202。

目前,翰森制药HS-20093、HS-20089均在开发针对多个实体瘤的临床试验,放眼全球同类竞品也多处于临床前期阶段,市场竞争尚不充分。

就HER3靶点而言,虽然与HER2同属EGFR家族成员,却由于缺乏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HER3从发现至今30多年来仍未有靶向药物获批上市。

但由于HER3在多个实体瘤中广泛表达,包括膀胱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等,且与肿瘤生长扩散、耐药和不良预后相关,极具市场潜力,还是有不少药企冒险一试。

可遗憾的是,全球范围内不少靶向HER3的单抗、双抗多以失败告终,其中不乏诺华、罗氏、GSK等MNC巨头。

相较之下,以结构设计见长的ADC有望凭借独特的机制实现成药。这也是BioNTech押注宜联生物HER3 ADC药物YL202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罗氏还于2024年1月斥资超10亿美元引进了宜联生物另一款靶向c-MET的ADC药物YL211,看中的也是c-MET在多个实体瘤中广泛表达的市场潜力。

c-MET虽是经典的老靶点,却是巨头们哄抢的对象。

在小分子药物领域,全球已有近10款c-MET抑制剂获批上市,成药性得到市场验证。但在大分子药物方面,c-MET单抗的研发并不顺利,其中罗氏Metmab(onartuzumab)、安进Rilotumumab都倒在了三期临床上。

但另一边,强生的EGFR/c-MET双抗Amivantamab成功获批上市、艾伯维的c-Met ADC药物ABBV-399已进入III期临床,全球在研的靶向c-MET ADC药物也不在少数,入局者不乏再生元、阿斯利康、荣昌生物和恒瑞医药等,不知是否还有BD交易的机会?

除靶点差异化外,新型ADC药物也是吸引跨国药企出手的方向。

2023年12月,BMS以总交易额最高84亿美元引进百利天恒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Inc.的BL-B01D1(EGFRxHER3双抗ADC),其中首付款高达8亿美元,创下了新的纪录。这也是国产双抗ADC授权出海的“第一单”,极具里程碑意义。

据公司介绍,$百利天恒-U(688506)$已经针对BL-B01D1开展了5个Ia/Ib期临床研究,覆盖16种肿瘤,并推进相关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其中,已读出治疗鼻咽癌、非小细胞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的积极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BMS之所以引进BL-B01D1,也有计划将其与O药开展“PD-1+ADC”联合疗法、延长核心产品生命周期的考量。这或许也会成为后来者们“生意经”的考量之一。

三、结语

由上文可知,在一些差异化靶点上,拥有独特机制的ADC药物能发挥出比单抗或双抗更佳的优势,甚至有望解决成药性的问题。

再加上,由于ADC药物很难被仿制、技术壁垒高,上市后能长期给药企带来巨额市场蛋糕,使得近年来几乎所有跨国药企选择押注ADC领域。

对于国产药企而言,能获得跨国药企的青睐,自然有利于安稳度过现金流“寒冬”。但最关键的,还是得拿到后续更高金额的里程碑付款。

这既是国产ADC药企走出“寒冬”的“大头”,也是对国产创新药的重大考验。

参考资料:

1.各家公司财报、公告、官网

2.华泰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