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满月”。

一个月间,沪深两市11家主板公司扬帆起航,1611.23亿元市值总额,217.31亿元的募资总额——无声的数字展现改革的活力,“关键一跃”平稳落地。

大盘蓝筹特色彰显:

截至5月9日,沪深交易所主板累计受理266家企业首发上市申请,其中,11家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累计募资217.31亿元,另外还有5家企业已经注册生效。

细看11家主板注册制公司,它们中有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口腔护理企业、行业知名的电子元器件应用创新与现代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企业、以电力和煤炭生产为主业的大型能源类企业……作为新鲜“血液”,它们让主板大盘蓝筹特色更加鲜明。

试点注册制改革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注册制试点在增量市场起步、由增量扩展到存量市场,再到向全市场推行的过程,其间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不断优化。上交所、深交所主板是全面注册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后主板更突出大盘蓝筹特色,并在上市条件等方面与科创板、创业板形成差异。

根据改革安排,全面注册制下主板突出大盘蓝筹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基于此,在本次改革中,主板的上市条件更加包容。

值得注意的是,从新股发行阶段来看,注册制下市场化定价发行使得主板上市企业打破了过去23倍市盈率的限制,定价弹性大幅提升。11家主板新股市盈率在20倍至91倍之间,发行市盈率最低的为20.21倍的中信金属,最高的为90.63倍的陕西能源。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落地,沪深主板的新股交易制度也发生了变化: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自新股上市第6个交易日起,日涨跌幅限制继续保持10%不变。盘中交易价格较当日开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30%、60%的,单次停牌10分钟,同时,新股上市首日即可纳入融资融券标的。

从市场表现来看,11只主板注册制新股首日悉数收涨,其中,中电港、登康口腔以及柏诚股份当日涨逾100%,分别为221.55%、173.89%、110.63%。

市场生态有望持续优化:

4月21日,*ST紫晶和*ST泽达分别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天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两家公司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同日,上交所启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流程,向两家公司发出拟终止股票上市事先告知书,并将在规定时间内作出终止上市决定。

这是科创板出现的首批退市公司,被市场看作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的标志性事件。

相关页业内人士表示,退市制度是注册制实施的重要配套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多元退市机制、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流程,有助于保障注册制下A股市场生态的优胜劣汰、实现A股上市公司质量整体提升。

沪市数据显示,2020年退市改革以来,沪市共有41家公司退市。2021年退市14家,2022年退市24家,同比增长约70%。2022年强制退市18家,较2021年增长125%,退市风险警示公司的退市率达45%,退市比例大幅提高。

深市方面,2022年深市全年共有24家公司退市,退市家数接近过去三年总和,其中,主动退市2家,强制退市22家。2023年以来,已有2家公司被强制摘牌,另有18家公司锁定终止上市。

业内表示,A股新陈代谢加快,这是一件好事。这代表资本市场不断推陈出新、优胜劣汰,使得资本市场更好代表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

此外,随着全面注册制时代的到来,资本市场参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申报即担责”的新规进一步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

保荐机构应自觉提高站位,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资本市场改革;持续修炼内功,打造适应全面注册制的核心能力,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作用,把真正的优质企业推荐到资本市场上市。

再业内看来,全面注册制改革有三大重要意义。

一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发行审核制度,注册制改革成功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环节、三项市场化安排”的注册制架构,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强调板块功能定位,使得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错位发展、功能互补,更加完善;二是强化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资本、科技正向循环上将发挥显著作用;三是提升了中介机构的执业能力,投行要切实履行好看门人职责,全面提升执业质量和项目质量,承担起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使命。

展望后续,市场各方预期全面注册制的实施将为我国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积极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更大活力、更强韧性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