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扫兴式父母”成了社交网络上的热议话题。有媒体发起了一次关于“扫兴式父母”话题的征集,收集回答近七百份。许多回复都很长,写得具体而真挚,折射出的是年轻人与父母相处之间的矛盾,也暴露了一些家庭里弥漫着伤痛与无奈的亲子关系。

说实在的,看到这样的话题,也是很扫兴的。按理,父母应当成为子女当仁不让的第一倾听者,不管他们讲述什么、倾诉什么、抱怨什么、发泄什么,父母都应当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地接纳,并认真地倾听,哪怕听不懂,哪怕不想听,哪怕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也要认真倾听,并不时地与之互动。也只有这样,父母才会成为子女永远的依靠,那句“爹妈在,家就在”的话,才能得到更加深刻和浓烈的注解。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愿意充当子女“垃圾桶”、“成果盆”、“情感池”的父母,还真的不是很多,以至于很多子女宁可选择与朋友倾诉,与邻居表达,也不愿与父母交流,向父母倾诉。更多的,则与手机相伴。而每当此时,有些父母又会抱怨,子女们忽视自己的存在,整天与手机为伍。

这确实是一对矛盾。对相当一部分子女来说,为什么不愿与父母交流,责任不在子女,而在父母。有些父母,一直借口工作忙、应酬多,自打孩子会说话起,就没有几天能陪孩子吃顿饭、说会话、聊会天,即便与孩子一起吃饭,也非常不耐烦,或者总是“学习怎么样啊”等几句不冷不热的话。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不愿与大人沟通交流的习惯。特别是父亲,更是从不给孩子沟通交流的机会。有些孩子甚至说,他们是单亲家庭,他们的面前只有妈妈。如果妈妈也是一位不愿与孩子沟通者,那孩子就成了“孤儿”了。有些爱说话的孩子,就会找爷爷奶奶等老人或邻居说话,对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长大后,与父母之间也一直没法建立起沟通的渠道。

相反,那些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善于倾听孩子诉说,并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了解社会的父母,则都形成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以至于等孩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事业有成,也仍然会选择时间、寻找机会与父母沟通交流,特别在遇到困难、问题时,即便知道父母无法帮助自己解决,也愿意向他们倾诉,以缓解自己心头的不快。而每当此时,父母的几句安慰、鼓励、劝说,都会让子女增添无限的力量,鼓励子女克服矛盾、战胜困难,子女前进的路,也会更加畅通、更加舒心、更加愉快。

不错,子女所说的话,对父母来说,很多确实无法接受,也不太想听。子女小的时候,讲的无非是与同学、老师间的那些事,且很可能每次说的都差不多,但是,如果父母认真地倾听,并帮助他们分析,不仅孩子会及时解开心结,也会在父母的分析和帮助中不断成长。切不要以为,成长的只是孩子,父母自己也会在这样的倾听中成长。到了孩子有一定思想的时候,可能他们与父母的沟通会不太畅通,他们一知半解或不太成熟的想法与观点,有可能跟父母形成冲突,甚至会发生激烈的争执,不要紧,这会让孩子加快成熟,让他们更好地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待他们事业有成,或者有了社会经验后,他们所讲的工作上的情况,对父母来说,听不懂,或者没有意义,但是,如果认真倾听了,子女会感到比任何领导、同事的表扬、夸奖都有成就感,会无形中激励他们更加努力。父母的肯定,才是最真挚的肯定。

恰恰是,这些最需要、最必要、最必须的沟通与交流,不少父母却不愿给子女。在如何给子女吃饱穿暖方面十分大方的父母,在如何倾听子女倾诉和给予子女肯定方面,却变得十分吝啬,或露出不耐烦,或显出没兴趣,或干脆拒绝倾听,导致子女十分失望。当子女的失望达到顶峰,出现不想与父母说话、不想回家的程度,父母们又开始抱怨,认为子女白养了,一个个没有良心,不知道看望父母、不知道与父母说说话。这样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说实在,做父母的,决不能让自己永远地高高在上,永远地想左右孩子的行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只有保持畅通的沟通机制、交流机制,感情才会越来越深。孩子不只是从物质上体会父母的爱,父母也不只有物质才能感受孩子的孝顺。沟通交流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比物质强十倍、百倍。做孩子的倾听者、分享者,不做扫兴者,是每一位父母都应当具备的素质。因为,谁都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孩子,都应当有这样的切身体会。不做“扫兴式父母”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